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49-旧爱新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549-旧爱新欢-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打破头也想不出李恩珠为什么要寻短见——她那么年轻就已经那么红,能遇上什么想不开的事?整容失败?再失败还能比杰克逊更惨?人家不是也顽强地活着吗?或者因为拍了裸体镜头,可是和舒淇早年拍过的比比算得了什么呢?再有就是韩国媒体的X档案,但如果和刘嘉玲当年遭强奸的照片公开见报相比,X档案不过是小巫见大巫吧?    
    我这么说的意思并不是认为李恩珠不值得同情,相反我认为她非常值得同情——毕竟她那么年轻又那么漂亮。以我俗人的想法,我总觉得她不必如此——大不了这辈子不演戏了,大不了找一个地方隐居,如果嫌韩国人多眼杂,那么去欧洲一个小镇总是没有问题的吧?为什么要结束生命呢?    
    朋友是圈内人,几乎懒得理我——他反问我:“你说林黛玉为什么嫁不成贾宝玉就泣血身亡?贾府的小姐还怕嫁不出去?”我说因为林黛玉没有见过其他的男人呀。朋友说同样道理,李恩珠也不知道还有其他生活啊——你让她离开演艺圈,那和要她去死有什么区别?可是如果要继续呆在演艺圈里,每天又总要面对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样负面的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人就崩溃了。    
    于是我想起张国荣——他在2003年4月1日从窗口飘然而出。即使是平常最不积德的媒体也不敢胡乱八卦,倒是在事后几位张国荣的生前好友在接受采访时很谨慎地说:张国荣太追求完美了,可能是这一点害了他。    
    演艺圈是一个什么圈?美真的需要用生命和鲜血去浇灌吗?这些问题太复杂,一时很难说清楚——但是我们都知道作为观众的我们有多挑剔,虽然我们在爱一个明星的时候,我们表现得那么无条件那么彻底那么无私,但是当我们讨厌一个演员的时候,我们也从来不掩饰自己的厌弃。许多艺人会说,我不在乎别人的评论,但是那得需要多粗的神经和多厚的脸皮?说心里话,我真的很佩服艺人——他们肯为了一个屏幕形象几十年如一日地节食减肥甚至在自己身上大动干戈。    
    曾经采访过一个为加入这个行列而整容的女人,我问她整容疼吗?    
    她说整容哪有不疼的?    
    那么为什么还要整呢?    
    因为可以更漂亮。    
    万一整容失败呢?    
    她的回答让我不寒而栗:那我就去死,重新做人,我受不了活得平平常常,扎人堆里都找不出来。    
    她觉得自己这一生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光彩照人地站在舞台中央,台下是无数双手在热情飞舞——说心里话,我总觉得这样的人生虽然激动人心,但也危机四伏。还不如刘嘉玲呢,虽然没有大红大紫过,也没有得到过什么特别的奖项,而且还遇到过众人皆知的倒霉事,但是一路走过来了,到39岁还做了CEO,这才叫不辜负生命。当然这些都是我作为俗人的想法,我知道我这样的人这一辈子是成不了艺术家的,也永远不会站在舞台中央泪流满面。不过,至少我知道还有其他的生活——当一种生活不如意的时候,可以尝试另一种。


《旧爱新欢》 第二部分人老珠不黄

    人老珠不黄    
    这几天猫在家看《汉武大帝》,要是搁在前几年,一定忍不住评论几句陈宝国,他那哪儿是演汉朝的皇帝,整个一穿上古装的“七老爷”——别管是说话还是举止做派,跟《大宅门》没什么区别。    
    不过,现在我没那么较劲了。电视剧不就是看个乐儿嘛,不爱看换台。    
    记得以前读过一个故事,说是一个文学青年拿着自己写的诗请教文坛前辈,前辈看过后告诉他:“你到我这个岁数才可以写成这个样子,现在你必须写得更好一点。”    
    我觉得艺坛也是一样——年轻的艺人别管演什么,总有人挑拣,但是一上了岁数,情况就不同了。比如说张铁林,真懒得评论他演的皇阿玛,有什么好评论的?连他自己心里都清楚那不叫艺术吧?再比如说张国立,自打演了纪晓岚就一直没什么变化,能说人家不思进取吗?人家不就是为了娱乐大众嘛!    
    都说演艺圈是吃青春饭,我看也不见得——只要你吃成腕儿,别管是哪个级别的,你就有本事倚老卖老,活到老吃到老。    
    前几天看朱军主持的《艺术人生》,成龙做嘉宾。自从看过李连杰的武打,我就抛弃了成龙,我觉得成龙打得不漂亮,再说他的个人生活也乏善可陈,关于他的各类花边消息我早读烦了——但是那天我居然就守着电视看完了他的访谈——你可以理解为电视台那天晚上可看的节目太少,而我又恰好比较无聊。    
    看着成龙那张50多岁的老脸,我忽然挺同情他——一生拍了80多部电影,39次重伤,为什么这么玩命?他说回忆过去自己都讨厌自己,与邓丽君吃法国餐,故意特别粗俗;在片场接到母亲去世的电话,挂断电话立刻投入工作,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对待自己的妻子完全谈不上好,儿子上到中学都不知道还以为他在上小学。朱军劝他说,咱都50多岁的人啦,别那么拼命。成龙完全没有领略朱军的幽默,特别认真地说:不,还要拼还要拼。    
    为什么还要拼?儿子房祖名长大了,自己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也留下了手印脚印,人生苦短,剩下的年月索性像张国立陈宝国似的,演点讨巧的中老年男人,不是也挺好的吗?何必跟自己过不去?跟朋友聊天,话说到这儿,朋友接了个茬儿,他说这就要说到“志向”了,也许成龙不是一个好男人,对家庭对妻子对父母,都谈不上尽心尽责,但是他有一个做电影的志向,他一生都在为这个志向奋斗,他说要有一天在中国建立一条星光大道,让全世界的电影明星都以在这里打下自己的手印而光荣;但是咱身边的演员,有几个有这样的志向?他们做影视,早早都弄明白了——电影电视就是自己挣钱的玩意儿,何必那么认真?艺术是虚的,对得起老婆孩子是实的,他们这辈子也不指望上什么地方打手印,只要让老爹老妈看着电视说“我儿子,没白养”就成了——这叫活明白了!    
    原来,活明白了就是这样。所以,我决定也明白着点,何必那么认真?比如看《汉武大帝》,认真地看,是一回事,不认真地看,那就是另一回事——比如我就当陈宝国是在演一个肥皂剧,他反串了一把汉武帝,我看个乐儿不就完了?


《旧爱新欢》 第二部分假如人生如戏

    假如人生如戏    
    假如人生如戏,你愿意一生扮演多少角色?没有任何一个优秀的演员肯一生只演一部,或者一生只演一个角色;虽然每个演员都知道,演得越少,演砸的机会就越少;角色越重复,越不需要费功夫——那是投入成本最少的一种从艺模式,但是有几个演员愿意这样浪费自己?    
    女人的一生也是这样,在年幼的时候,尽可以像秀兰·邓波儿一样,不断地重复自己,似乎没有人会厌倦这个小姑娘,但是,等人们厌倦了,再变就来不及了。假如秀兰·邓波儿有第二次生命,她一定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她9年时间拍了44部电影,但是到她16岁的时候,却被电影公司解约了。因为对于一个童星来说,16岁实在太大了,而在过去的44部电影中,她一直在不知疲倦地重复着一个又一个机灵活泼逗人喜爱的小女孩角色,现在她大了,显然有其他的童星比她更合适那些角色,但是,你让秀兰·邓波儿怎么办呢?她从来没有做过任何转型的准备——所以失败不可避免。    
    也许在传统社会里,那些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关于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我们听过太多遍了;但是,现在是商业社会——成功的定义已经被修改了——假如你一生只做好了一件事,那是很难算做成功的,因为你很快会被忘记,在你还活着的时候,你就被遗忘了,算什么成功?成功的一生必须是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的——你再不能只靠一个角色,就被授为表演艺术家,终身不用再拍下一部电影;你再不能只写一本书,就被称为著名文学家,从此不必再写一个字——在传统社会,“铁杵磨成针”之所以有号召力,是因为那个时候的“针”太少,大家都在用铁杵磨,想一想要磨多久才能磨出一枚?    
    一直很佩服那些在巅峰时刻忽然转型的女性——她们的远见和魄力。古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但是你首先得有地方退——当你如日中天,你就像站在万丈悬崖的顶端,你是没有地方退的——退一步就是粉身碎骨,但老站在同一个地方,你不觉得既累又乏味吗?所以,你该转型——转型意味着你不是在同一座山上追求不断增高的海拔,你是追求一种崇山峻岭连绵不断的效果,你把自己的根据地做大了,换句话说,你的地盘宽了。    
    但是有多少人懂得这个道理?除了那些真正睿智的女人——她们知道把拳收回来才能再打出去。转型不是放弃,变不是丢掉原来的高度,而是换个地方达到新的高度——为什么不呢?    
    一般来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类人最不怕变——一类是“穷则思变”,反正穷途末路还怕什么变?还有一类是“富则思变”,反正我有本钱,大不了从全球首富掉到世界500强,有什么关系?这两类“变”都不足以令人佩服,真正令人佩服的是另一种——她们已经很出色了,但是她们却不肯满足,她们原本可以维持现状,锦衣玉食,但是她们却宁可风雨兼程,重新出发——她们就像一个好演员,仅仅演一两部戏对于她们是不够的,即使给她们手里塞上一尊奥斯卡小金人,她们也不会放弃一个她们喜欢但以前没有尝试过的角色——尽管这个角色可能需要她们付出很多,但是她们乐意。


《旧爱新欢》 第二部分中关村vsCBD(1)

    中关村vsCBD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