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通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长寿通道-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别了亲人和人间。当然,有了这种“社区天使”的护理工作,并不意味着家属就可以甩
手了。家属作为病人的亲人,对其疾病状况、心理状态、性格行为和生活习惯最为了解;
同时病人也容易接受和依赖自己的亲人照顾,也愿意在临终前与亲人多接触一些时间。
因此要提倡病人家属协助“社区天使”做好护理工作。这对于病人安乐地驾鹤西归和对
家属送亲人上路都是一种心理的慰藉。 

 “赡养合同”享晚年 

据报载,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文明委”在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活动中,针对有些青
年人慢待老人的现象,推行了赡养老人的约定协议。凡是年满60岁或未满60岁,但已
经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均被列为赡养对象。根据村民的收入和全村平均生活水平确定
一个合理的赡养费的标准,并以此为底限,签订一个上不封顶的赡养协议。双方签字后


逐月兑现,由村干部组成领导小组进行监督、落实。并在年终对赡养情况进行评议,评
选出“尊老敬老好儿女”,以表彰他们的模范事迹。目前,这种“赡养合同”已在该区
覆盖了30%的农村和居委会。这项活动开展得十分顺利,它使老年人应得到的赡养权力
以合同的形势明朗化、公开化、固定化,从而是老年人的养老得到了法律的保护,杜绝
了虐待老人的现象发生。 

合同,是为实现一定的民事或经济方面的目的在有关当事人之间产生、变更、消灭
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的签订是一种法律行为,合法成立的合同具有法律
的约束力。桃城区“文明委”的这项活动,既让我们看到了干部和群众法律意识的增强,
也为老年人的养老创造了良好的氛围。这是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利和义务的积极措施,
值得提倡和发扬。 

为了使这种新生事物得以健康地成长,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工作做得更细些: 

一是对鳏寡孤独的老人要建立养老院,使得他们也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依,在群体的
关怀中安享晚年。唐山市有个女企业家叫常玉珍,她在80年代初靠摆地摊起家,如今
的资产已在唐山这个近700万人口的大市名列前茅。她富起来不忘生活拮据的老年人。
她独资建立一座军人养老院,将全市范围内的抗日战争时期入伍的生活无依靠的退伍军
人请到养老院,生活的一切用费全包下来,为老人供吃供穿,治疗疾病,每年给老人检
查身体,还为老人成全婚事,结为伉俪。常玉珍的做法恰巧补足了衡水的不足,使得这
些鳏寡孤独的老人老有所依靠,不再为晚年的生活担忧,过一个真正的幸福晚年。 

二是签了“赡养合同”之后,社区的有关部门一定要有始有终地进行监督落实,反
复进行法制教育,防止流于形式,虎头蛇尾,走过场。按说“赡养合同”具有法律效应,
在执行时不会遇到麻烦;可是如果执行人的法制意识淡薄,采取不法手段毁掉了“合同”
而不履行协议,那就使得处于弱势的老人投诉无门。因为法律是凭证据来判定是与非的,
合同被毁掉就等于优势变劣势,是老年人的权益受到侵犯。 

三是有的老人和子女觉得亲人之间签订“赡养合同”,面子上不好看,不乐意参与。
确实,合同是严肃的,是铁面无私的。有了合同约束就显得亲人间生分了许多。这也是
实际问题。不过签订合同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对老人的赡养得以落实,老人有依靠,儿女
有约束。如果老人和子女的经济条件都比较好,没有法律约束也能兑现赡养的义务,有
个口头约定也不是不可以。其实,对于多子女的家庭签订赡养合同,能够防止节外生枝。
俗话说:“亲是亲,财是财,一动财两不来。”就是说即使在亲人或亲戚之间,一涉及
财务问题,涉及自身的利益,也容易反悔或翻脸的。如果能够按法律的要求办事,签订
赡养合同,彼此共同遵守,就能防止一些意外的事情发生。 

蓄得资金养天年 

美国的一位老龄问题专家在网上对1000名退休和准退休人员的调查结果表明:不
论贫富,不论薪金多少,凡是对退休早有准备的人、早有积蓄的人退休后的生活都比较
稳定和满意。另据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学者对纽约的6家公司的研究显示,近期退休的人


有相当的比例在47岁时就开始积累资金,为退休作准备;而尚未退休的人则平均在44
岁时就开始计划退休的事情。这就意味着未雨绸缪,及早准备,积累一定数量的养老金
是安度晚年的经济基础。 

这种自我独立的人生观,与我国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相去甚远。我国传统观念所宣
扬的多子多福,实际上就是依靠儿子养老,认为儿子多,大家分担照顾,就能在晚年享
福。基于此,有的老年人不惜倾其所有,为儿子盖房娶亲,尽其可能把儿子的生活安排
得十分满意。这种做法似乎既是父辈的责任,又是为自己养老做的一项准备。应该说这
不失为一种使老人得以享受天伦之乐的养老的方式。 

但是也要看到,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西方的现代意识在青壮年的心目中的影
响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现代经济发展的竞争中,青年壮人的生活和工作不像老一代那
样稳定,竞争激烈,淘汰率高。他们既要为自己的生活打拼,还要养护子女,照料老人,
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很大,经常受到失业的威胁,同时还要为自己的养老未雨绸缪。这种
严峻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养儿防老”的观念。当然,这里不是说如今儿女不愿
赡养老人,而是儿女们所面临的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为他们全面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增
加了困难。 

有鉴于此,准退休老人在退休前就着手积蓄养老金,已退休老人力所能及地做些发
挥余热的工作,积攒一些钱都是必要的。自己手里有相当数量的养老金,就好像心里有
了定盘星,遇事不慌,临难不惧,能够心气平和地安享晚年。有这么两位老人,由于对
养老的问题的看法不同,处理有异,却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一位8级工退休后回到农村
老家,因为他手里有些积蓄,老家的3个儿子和儿媳都争着抢着地表示给他养老送终。
最后达成协议,由3个儿子家轮流赡养,每家吃住4个月。老人很高兴,陆陆续续地把
自己的积蓄都分别给了3个儿子家,儿子和儿媳是不容置疑的满意。可是老人年过70
之后,身体逐渐衰弱,又逢公费医疗改革。3个儿子都身无长技,依靠种地的收入有限。
这样给老人治病的费用成了3个儿子吵架的根由。老人每月的退休金不足以支付医疗费
用;只得用最普通的药物;勉强地维持着生命。尽管如此,几房儿子和儿媳还是经常为伺
候老头的事而吵架。如果老头自己手里有很多积蓄,即使儿子和儿媳不孝顺也不会受罪。 

另一位是位想得开的老人,他退休后和老伴单独生活,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儿女们来
看望父母,全家团聚,其乐融融。后来老伴去世,他就把儿女们召集来当面立下遗嘱,
他去世后所有的财产由4个儿女平分,并要求儿女们从即日起像缴“党费”那样,每月
按工资的5%供给他作为生活费。这样的规定后事清楚,平时儿女的负担也不重,而他
自己加上退休金也是生活无虞。儿女们还为他请了一位保姆照料他。正如那首《常回家
看看》所唱的,儿女们“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陪着爱人常回家看看”,跟老人唠唠嗑,
让孙儿更老人亲热亲热,满足了老人的天伦之乐,使他的晚年生活过得很幸福。 

从这两个实例来看,正如一句俗话说的那样:“你有我有,不如自己有。” 退休老
人自己有一定数量的积蓄是必要的。这并不意味着儿女不孝顺,而是老人保持独立生活,
尽量少依靠儿女的基础。像上面所介绍的两位老人,前者把自己多年的积蓄一股脑儿分
给了3个儿子家,贴补和改善了儿女们的生活,亲则亲矣,可是后来老人的了病,儿子


们也无力相助,只能酿就许多纠纷而于事无补;后者则有远虑,与儿女们保持着一定的
距离。儿女孝顺他一定数量的赡养费,合乎情理,负担也不重。自己保持经济独立,也
便于安排好晚年生活,因而他的晚年生活较前者幸福得多。 

选择投资宜稳健 

退休老人也难免受到股票投资的诱惑。有位退了休的科长闲来无事到证卷市场转了
转,看到有的人买的股票几天之间就翻了筋斗,觉得心里发痒。第二天就申办了股东帐
户,在炒股的ABC还没有弄明白之时,就盲目跟庄,买了三万元的股票。殊不知潮涨潮
落,反复无常,也是几天之间他就被咬上一口,死死地套牢了。抛出吧,要赔本,舍不
得,弄得他一提到股票就懊悔不止,血压升高,赶紧吃降压药。 

其实,证卷公司经常提示股民:“投资有风险,入市要慎重。”可是这位老人却一叶
障目,盲目入市,给自己的精神上和经济上都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鉴于我国连续八次下降银行利率的举措,退休老人采取多渠道投资的办法,鸡生蛋,
蛋生鸡,使自己的多年积蓄升值,是可取的良策。目前的投资品种很多,如跌宕起伏的
激进型的股票、长线稳健的债卷和基金等。应该说青壮年投资股票觉得有刺激性,大起
大落能够承受的了。可是对于老年人确实有的人因为一夜暴富而患心肌梗的,也有因总
也解不开套而心情忧郁,影响身体健康的。有鉴于此,老年人投资证卷,应选择稳健性
的投资品种。 

一是基金。在美国有37%的家庭拥有基金投资,而在我国这种把自己的资金交付
给专家理财的手段仅仅是刚刚开始。退休老人属于中小投资者,手头的资金不多,存入
银行和购买债卷较为稳定,但收效率较低;若投资于股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