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大世界--飞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兵器大世界--飞机-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空军指挥所给二营下达了命令:“坚决消灭敌机!”
    距离只有100 千米了,岳营长下达命令:“3 发导弹接电准备厂距离70千米,
岳营长命令”接通发射架同步!“
    导弹发射架随着制导雷达天线指示方向转动,迅速地对准了RB-57D 。
    此时,RB-57D 机上飞行员王英钦还“蒙在鼓里”呐。他不仅多次窜入大陆未
受惩罚,而且刚飞越南京等地时,歼击机对他也“无能为力”,所以肆无忌惮地直
往导弹阵地的上空飞来。
    这真叫“硬往枪口上撞”。
    距离60千米,岳营长下达命令“三点法,导弹3 发,间隔6 秒,28千米消灭目
标。”
    12时04分,岳营长果断地发出最后的命令:“发射!”3 枚导弹腾空而起,喷
着愤怒的火焰,直扑RB-57D 。王英钦还没有反应过来,飞机就被击中,落地坠毁
了。这3 枚导弹打得非常准,全部命中目标。其实“萨姆”-2 威力很大,只要一
发命中,就足以使RB-57D “报销”了,更何况是“3 发3 中”呢!
    敌机残骸坠于通县东南18千米处。它的头部插入地下,尾翼高高翘起,机翼散
落在距机体500 米处。飞行员王英钦当场毙命。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次用地空导弹击落飞机的实战战例。
             巴格达核反应堆的毁灭
    1981年6 月7 日当地时间下午6 时30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郊外的塔穆兹。
    星期天的郊外显得格外宁静,夕阳西下,一座银白色圆顶的建筑物矗立在一片
空旷的荒原上。它三面筑有马蹄形上堤,四周部署有地空导弹和高炮阵地,更显出
它的神秘和重要,这就是令以色列恐惧不安的“乌西拉克”核反应堆。为了建造这
座70兆瓦的核反应堆,伊拉克耗资4 亿美元,历时近5 年。
    突然间,宁静的天空响起了战斗机的尖啸声,14架以色列的美制战斗机突如其
来地出现在反应堆的上空。战斗机轮番俯冲,炸弹呼啸而下。瞬时间,响起了一阵
阵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核反应堆周围到处是浓烟烈火。空袭只进行了两分钟,庞大
的核反应堆就被彻底摧毁。在空袭过程中,伊拉克的地空导弹没来得及发射,高炮
也只是零乱地“空放”一阵,以色列飞机全部安全返航。
    这是一次不义的行动,受到了阿拉伯国家和世界各国的谴责,连美国政府也不
得不作出反应。但从军事上来评价,这却是一次很成功的空袭行动。为了使读者了
解前后过程,我们把时钟拨回到1975年。
    长期以来,中东一直是世界上一个动荡不安的地区,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此起
彼伏,战火绵延不断。以色列和阿拉伯的一些国家竞相加强武装力量,中东成为世
界上最大的军火销售市场。
    作为中东地区的军事大国伊拉克,倚仗其丰富的石油资源,在采购武器装备、
加强军事实力方面也是不遗余力的。1975年11月,伊拉克先后与法国、意大利等国
签订了协议,引进核反应堆装备和技术。主要由法国帮助,在巴格达东南约20千米
的塔穆兹建造一座核反应堆。计划在1981年7 月14日伊拉克国庆时投入使用。
    核能,既能为人类造福,也能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是否装备核武器,不
仅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而且也是抗争和对抗的重要“筹码”。
    多年来,以色列一直在密切注视阿拉伯国家发展核技术的动态,千方百计地进
行阻挠和破坏。当情报部门获悉,伊拉克这座核设施将于1981年7 月投产,当年年
底或下一年年初便能生产核武器时,以色列总理贝京感到十分不安。然而更令他焦
急的是,以色列当年6 月底进行的大选也将临近,如果不能干几件漂亮的事的话,
选民们是不会投他的票的。贝京前思后想,终于下决心要在大选前空袭和摧毁这座
反应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拔除伊拉克的这颗“眼中钉、肉中刺”,另一方面有
利于在大选中获取选票。一次十分神秘的空袭行动就这样紧锣密鼓地准备起来了。
    以色列总理兼国防部长贝京亲自策划了这次偷袭行动,行动领导小组中有空军
司令大卫·伊弗里和情报部长舒亚·萨古等人。为此,还专门制订了被称为“巴比
伦”的行动计划。贝京决心十分坚定,下了“成败在此一举”的赌注。
    为了保障这次偷袭成功,以色列情报机构想方设法搜集了伊拉克核反应堆及其
防卫情况的详细情报,把反应堆钢筋水泥外壳厚度、水泥成分、薄弱位置,防卫力
量的作战实力,外国专家的活动规律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为了完成这一特殊的使
命,以色列人专门抽调了6 架美制F -15和8 架F -16战斗机来执行任务。这两种
飞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战斗机,不但空战性能超群,而且用来执行空袭任务也是
“得心应手”。由于这是一次航程很长的远程奔袭,F -16的油量稍显不足。为此,
他们对F -16飞机进行了专门的改装。
    在飞行员的挑选上,以色列人也毫不马虎,他们从空军各个作战部队挑选了24
名“尖子飞行员”组成行动突击队,指挥员是一名参加过三次中东战争的上校飞行
员。突击队的训练是十分严格的,飞行员常常在干燥闷热、没有地面标志、荒凉的
沙漠地区上空进行长时间的超低空密集编队飞行,有时飞机与飞机之间的间隔竟不
到1 米!F -15战斗机航线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从以色列空军基地到巴格达,
单程距离近千千米,途中还要飞过约旦和沙特阿拉伯的领空,要做到隐蔽秘密,真
是难上加难!根据飞机的最大航程限制和尽量避免被别国雷达发现的要求,行动计
划领导小组反复推算、分析比较了多种方案,最后选定了从西奈埃齐翁基地穿越亚
喀巴湾,绕过约旦南端转向东北,沿约旦和沙特阿拉伯边界穿过幼发拉底河谷,直
达巴格达的航线。这是一次往返飞行2000千米的行动,要穿过3 个国家,最后进入
伊拉克“心脏”地区,攻击严密设防的目标,这可真是“虎口拔牙”!但是,既然
已经下了“成败在此一举”的赌注,贝京也只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了。
    “空袭日期定在6 月7 日。”贝京发出了最后命令。
    这个日期是精心考虑后选定的。1981年夏,两伊战争僵持不下,伊拉克深陷困
境,无暇西顾。以色列又在“导弹危机”问题上故意大做文章,造成以色列同叙利
亚即将开战的假象,使伊拉克放松了对以色列的戒备,这是实施偷袭的好时机。据
以色列情报部门报告,当时反应堆已安装完毕、正待料运转,此时进行空袭,可以
避免核污染危及巴格达市民的生命安全。这并不是贝京等人的“慈悲”,而是为了
减轻国际舆论的压力。
    6 月7 日是伊拉克“圣灵降临节”的前一天,又是星期天。在这一天,不仅伊
拉克值班部队容易松懈,而且外籍专家均远离反应堆休息。这样空袭易于“得手”,
又可避免因外籍专家的伤亡而引起外交上的“麻烦”。
    计划规定飞机在巴格达时间下午6 时30分左右飞达目标区。选用这个时间有不
少有利之处:6 时30分的巴格达近郊,天光还很亮,飞行员可对目标准确投弹;飞
机是从西向东背着夕阳实施攻击,视野清楚;而伊拉克防空部队则面对阳光,难以
正确瞄准;以机返航途中,夜幕开始降临,阿拉伯国家的空军难以追击。为了这次
袭击的成功,以色列空军真是“算尽了机关”。
    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行动了。
    空袭行动更是十分诡秘。连参加突袭的飞行员也是在6 月6 日才知道具体的行
动时间。飞机出发后15分钟,贝京才向内阁部长们通报了这一消息。在座的部长们
听了以后,十分惊讶,有的人还以为是贝京的“口误”。
    6 月7 日格林尼治时间16时左右,埃齐翁基地响起了一片发动机的轰鸣声。一
架架涂着伪装涂料和约旦空军标志的战斗机依次起飞,一场空前的空中偷袭开始了。
    这次空袭由8 架F -16任“主攻手”,6 架F -15担负掩护任务。8 架F -16
位于编队中央,每架飞机上挂装二枚炸弹和2 枚“响尾蛇”空空导弹(带队长机带
2 枚电视制导的“灵巧”炸弹);6 架F -15在编队的前上方和两侧,机上挂装着
“麻雀”和“响尾蛇”空空导弹。这个队形的“奇特”之处是,飞机之间的间距非
常小,在雷达荧光屏上看起来很像一架大型民航机,这是为了欺骗沿途国家的地面
雷达站的。
    出航后,飞机间基本上没有通话,几句必要的通话用的也是阿拉伯语。一切进
展得十分顺利,就连当时在空中巡逻的沙特阿拉伯预警飞机E -3A,也没有发现这
个庞大的机群!
    事情总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当机群飞到沙特阿拉伯边界时,飞行员耳机中突
然响起沙特阿拉伯的地面指挥所的指令:“报告国籍、任务!”
    以飞行员根据预先制订好的方案,从容地用阿拉伯语回答:“约旦空军,例行
训练。”
    随后,约旦地面站也发出了询问,以色列飞行员用国际民航通用语回答:“民
航机。”
    机群就这样“蒙混过关”了。
    起飞90分钟后,于当地时间下午6 时30分突袭机群到达了目标上空,并很快就
发现了这座银色圆顶的核反应堆。说时迟、那时快,编队立即散开,F -15飞机跃
升,进行空中掩护;F -16爬升高600 米左右,单机跟进轮番轰炸核反应堆。带队
长机投放了2 枚“灵巧”炸弹,精确命中目标,穿透了混凝土结构的圆形屋顶,漂
亮的银色圆顶上瞬时间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其余的F -16飞机一架跟着一架地瞄准
轰炸,有的俯冲投弹,使炸弹垂直穿透主建筑的厚水泥层;有的水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