《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员,包括一名六品的主事、两名七品郎中和两名八品员外郎。在1759年,分别把主事与郎中改称为苑丞,员外郎则改称为苑副。当绮春园于1774年被并入圆明园之后,就需要委任一名新的六品苑丞、一名七品苑副,一名八品苑副,以及一名笔帖式。


第三部分:历史园政及其运作(2)

    当道光皇帝于1821年继承大统之时,圆明园行政管理体系已经固定下来。人员包括两名郎中、1名员外郎、1名主事、1名委署主事、1名六品库掌、8名六品苑丞、1名七品库掌、1名七品苑丞、8名八品苑副、15名委署苑副、14名笔帖式、18名库守、2名学习笔帖式、6名效力柏唐阿、35名园户头目、615名园户、53名园隶、148名匠役、54名水门侍卫和3名水手蛮子等。12这些数字显示,圆明园从18世纪之初建园以后,人员的编制已经增加了三倍。    
    圆明园内太监的总数在乾隆禅位的时候已达到502人,他们由内务府委派、调动和奖惩。他们是园内最大的族群之一,并且不断在增加;他们的人数于1805年已经增加至620人,其中包括88名太监主管和532名一般太监。    
    太监是皇帝御用的忠仆,负责必要的杂务诸如清理房间、侍桌、守门和植树种花。大部分的太监必须随时听候差遣,以满足皇帝的需求。他们负责卑微而且吃重的工作,但所得月俸相对微薄,以1754年为例,他们的月俸按照资历计算,大约是在0。66到1。3两白银之间。当时1两白银的价值差不多是1。5美元。例外只见于极少数获得皇帝特别宠信的资深太监,像在皇帝书房养心殿侍候的太监头目,每个月的俸钱最多可得到7两白银外加7石米。14如果我们以1000文钱兑换1两白银的话,按照乾隆晚期的物价,7两白银可以买到14只鹅或70只家禽。不过,一个普通太监的所得,只相当于一个中国农民的收入。    
    除了太监之外,还有为数不少的佛僧和道士在圆明园内生活和工作,他们的人数也随着园内扩建庙宇和道观而增加。许多僧侣和道士看来都很年轻,例如在1753年,乾隆意外地发现有二十名男童在道观里当道士;这个意外的发现使乾隆觉得园里的僧侣和道士可能过多,因此要求大幅削减。16然而,由于圆明园里特别是新建的长春园内有各式各样的宗教建筑和祭典,新落成的庙宇和道观更需要新进僧侣和道士在那里供职,结果是佛道人数不仅未削减,反而持续上升。    
    雍正皇帝于1729年第一次引进园户到圆明园,所有园户的成员都属于满洲一个旗营。他们是可靠的工人,提供各方面的劳务,例如有些人被安排在北远山村充当蚕户,他们于1762年与位于万寿山脚下的织染局发展出工作关系。    
    在园内的汉人仆役被划分为匠役,根据工作的性质分为花匠、工匠、木工、水手蛮子、瓦匠、搭材匠、僧道及兵丁。在圆明园内工作的满汉仆役人数,随着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都在同步增加。长春园于1760年完成多座大型喷水池之前,就立即聘用了30名以上的花匠和工匠。园户的人数于1770年有600人之多;17年之后,亦即是1787年,又增加了67家园户住在园里面。这些园户都由园户头目监管,而头目的人数也在同一段时间里增加了18到20人。不久之后,园方由于园户人数的快速增加,再多委任了15个头目。    
    圆明园的日常维护既繁重又复杂。理论上,圆明园是依赖内务府的支援,但实际上圆明园有它自己独立的财源以应付不断增加的开支,其中一个财源就是征收圆明园附近土地的地租。18据报这些地租在18世纪期间,至少可以支付园内的维修之需,这个时候的圆明园财政是相当健全的。圆明园的行政部门也接受有钱人像富裕的两淮盐商之现银捐献。商人黄源德于1757年向圆明园孝敬了100万两白银。19有些钱显然是园方从盐商获利甚丰的生意中所得到的利息。    
    当乾隆在18世纪末龙御归天的时候,圆明园的财政仍未有吃紧的迹象。事实上,刚登基不久的嘉庆皇帝于1799年的2月,发现圆明园的账册里尚有693 290两白银的盈余,这个数目还没有把铜钱算进去。当时1两白银相当于1。388美元,所以圆明园的结余大约是962 287美元。乾隆一生在圆明园花了巨额金钱,居然还有这个盈余数字,当然让人印象深刻。乾隆在1794年到1799年的五年里透支了448 582两白银,大约是622 732美元。21如果乾隆活得更长的话,他会耗掉园里所有的盈余。    
    嘉庆采取财政上的预防措施,调动10万两白银到获利甚丰的两淮盐局去赚取利息。富裕的盐局给他的果然不只是可观的利润,而且还赠送窗框等珍贵物资去美化圆明园。园内的许多窗户的框格,夏天是以纸糊或竹子制作,冬天就换上以毛皮做的帘子。22嘉庆皇帝虽不像他的父亲那样挥霍,但他仍然需要巨额的金钱来维持园内的运作,以及保持它的体面。更何况嘉庆要在1772年就已并入圆明园而尚未多有兴建的绮春园,花上大量金钱。绮春园的营造于1809年达到巅峰,因为在这一年内,有173间厢房、260条廊道、6座亭子和2座精美的牌楼完工,总共花费了328 775。331两白银。23嘉庆最后给绮春园命名了三十景。    
    嘉庆在位期间,圆明园并没有出现财政困难。就在1815年的上半年,也就是在极其失败的阿美士德使节团访华之后,嘉庆在园内的工程上花了四万两白银。没有一幢新建筑由于缺钱而进度落后,每当一座新殿堂或楼阁完工时,来自热心官员们的丰盛礼物也不会缺少,他们经常奉献可以用作装潢的珍贵檀香木料。24在1819年,也就是嘉庆六十大寿的那一年,圆明园的行政部门仍然可以负担一场盛会,铺张的程度足可媲美嘉庆父祖辈们的寿辰庆典。


第三部分:历史园政及其运作(3)

    继承嘉庆的道光皇帝有谨慎、仁慈和俭朴的美誉;26不过就圆明园而言,他仍然维持用一大笔预算去花费。他于登基后没多久的1824年发现在圆明园的财政里,有一笔结余;不过,这笔结余并不实在,因为很多不足的差额都已由各级政府机关抵付。例如广储司有一次向圆明园挹注五万两白银作为储备。27很清楚可以看到,单靠内务府已不能够给圆明园供应充裕的资金。虽然如此,道光并没有终止园内工程的打算。最让人瞩目的是,他在1830年花了巨资完成著名的“慎德堂”,一座位于九州的新寝宫。这座慎德堂于1836年10月4日被一场大火烧毁了三幢建筑,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修复了所有的损坏。    
    圆明园的行政管理部门在处理日常事务上,并不会比其他重要的政府部门更有效率。让皇帝和皇室成员在园里居住时感到舒适,必然是最优先的关注,日常事务更是非常琐细繁重。除了管理财政和监督工程之外,还要负责给新完工的建筑物取名和维护园内的设施。加强园里的安全、调查事故,以及把各种文件归档也是职责所在。行政管理部门也要负责执行礼仪,例如规定内外官员应如何表达谢主隆恩。圆明园兼并了绮春园和长春园之后,立刻碰到来自万泉河的淡水供应不足问题。园里的主事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着手进行新水道工程的计划,把位于玉泉山下的大蓄水池─昆明湖─的水引进园里。    
    在所有行政管理的任务当中,以工程的监督最为劳累,因为园内的工程事实上从来没有真正停止过。园里的很多主事者确实都要承受这份负担。他们要看管财务的运作、监督工人,以及签收之前核查所负责的项目,每一项都是冗长而难以确定的程序。园工之重要导致一个名叫“督催所”的特殊机关创立,以便监控所有送到园内的文件和准时递交清算好的账目之手续。既定的规定是,任何超过一千两白银的账目都要在一个月内清算,超过一万两白银的账目要在两个月内清算,更大金额的账目要在三个月内清算。这个机关要求所有的申请表、清单和账目都先向其办公室登记,以确保在期限之前能完成清算的工作。    
    圆明园的行政管理层亦有其自己的销算房去估算支出。举例来说,这个部门在执行一项工程时,有责任在十天之内决定金额和材料两大项目的估价,然后把结果送到督催所做登记。31假设工程密集的话,这个部门的工作量就会增加至难以负荷的程度,所以1777年就制订了一个简化程序的办法。此后,只需要一个计划经过档房送到督催所,也就是说在议定具体事情之前不必到督催所去登记。遇到紧急情况时,申请人可以提出由自己签署的计划,同时办理必需的官府手续。


第三部分:历史圆明园内的器皿库

    器皿库旨在保持园内物质供应线的畅通。库中储存了大量可以用在日常琐事上的供应品,包括纸张、扫帚、蜡烛、灯笼和火药等小物品。供应品的申请无论数量或质量,都必须要事先得到批准,才可以取得;不过,很少会不被批准。例如在1752年这一年中,档房从器皿库那里取得6300张纸、60枝毛笔和16盎司(约454克)的墨。同一年,大宫门取得270把大小不同的扫帚、27个畚箕和13枝大大小小的鸡毛掸子。在文源阁完工之前,就已经需要62把扫帚、25枝掸子、42个畚箕和50码(约46米)的布。在“鸿慈永祜”里的“安佑宫”,每天要消耗6。5磅(约2。95公斤)的木炭和13磅(约5。9公斤)的木柴,以确保所有茶壶的温暖。33这些少数例子透露出,供应圆明园内好几百个单位,消耗的物品数量是极其惊人的。乾隆皇帝曾注意到过多的日常供应品,甚至浪费,他因而于1757年指示,要适度减少分配到圆明园内各处的煤炭和木柴。34    
    圆明园的行政管理部门毫无疑问十分认真对待园内的安全措施,防火这一项就是最重要的安全措施之一,因为园内的建筑物大都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