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通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长寿通道-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周末就担心他们再来,甚至气得他把儿子、儿媳和孙子称作“胡汉三”、“还乡团”。邻居们很同情
他,为帮助他防止“还乡团”再来“掠夺”,就在一个星期日联手“做戏”,让张老师装病。结果儿
子儿媳和孙子没能如愿,以后就很长时间没有来“看望”。时间一长,张老师感到非常寂寞,整天
愁眉不展,精神萎靡,真的病了。邻居们偷偷地给他的儿子打了电话,张老师突然见到儿子和孙子,
感到浑身轻松,疾病阴云一扫而光。 

这个故事实际上就是表现了老年人的喜乐无度的天伦感受。哲学家认为,任何事物都处于一个
矛盾体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人的天伦之乐也是这样。如果处理得喜乐无度,
反而会适得其反。张老师孤身一人生活,当然是盼望儿孙们来探望的,这是亲情的表现;可是儿孙
们每次来都给老人增加许多负担,或索要财物,老人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不过老人的心理是非常
复杂的,一方面是怨儿孙们的“吃老”、“倚老”过分,另一方面是盼望儿孙们来团聚,享受含饴弄
孙之乐。当儿孙们来探望时心里非常愉快,而在儿孙们很久不来时又十分想念。 

为走出这种情感的误区,建议老年人与儿女们约定一种协议,立下约法三章。尤其是有几个儿
女的老人,更有约定协议的必要。约定节假日或公休日来探望老人是作为一种敬老活动来安排,让
老人充分享受儿女们的孝心,享受天伦之乐。 

约定儿女们来探望老人时,不要给老人添堵,不要算计老人,不要给老人带来不愉快。除了与
老人团聚外,还要帮助老人干些家务活,安排好老人的生活。 

约定一般的公休日儿女们要错开时间来探望老人。这样既能让老人享受到天伦之乐,又不至于
闹闹哄哄影响老人的情绪和健康。 

其实这样的约法三章,都不会增加儿女们的负担,双方都能承受,也会让大家过得很愉快。 

邻里和睦胜似金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这句在农耕社会总结出来的格言,在现代文明社会也同样有着积极
意义,它形象地揭示了邻里关系的重要性。 

20多年前唐山大地震时,许多被压在倒塌的房子里的人都是邻居帮助脱险的。个别的人因为
邻里关系不睦,被压在废墟里没有得到及时的救助,等到脱险的亲友赶来时已经无济于事了。这说
明在遇到危难之事时,的确“远水解不了近渴”,这就更显得邻里关系的重要了。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认识到这个层次的,尤其是居住在楼房里的邻里,关上门就相当于一个
封闭的独门独院,往往显得人际关系较为淡化。这种淡化的邻里关系,如果不发生矛盾,还倒相安
无事,要是一旦出现纠纷,关系立马恶化。有两家居住上下层的邻居,因为一些琐事出现矛盾,互


不示弱,关系越来越僵,竟然发展到互相掣肘的地步。楼上的洗衣服,楼下的把自来水的阀门关调;
楼下的午睡,楼上的就在楼上剁肉馅。按说他们都是已经退了休的人,不应该像年轻人那样火气大,
可是小摩擦日积月累,彼此的矛盾日渐激化,互相指桑骂槐地骂大街,闹得难解难分。 

由此让人联想到“六尺巷”的故事: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才子张英当了礼部尚书,桐城老家
准备扩大府第,要求邻居让出三尺宽的地面,以便把府第修得方方正正。可是邻居叶家也有人在朝
担任侍郎,根本不买张家的账。张家人觉得尚书比侍郎官大,就想让张英出面促使叶家屈服。不料
张英对家人仗势欺人的做法十分不满,就给家里写了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见到这首诗觉得很有道理,就后退三尺筑墙。叶侍郎
得知此事后,便给家人捎书,命家人拆掉院墙,也把自家的院墙后移三尺。这就形成了一个“六尺
巷”。联系到这个故事来看,尊重对方,互相谦让是处理邻里关系的重中之重。像上述的楼层邻里,
如果在邻里纠葛的“青萍之末”礼让三分,就不会发展到指桑骂槐的地步。邻里之间生活在较小的
空间里,彼此之间有些碰撞、摩擦或误解是难免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待。要是互不示弱,就必然使
矛盾激化,怒目相向。平时抬头不见低头见,都觉得别扭。反之,要是都学一学张尚书和叶侍郎,
互相礼让,自然就化解了矛盾和纠纷。 

居住在楼房里的邻居要打开自家门,营造开放的邻里氛围。相互关联构成了社会的完整性,同
样,居民楼作为一个居住整体,也是在相互关联中生存和发展的。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必然产
生隔膜,由隔膜而疏远,由疏远而产生矛盾和纠纷。表面看来好像是各行其是,互不干扰,其实,
这种封闭的生活已经为邻里的关系恶化隐藏了危机。如果打破封闭的格局,主动与邻里打招呼,串
串门,拉拉家常,互相关照,就能建立起新的邻里关系,就会感到大家庭般的温暖,感受到和睦邻
里胜似金的和谐与惬意。有位退休教师自命清高,平时与同住一个楼的退休工人、干部没有往来。
每天除了晨练不下楼,即使在楼下遇到同龄“楼友”也从不打招呼。恰巧,有一天他突然摔倒骨折,
子女们都上班了,还是在“楼友”的帮助下送到了医院,得到及时的救助。生命危机的教训使得这
位教师思想大有转变,开始与退休的工人、干部们打成一片,融通了邻里关系。 

彼此自律也是邻里关系的凝固剂。有个相声说一个单身的青年租房住在一个老式的木板的楼房
里,他每天回来很晚,每次上床脱鞋时都是把鞋扔到楼板上。而他的楼下住的是一位老人,只要楼
上一扔鞋,就把老头惊醒,就再也睡不着了。无奈,老头向这位青年提出要求:把鞋轻轻放下。青
年人满口答应。这天晚上他脱鞋时刚刚扔掉一只,忽然想起了老头的要求,就把第二只鞋轻轻地放
下。殊不知老头为了等他的第二只鞋扔下的声音却一夜没有睡。看来,邻里间不干扰他人是起码的
公德。这位青年并不是道德欠缺,而是自律不够。顺手扔鞋自己不以为错,可是给邻居造成不良影
响却没有得到重视。诸如此类的事在邻里间并不少,如,有的人家放音响,音量过大,有的人家半
夜大声吵架,有的人家图自家方便把自行车放在楼道里等,自己不以为意,却忽视了对邻居的干扰,
邻居不满意就对你有看法,自然就疏离了邻里关系。 

邻里间切忌传闲话和拨弄是非。邻居之间女性是活动的主体,彼此间的友好与隔阂一般都是取
决于双方女性的交往的厚与薄的。一般地讲,退休的女性除了家务事外,无所事事,常常是通过聊
天来打发无聊的时光的。因此,女性邻居间不拨弄是非,不捕风捉影地传闲话,不说长道短地传“新
闻”,就少却了许多矛盾与纠纷。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加强道德修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一
所居民楼里居住着十几家,几十口子人,经历不同,教养有异,至于性格、爱好、生活方式也会有


很大的差异。在这种多样性的人群中,邻居间的交往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要尊重他人,包容
他人;对自己看不惯的事情,不必说三道四,更不能见到风就是雨地传闲话。否则,会使邻里之间
的关系雪上加霜。 

幸福院里幸福多 

据民政部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目前有国家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2816家,
床位22万张,收养老人17万多人;有集体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37000家,床位87万
多张,收养了66万多老人。二者合计共有公办福利机构4万多家,床位109万多张,
收养了83万多老人。这与我国1000万70岁以上的老人的数目相比,还不足1%。因此,
老年人住进幸福院还有待条件的成熟。 

有位邻居老头,在老伴去世不久,就卖掉房子和家什,搬到幸福院去了。对此事很
多人议论纷纷,有支持、肯定的,也有持否定态度,说儿女不孝的。他的女儿跟随丈夫
在国外定居,每年回来一次看望父亲。儿子本来在“国企”工作,因亏损严重倒闭了,
成了失业者,还要负担儿子读大学的费用,家里的生活很拮据。这位老头考虑到女儿离
得远,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儿子日子过得艰难,不愿意给儿子增添负担,凭着自己的退
休养老金在幸福院里能够度过余生的,于是就申请住进了幸福院。对这位老头的选择,
人们认识的不一致反映了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冲突,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带
有先导性的问题。 

目前中国传统的尊老文化遭遇到现代化进程的洗礼,其表现一是代际关系错位,尊
老不足,爱子有余。一般的城乡家庭对老人的需求相对重视不够,而对自己的下一代却
投入了过多的精力和财力;二是晚辈强调对老人物质生活的照顾,而对精神需求重视不
够。 

面对这种社会现象晚辈人也有他们的理由:他们认为当今各种岗位都竞争激烈,要
想生活得好一些,就得投入到竞争的行列之中。不能像以前那样有足够的时间在父母面
前尽孝道,只要让父母生活无忧就觉得尽了孝道。而对子女则期望出人头地,因为未来
的社会竞争更为激烈,如果孩子不能称为“人上人”,就容易被淘汰,日子过得也不会
如意。在当今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儿女的成功与否,不仅涉及到他们自
身的生活质量的高低,也影响到父辈养儿防老的回报。 

其实,爱子防老本是东方传统文化的产物,尊老不足在西方已存在很久。这种代际
关系的错位与异化,正是东方的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刺激下的一种变异的反
应。并非是儿女们不愿意尽孝道,而是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