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游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金钱游戏- 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停,那天上午王静心里着急,可能那个女孩不会来了,因为雨下得确实太大了。大概有9点钟的时候,女孩骑着自行车披着雨披来了,她把牛奶带好,然后冒着雨就走了。女孩鼓励了王静,也感动了王静,当时王静想,公司里的员工都能这样卖命,自己怎么能不努力呢。也可能是公司雨中送奶感动了订户,也可能是宣传力度越来越大,他们的电话开始增加,订户也越来越多。花花牛公司在郑州的《大河报》等报刊上也做了广告,当然也把我们公司的电话和地址都打上了。这一下效果更加明显。虽然说公司开张的前半年,结算后王静赔了近两万元,但公司已经有非常良好的开端。    
    1998年底,公司框架已经成立,王静又招聘了一些下岗工人和大学毕业生做公司的送奶员和办公室人员,同时王静还承包了郑州市西区的牛奶批发站,并租用一个很大的冷库。因为信誉很好,再加上送的又是在郑州一名牌企业的产品,所以王静的业务很快多了起来。那时候王静最初创业时招聘的几名员工也特别卖力,因为他们都知道王静的底细,外地一女大学生,创业不容易,到1999年的上半年,王静的公司销售总额竟然接近100万元,纯利润也有近10万元人民币。半年结算完毕,总公司给了王静很高的评价,王静还请自己公司的几个人到一个饭店里吃了一顿丰盛的晚宴,那天晚上王静给家里人打完电话以后,幸福地一个人流泪了。来郑州以后,王静流过很多次泪水,那一次,她流着幸福的泪水睡着了。    
    随着公司的服务和产品质量逐渐受到好评,王静的家政公司开始在郑州小有名气。2000年夏天的一天,王静在办公室正给订户办理订购单,一个电话打过来,问公司有没有保姆,当时王静愣了一下神说没有,结果那位客户说他是公司开办以来的老客户,非常信任他们的服务,并建议既然叫家政公司,就可以多方面服务。过后,王静就设想要开展一下相关的业务。在空闲的时候,她开始做调查,整个郑州市现有住户几十万家,而郑州的大型家政服务公司仅十几家,而且所有的家政服务公司的服务都不全面,譬如王静的公司只是送奶,也有的家政服务是幼儿园午托。    
    王静大胆地尝试着招聘了一些下岗工人做了培训,同时也到各大高校去张贴招聘广告,她想给一些大学生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可以让他们做钟点工。她的员工把这些人的个人情况登记完了以后,开始给其他一些饭店或者家庭挑选,而公司收取一定的中介费用,当然是只向用人单位收取。经过王静公司培训过的下岗女工不用到保姆市场,就会有家庭找上门来,王静的这两项业务一开展就有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今花花牛家政服务公司不仅只在家政服务上下功夫了,而且在保洁、家电维修、水电工程安装、家教、钟点工等方而都有业务,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家政服务公司。他们的一些订奶客户找到公司以后,都十分惊讶,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么复杂琐碎的一个家政服务公司的老总竟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大学生。    
    2001年的3月3日,王静被郑州市妇联评为郑州市优秀外来务工女性。大会上,打工妹们聚在一起无话不淡,她们听了王静的创业史,无不感叹王静的选择和毅力,她们说你身上现在还有一股牛奶味,她们的话说得王静不知是该乐还是该哭。    
    王静也有新的打算,就是看准了家政服务的投递这一块,郑州市目前除了邮政服务以外还没有一个公司能把东西送到各家各户的,王静有信心,把她的家政服务公司跟郑州市民的生活联系起来,她准备把送粮油代送货物等业务也建立起来。她要把目前的公司变得更大,她的名片上现在写的是总经理,呵,下一次,她想变成董事长,也可能实现不了,但这样的野心还是有的。


第五部分 创业篇第52节 深圳大款成功的三板斧

    斗胆    
    斗胆是深圳大款发家的第一大秘诀。    
    深圳信达实业公司董事长文先生1993年来深圳之前,曾在湖南省常德市某纺织厂任总工程师,当时他所在的单位经济效益不佳,靠贷款发工资,厂里决定让一部分职工自谋出路或下岗。文先生虽不是下岗的对象,但他根据本厂的发展前景果断地作出决定:离职自谋出路。他在家人、亲朋好友、上级领导的一片反对声中,带着技术和家中的所有积蓄来到深圳,同别人合伙办厂闯世界。这次斗胆使文先生在深圳有了立足之地,其创办的湘绣公司初具规模。    
    第二次斗胆是在1997年。一次北京秋季服装订货会上,他与同行邀新加坡王先生共进晚宴,宴席上,王先生无意中说,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的很多华侨对中国丝绸服装情有独钟,但就是价格太高,如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增加花色,产品肯定不愁销路,会赚大钱。王先生提供的商机引起同行们的注意,但此时正值亚洲金融危机高峰时期,谁也不敢冒险。文先生想,好的机遇别人不做,这便是机遇中的机遇。他回来后,从银行贷款500多万元,从日本引进十几套丝绸纺织、绣花机,在品种花样上吸收传统的优点,大胆地改进,他生产的丝绸系列产品进入东南亚市场后,果然一炮打响。如今他的织布机仍在日夜不停地工作着,其产品全部销往国外。目前他已有固定资产8000多万元。两次斗胆使文先生成为深圳丝绸行业的“大哥大”。    
    斗智    
    被同行称为“转得快”的深圳顺达实业公司总经理王集是通过“转”,转向成功的。用王集先生自己的话来说,他不是转得成功,而是在经营游戏中斗智成功。    
    王集先生是1987年来深圳从事建筑打工的。1992年,他利用手中的钱,在罗湖租房开了间副食品店。当时,在深圳有店就有钱。但初尝甜头的王集想,深圳大发展,建筑业是个热门行业,如想赚大钱,不如开建材店。于是,他从银行贷款70多万元分别在蛇口、南头、宝安租房开了三间建材连锁店。这次“转”使王集真正当上了老板又赚了大钱。不久周围建材店多了,生意也难做了。王集通过仔细地观察,发现深圳人的生活已达到或超过小康水平,享受型消费时代来临,因而高档家具已悄悄地进入普通百姓家庭。王集当机立断“转”!他一方面引进技术设备办高档家具厂,另一方面把原来的三间建材店改为家具销售店。这一“转”使王集成了深圳的大款。”1997年深圳的高档家具市场饱和,再往高档家具上发展已没有多大空间。王集发现深圳家庭装修市场开始走俏,于是他又把家具生产厂改为加工装修材料厂,把家具销售店改为装修材料店,同时利用自己过去从事建筑的特长,开了家家庭装修工程公司。这一“转”虽没像上几次那样赚钱火爆,但用王集自己的话说,“如今这年代别人亏,自己有钱赚,就等于自己在大赚”。(根据市场需求及自己的财力不断改变经营项目,从而赚大钱。)    
    斗财    
    家住深圳的王利英女士,是个典型的会让财生财的大富婆。王女士是深圳土生土长的。1987年她利用衬里发给她家的4万元征地损失补偿费,加上借来的6万元,在布尾村盖了一栋5层共10套住房出租。1990年,她全部还清借款。1991年开始,她利用每月收回的1万多元租金炒股,日积月累不间断,到1995年10月,她炒股赚了290多万元。1996年正值股票牛市时,她把自己80%的股票抛出,然后用这批款又在布尾村盖了一栋10层有72套住房、4间商铺的小群楼。1998年春节后发租。她曾给自己算了笔帐:4间商铺每间月租4500元,年收入21万多元;72套住房发租70套,每套月租1700元,年收入140多万元,如加上旧房租金,年收入就是180多万元。1998年王女士又利用自己在深圳每月收回的房租,在香港用按揭贷款购房发租。如今她家的资产已超过4000万元。    
    由4万元到4000万元,可谓惊人的变化,不少人认为王女士有高超的赚钱魔术,可王女士说,她没什么绝招,靠的是家中“不闲钱”,用钱赚钱,让小钱赚大钱。(理财赚大钱)


第五部分 创业篇第53节 华西淘金

    1997年罗辉大专毕业返乡后,听村里曾到江苏华西村打过工的人说,那里乡镇企业很多,外来工在当地挺受欢迎,他便离开偏僻的西北家乡去华西“淘金”。    
    罗辉原以为在这里找份工作应该很容易,因为华西村下属有热电、制衣、钢铁、旅游等多个支柱产业,近五十家大型企业。然而当他一路打听找到村里的人才招聘办公室后,工作人员却说,每天像他这样慕名闯进华西的求职人员多达数百人(不包括大规模招工时)。    
    幸运的是,不久村里一家电子元件厂因新增了两条生产线,要扩招员工和技术人员。经过厂领导严格的素质考核,罗辉终于被录用了,但由于没什么专业技能,最后被安排在生产车间做流水线工人。    
    这是一家高技术工厂,生产线全用电脑控制,技术人员都穿着洁白的防尘服工作。罗辉的任务是为一种集成电路焊接上几个细小的保险,而后再小心翼翼地为产品四周刷上一层绝缘漆,工资是底薪加计件。    
    生产线上的工作枯燥而劳累,一天下来,他累得骨头像散了架,草草吃了几口饭,栽在床上就呼呼大睡,梦里还一个劲地插电路板。半月后他终于掌握了组装和刷漆技巧。    
    每月1日发薪水的日子终于盼到了,这天罗辉精神十足,然而接过那薄薄的几张钱一数,他顿时傻眼了。由于平时主动加班的时间比别人长得多,按自己这个月的组装件数加上底薪,他在心里算了几遍都应该拿到一千元左右的工资,可厂里却只给了500元!那一刻,罗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