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通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长寿通道-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关系的错位与异化,正是东方的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刺激下的一种变异的反
应。并非是儿女们不愿意尽孝道,而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人人感到自危,不得不
“舍车保帅”的一种权宜之计。有的父母看清了儿女们的这种处境,就很明智地选择了
不给儿女们添负担的做法,到幸福院去安度晚年。 

当然,也有的老人觉得到了幸福院,是被儿女们抛弃了,自己的脸面不好看;还有
的儿女们不愿意把老人送进幸福院,担心邻居或亲友说三道四,背上个不孝心的恶名。
其实这都是一种传统的顾虑,如果从实际出发,能按较高的生活标准安排老人在幸福院


的生活,老人自己感到幸福,作为儿女的也感到放心。由这两点就行了,没有必要被他
人的不负责任的话所左右。 

在走访幸福院时,我见到了前面提到的那位老头,还有一些其它的老人。他们共同
的感觉是“走对了这条路” 。他们平时生活得无忧无虑,吃饭有人给做,卫生有人给
打扫,衣服脏了有人给洗,身体不舒服院里有医生给诊治。除此以外,每天能看电视、
听广播,每月检查身体一次,每年还组织外出观光旅游。而且许多同龄人聚在一起,经
历了相同的时代,有着共同语言,谈得来,有兴致,自然就觉得生活很惬意。还有的老
头和老太太经过较长时间接触,觉得和得来,还可以申请结为连理。 

这里所说的幸福院虽说不是老年人的唯一归宿,但是那些条件好、环境好、服务好
的幸福院,要比老年人在家独自过着空巢的生活要幸福得多。这是幸福院里的老人的共
识。 

儿女孝顺老来福 

我国历来提倡的“以敬为孝”和“以教为养”的美德,集中地体现了父母和子女间
的权利和义务。随着时代的变迁,旧时代的那种“王祥卧冰求鱼”式的孝顺,已被“以
敬为孝”的健康的亲子关系所替代。这主要体现于子女对父母在物质上的供给、精神上
的安慰、感情上的理解与体贴,以及老人患病时的护理与照顾等方面。可以说这是一种
既传统又现代的“孝顺观”。 

人到老年失去了独立创造财富的能力,身体也逐渐衰退,成为社会和家庭的弱势群
体的一员。因而子女孝顺既是老年人的最大的精神安慰,又是使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前提
和基础。可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涉及一些物质利益的关系,有些青年人的孝顺观念已经
变得很淡薄,具体的表现有这样几种情形:有的是多子女家庭,子女的生活水平有差距,
互相攀比,这家给得多,那家给的少的,舍不得供养老人,总是怕自己给多了吃亏;有
的是借口老人有积蓄,以孝敬老人为名,行“还乡团”吃、拿之实,认为是不吃白不吃,
不拿白不拿;还有的是忙于自己的事业,对老人漠不关心。甚至连老人患病住院都不乐
意去陪护而是找人陪护。这样的儿女显然是对自己的生身父母不够孝敬的。设想,年迈
力衰的父母本想依靠子女照顾,过好后半生,却得到这样的结果,怎不令人寒心呢! 

有两句打油诗写道:“少年莫笑白头翁,花开花落几日红”。确实,人的生老病死是
客观的规律,谁也不能回避。今日的少年郎,明天的白头翁,人人都会老的。如果你不
孝敬父母,而在你当父母时,你的子女不孝敬你,又该如何呢?看来,对父母的赡养与
照顾,既是自己的责任,又是自己的义务,是不能藏奸取巧的,否则就会自食其苦果。 

当然,新型的亲子关系是彼此平等的,子女应该“以敬为孝”,丝毫不能含糊;但
是作为老年人,对子女的孝顺的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形成了新的亲子关系。儿女是父
母的贴心肉,作为父母总是希望儿女生活得比自己好。在儿女身上不止寄托着父母的理
想和期冀,而且对每个儿女都像俗话说的“十指连心”,每个儿女生活得好坏都牵动着
父母的心。根据调查显示,老年人所期望的儿女孝顺,集中于及时让父母了解自己的状


况(占24%)、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经常看望父母、事业有成、尊重父母的意愿、陪父
母聊天、资助父母和父母患病时有人护理等问题上。可见在子女孝顺的问题上,父母考
虑最多的不是自己,而是儿女。父母对儿女孝顺的理解也在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他们
不是像过去那样关注资助父母、陪父母聊天等传统的孝顺理念,而是把了解儿女的现状
放在了重要位置。就是说儿女工作好,生活得好,老人就心安理得,感到欣慰,被理解
为这是对自己的孝顺。这表现出父辈对下一代的宽容和理解。 

当然,老人也很关心子女“常回家看看”,享受天伦之乐。譬如,全家老少和和美
美地吃顿饭,聊聊大人和孩子的趣事,都能给老人以孝顺的感觉。老年人与儿女、孙子
们围坐一起,子女们间或给老人夹夹菜,说说开心话,告诫老人哪些食物不宜多吃,可
以让老年人感受到子女的关心,产生愉悦的心情。老年人能从中获得一种众星捧月的精
神享受。即使是粗菜淡饭也会吃得格外香甜。儿女们这些细微的一举一动都温暖着老人
的心,老人会觉得儿女孝顺,自己心情舒畅。有关研究证明,人的情绪好的时候,能够
分泌出各种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这些物质可以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
节到最佳状态,对人的身体健康大有补益。让老人享受到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有助于
老人的延年益寿。 

其实,老人对子女最关注的,还是在自己患病时能够得到子女的精心护理。这也是
子女尽孝心的好机会。亲人护理不仅照料得体贴入微,更重要的还是感情的呵护与慰藉。
人在患病时最想念亲人,老年人更是如此。因此,床前尽孝是儿女的职责和义务。电视
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石光荣与他的大儿子因为在上大学,还是参军的问题上有
矛盾,父子间极少往来。可是在石光荣病重之时,大儿子得到消息迅速归来,在石光荣
的床前尽孝,立马平复了父子的矛盾,对父亲的孝顺使得他们捐弃前嫌,和好如初,也
是石光荣感受到了天伦之乐。 

儿女孝顺老来福,人到老年似乎没有什么可期待的,儿女们事业有成或者过得去,
不让老人操心,节假日能够享受到天伦之乐,在身卧病榻时能有儿女护理,足矣! 

过继子嗣为养老 

据中国老年科学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约有1000万70岁以上的老人
需要照顾,其中大多数依靠子女供养。在城市里有98%的老人依靠自我养老,不到2%
由社区福利机构担负。社会福利机构的总床位数不到老年人总数的1%,根本无法满足
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另据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南京大学的联合调查显示,我国目前的养
老模式属于典型的家庭养老。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85%与家人同住,75%老人生活
的第一位来源是家人。有92%的高龄老人生病是由家人照顾。 

鉴于这种状况,这1000万老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性的问题。其实,在依靠
子女养老的老人中有一部分是依靠收养、过继的子女来供养的。人们收养或过继子女的
目的很单纯,那就防备养老。特别是在我们这个社会福利事业还不发达的国家,依靠国
家,杯水车薪,不能解决大多数的问题。只有依靠自己收养或过继子女的办法,使自己


的年老力衰之日,在物质上得到扶助,在衣食住行上得以照料,在感情上得以抚慰。应
该说这是老年人的正常的需求。 

按我国的传统观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尽管这里涉及到传宗接代、接替香火
的旧观念,但也不排除养儿防老的实际问题。人都会从幼年走向青年,从青年走向壮年,
又从壮年走向老年,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客观法则。在人的生命链的代代相继的进
程中,每一代人都肩负着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父一辈是由祖父一辈抚养长大成人的,在
祖父辈年老力衰时,由父辈回报养育之恩,负担起赡养的义务。依此类推,子一辈是由
父辈抚养成人的,而当父辈进入垂暮之年时,子一辈赡养好父辈就是自己的神圣职责。
人类就是这样子子孙孙的代代相继,来繁衍生命,发展历史的。或因如此,老一辈要求
子女履行赡养义务,或子一辈尽心竭力的赡养好父辈,乃是家庭生活中两三代人间的权
利和义务,这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基于此,没能生养子女的人都有后顾之忧。
所能采取的补救办法只有过继和收养子女了。 

当然,或许有人说到幸福院或养老院养老不就少却了后顾之忧吗?从目前来看,我
国的养老的福利机制还不健全,福利机构仅占老年人数的1%,杯水车薪,不能解决几
千万老人养老的问题。更何况当今的老年人是在几十年前就过继和收养了子女了呢! 

从目前了解到的老人过继或收养子女的情况看,有些继子女和养子女对继父母和养
父母非常孝敬,很好地尽到了赡养老人的义务,如果不了解他们的真正关系,根本看不
出是非直系血缘关系。这里且不说现代京剧《红灯记》里李奶奶、李玉和及李铁梅等三
姓人家构成的比亲人还亲的革命伦理关系,就拿我的邻居来说也很典型。他们夫妇在
1958年收养了一个上海的孤儿。从一岁时收养过来,一把屎一把尿地抚养长大。到了
这个孩子大学毕业时,被分配到上海工作。养父母觉得应该告诉他的真实身世,就对他
说:“你的亲生父母在上海,我们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你到上海可以通过公安部门寻
寻亲人。”这个孩子当时就吃惊得目瞪口呆,简直不相信父母的话。经过反复解释,这
孩子表示:“您们就是我的亲生父母,我一定为您么养老送终!” 如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