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里的困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象牙塔里的困惑-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心、教育的力度不够。    
      大多数高校都只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可选可不选的一门选修课来开设,其重视程度由此也就可见一斑,尽管许多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但工作开展得并不尽如人意,一是因为参与咨询的教师生理、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尚欠缺,并非专家型的,所以难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出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处方,二是心理咨询的一些手段、方法落后、陈旧,适应不了学生的要求,以致学生一旦有了心理问题,也不太愿意去心理咨询中心解决。此外,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要跟上时代步伐,要善于针对大学生的不同个性心理因势利导。    
      综上所述,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外界因素有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有赖于三方的共同努力。    
      首先,从社会方面来说,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更新认识。过去,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原因,我们对人的个性心理品质问题关注、认识、研究的是不够的。在世俗的眼里,往往把心理问题神秘化,甚至把有心理障碍的人看作是不可理喻的邪恶之人或洪水猛兽,致使心理问题得不到科学的青睐,有心理疾患的人也不敢张扬、不能就医。这种社会现象要求得转变,关键是要转变人们的观念和意识,为此,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对待有心理疾患的人,社会要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关爱,不可歧视他们、嘲弄他们。也就是说,对待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者,要有一颗平常心。    
      其次,从家庭方面来说,父母对子女健康成长和完美人格的形成是负有主要责任的。所以,为人父母,重要的是对子女的言传身教。一方面,夫妻间要互谅、互让、互谦、互爱,为子女营造一个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另一方面,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要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不要动辄训斥、打骂孩子,或是对孩子过份溺爱,对其生活包办代替过多和对其错误言行及不良习惯放任自流,都是有害的。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现在确实已经成为各个家庭棘手、头痛而又不得不去面对的一个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    
      最后,从学校方面来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对一个人健康心理的形成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学前班开始抓起,并且始终坚持不懈,贯穿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高校角度来说,一是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要贯彻素质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以普及和增强他们的心理卫生知识;二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为同学增进交往、接触社会、锻炼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舞台,以有利于他们个性心理的发展;三是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一定要做实、做细,心理咨询指导教师应该由生理、心理卫生知识丰富的专家型教师来担任。同时,要建立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以便于他们在产生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和疏导。    
      总之,当今大学生是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栋梁,他们的素质如何,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如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因此,重视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成长的失落(1)

     二、成长的失落    
      大学正是一个从单纯走向繁杂,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裂变时期,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单纯、幼稚,却又渴望长大、成熟,这是人生的“第二断乳期”。当获得成熟与相对独立的同时,他们不得不扔掉单纯的摔性,以及与生俱来的依赖心理。    
      1.关注新生    
      第一年的大学生活并没有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相反,内心的困惑不少。    
      我的成绩不是太好,上的学校也是专科的学校。去年高考后,爸爸妈妈对我的成绩很不满意,他们让我去复读,我去了,但那家复读的学校离家很远。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让我感觉很痛苦,也很孤单。我是个很没有自信的人,在那儿,我觉得像到了地狱一样,什么事都不敢自己去做。    
      我很不舒服,但是我还是在那里挨了整整一年,高考出来的成绩反而后退了。全家人都很不高兴,我也不知该怎么办?    
      我最后被一所专科学校录取了。就是我现在上的学校。刚到学校时家里人都说我填的专业并不好,于是就到学校把我调了专业。紧接着住宿的问题也出来了,专业调了,可宿舍没换,我在和不同专业的同学住在一起,我来来去去都是一个人,没有共同语言,没有共同的学习内容,各种各样的事情要我自己去做,我很孤独,在哪儿都感到很拘束。我没有朋友,看到那些住在一起的同学三五成群地去做事情,我心里好难受,开会时我总是尽量坐在后面,一结束会议我就头也不回地逃回宿舍。我不和任何人讲话,老是无法融合到同学们中间去。这样的独来独往,让我愈发没了自信,也影响到学习。    
      上面就是一位去年刚上大一的学生的心理求助,他讲述了自己因不适应大学生活,而带来的心理困扰。    
      每一名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都曾有过一系列关于大学生活美妙的联想:幽静的林荫道,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阶梯教室,笑声琅琅的宿舍楼,还有“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然而,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年学生来说,要在最短的时间里适应既新鲜又陌生的大学生活,无疑是对自己心理素质和能力的考验。在这一时期,很多大学新生感到迷茫、困惑。学生们的这种心态常常被人们称之为“大一现象”或“大一的迷茫”。    
      据一项研究报道:大学生适应不良,抑郁、强迫、焦虑,约占30%…60%。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人格特点的差异与应激和自我调适能力的不同,在适应新生活的过程中显示出明显的差别性。有人对广州地区12所高校800名学生的心理状态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新生从“陷入彷徨迷失”到“走出困境”这段时间,34%的学生需要3…5个月就可以完成;53%的学生则需要1…2年时间,还有13%的学生需要时间更长。据有关方面统计,在近年来因各种原因休学、退学的大学新生中,由于心理疾病而导致休学、退学的学生人数已占休学、退学学生总数的1/2左右,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一般而言,新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略低于普通人群,尤其在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等症状上表现显著。    
      入学之初,新生种种心理上的不适应,一般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对一切都感到无所适从。这些同学没有认识到自己需要在大学阶段如何成长,如何全面的发展,结果蹉跎岁月,浪费了不少时间。    
      ②跨过了高考这个门槛后,当面对更广阔、复杂的生活时,不但没有从心理和生理上做好迎接更大困难的准备,反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幻想着能轻松度日。    
      ③有些同学在高考中没有把握好,与理想的大学或者专业失之交臂,精神颓废,从而失去了成就自己的机会。    
     导致这些状况也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新生处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转变期。这一阶段自豪感与自卑感、交往的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存在于每位新生的心中。这些矛盾冲突存在遭遇某种刺激(如人际挫折、学习挫折)时,就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从个体生活环境来看,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生长在沿海开发前沿地区的高校新生,他们所受到的外部环境影响较复杂。新旧观念的碰撞、对多元价值趋向的无所适从,这不仅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原已产生的矛盾冲突,而且可能引发新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从现实生活来看,新生们在中学时形成的优势消失,使之产生失落感和恐惧感。此外,当代大学新生中,独生子女占了很大的比重。他们常带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社会锻炼,心理较为脆弱。    
      一般来说,这种因心理不适应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其存在时间因新生心理素质的好坏,而有长有短。有些新生因心理素质较差,又得不到外部支持,很可能需要长期调适才能适应,度过心理失衡期。有的还可能长期不能适应,而导致一些心理问题和疾病的产生,有的甚至因此而退学。所以,应注重对新生入学后的心理调适,帮助其度过心理失衡期。    
       ①新生要正确认识、评价自我,给自己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扬长避短,发展自己。    
      新生在中学阶段,一般为佼佼者,有着一种心理优越感。而入学后,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许多新生心理很难接受这一角色,从而导致心理失衡。    
      对此,新生首先要逐步接受已成为普通一员的事实,能够接纳自我。毕竟能进入大学的都是强手,强手在一起,应该说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都已成为普通一员,都应从头开始。新生应为成为胜利者的一员而高兴,而不是相反。    
      其次,新生入学后,心理要有目标准备,经常要问自己“我来大学干什么”,“我在今后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有利于角色定位,适应新环境。    
      新生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应积极与他人做比较,通过比较发现自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