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里的困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象牙塔里的困惑-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新生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应积极与他人做比较,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恰当地评价自我,发挥加强自身的长处,克服弱点,发展自身,这样会获得自信,减轻心理压力。对自己的评价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这样对自己有一个清楚全面的认识,才能准确地对自己进行重新的角色定位,也才能很快的适应新环境,克服心理失衡。    
      另外,新生在认识、评价自我时,也应对心目中的大学进行调整,使其回归到现实中,以减少理想大学与现实大学间的冲突而导致的心理落差和失衡。同时新定位的角色也只有建立在现实大学的基础上,才可能正确。    
      ②培养独立学习、生活的能力,积极寻求外部支持    
      新生多为独生子女,自理能力差,又远离家庭,一般会不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入校后,新生应培育独立生活的能力。在生活上,要逐步学会独立自理,如在生活、学习作息上合理安排,学会自主理财。在为人处世上,也要有独立能力,面对选择,要独立思考作出抉择。与人交往时,不要人云亦云,唯唯诺诺。在学习上,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学会独立思考问题。    
      ③面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新生除自己积极调适外,应该积极寻求外部支持。如对老师上课方法不能适应,应积极向老生请教,还可向老师反映,取得老师的理解与帮助。可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在活动中体验集体的力量和温暖,认同新集体。参加各种学生组织,在组织中展现自己的长处,获得自信。心理问题长久不能解决的,则应该寻求老师和心理医生的帮助。    
      ④要学会与人相处,调整人际关系。    
      新生入学,常常会由于人际关系复杂,交往受挫而引发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相对于中学的人际关系,大学人际关系显得比较复杂。这主要是大学生来自祖国各地,生活习惯、家庭背景、性格、甚至语言等有一定差别,造成交往复杂困难。另外,在大学学习不再是唯一目标,大学生行为目标多元化,也是导致人际关系复杂难处的一个诱因。    
      为了与同学和睦相处,交往顺畅,首先,新生与人相处应本着诚实的原则,以自己的诚心换取他人的诚心。其次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和性格特性,找到相同点,交往起来就较容易方便。与人交往时,既要自尊,不要为了交往而有意委屈自己,同时也要尊重别人。在与同学交往时,应讲信用,学会谦让,积极关心别人。对一些不拘小节的人,要学会容忍,不要过于敏感。与同学发生不快和矛盾时,应通过换位思考,来冷静处理。关心热爱集体,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间的关系。总之,要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人交流沟通、相处。    
        ⑤重新确立在大学的学习、奋斗目标    
      许多新生入学后,往往会有意放纵自己,导致目标、理想、方向的迷失,这是诱发心理问题的病灶。因此新生入学熟悉环境后,应立即确立一个新的学习、奋斗目标。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可克服目标、方向、理想的迷失。同时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会使心理指向集中于一处,这样无形中会转移注意力,削弱心理问题对心理的影响,摆脱因不适应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并且有了明确目标,就有了内在驱动力,可促使人变得积极向上,从而更有利于克服各种心理问题和疾病。    
      因此,为了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新生应积极调整心态,对自己要有一个再认识:不因生活环境不适应而产生失望感;不因人际关系不适应而产生孤独感;不因在中学时的优势消失而产生失落感;不因对学校管理制度不适应而产生压抑感。目前,基本上大学里都有心理卫生机构,可多去参加有关的健康讲座、心理咨询等活动,帮助自己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第二章成长的失落(2)

     2.依赖型人格    
      菲菲,今年19岁,是一位大一的女生,但是她觉得真不该上大学,她总觉得在学校一天也呆不下去。    
      菲菲是独生女,在上大学前,一切事都是爸爸妈妈照料,甚至连衣服鞋袜都不用自己洗。进大学后,非常想念自己的家,对大学的生活很不适应,而且经常做梦,梦中常梦到自己的爸妈,醒来后常常暗自流泪。为此,她力求使自己快乐起来,强迫自己忘掉家中的温馨幸福,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但无论如何,她眼前总是浮现出父母以及家乡同学的身影。    
      她真不知道自己现在该怎么办?    
      菲菲是一位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    
      依赖型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人格障碍,它的主要特征是:无主见、无助感、被遗弃感、无独立感、过度容忍、害怕孤独、难以接受分离、易受伤害等。依赖型人格障碍的产生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早期。幼年时期儿童离开父母难以生存,在儿童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是父母,父母是万能的,必须依赖他们,总怕失去了父母这个保护神。这时如果父母过分地溺爱,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自主和自立的机会,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仍然不能做主。此类患者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做决定,终身不能承担起选择和完成各项任务及工作的责任,形成依赖型人格。另外,对子女关心的太少,或子女受到遗弃或遭受挫折等,也会导致儿童的依赖性,例如孩子从小受到母亲的遗弃或成人对儿童的过分依赖性过多、过分地苛刻、指责,都会导致儿童的过分依赖性。尤其是父母开始用粗暴拒绝的态度对待孩子的依赖要求,经不起孩子的“纠缠”又屈从孩子过分依赖的要求;或者是儿童在表示依赖的要求以后,再搂抱或亲吻孩子,这种对孩子的态度,无疑会起到鼓励和强化的作用,这也是依赖型人格产生的原因。    
      依赖型人格形成以后,怎样去改变呢?    
      就菲菲来说,首先应让她对自己所产生依赖的这种原因要充分的了解,入学后要重新认识新环境,适应新生活,确立新目标,塑造新自我。俗话说:没有享不了的福,也没有吃不了的苦,每到一个新环境,一定要“从头再来”,同时要自觉地培养锻炼自己自立自强、独立生活的意识。    
      其次,收集本地有关自然风貌和人文地理的有关资料,激发寻找异地、异乡、异校的优势和美感,培养热爱学校、热爱他乡的感情。    
      第三是认识目前所学的专业,充分认识人才的竞争,使自己产生紧迫感和责任感。    
      第四是积极主动地扩大人际交往,融入寝室集体、班级集体中去,寻找新朋友,培养新感情。只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并有意识地进行改造,那么,依赖型人格就会慢慢地和自己“Goodbye”。    
      3.自信的缺失    
      在还没有成为大学生之前,我对学习充满了自信,认为继续保持优异成绩如囊中取物,并准备大学毕业后考研究生,成名成家。没想到大学情况并非自己想象的那样,同学们不仅个个聪明,而且都有各自的特长,如唱歌、跳舞、琴棋书画等,而我除了死读书,样样比别人差,且经济拮据,连套像样的衣服都没有,这些都无形中挫伤了我的自尊心。    
      我不敢与同学交往,吃饭时独自一人吃最便宜的饭菜,省下钱来买参考书,课外活动不敢参加,怕动作笨拙引起同学的讥笑。    
      最令我苦恼的事是学习上的相互竞争,它日被称为‘秀才’的我尽管花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但成绩总是上不去,有时甚至是全班倒数第一。这种无形的压力压得我抬不起头来,过去理想至上和极其自信的我现在觉得处处低人一等,感觉到无限的忧伤、压抑、烦恼和痛苦。第一学期勉强通过了考试。第二学期一开始,我感到压力越来越大,以致整天心神不宁,注意力不集中,晚上失眠,现在已无法正常学习,你说我应怎么办呢?    
      从这位男大学生的痛苦自述中,我们深切地觉察到了他身上所发生的自卑感。    
      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感每个人或多或少地都有,但也有的人自卑程度较深,影响了自己的正常工作和学习,就需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了。    
      自卑感产生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的原因是以下这些:    
      ①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    
      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也就是说人们总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自己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己的长短优劣。如果他人对自己做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自己也低估自己。    
      性格较内向的人,多愿意接受别人低估评价而不愿接受别人的高估评价。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性格内向的人,也多半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当然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如人,越比越泄气,就会产生自卑感。性格内向的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反省自己。因为他们对自己的不足有较多的了解,就力求自我完善,因为对自己要求较严,但越来越觉得自己不足,加之晕轮效应影响,只看自己的不足而忽略了自己的优点,这样就会形成消极自我评价的恶性循环,使自己越来越自卑。    
      ②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    
      每个人面临一种新局面时,首先都会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应付。性格内向的人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觉得“我不行”,由于事先有这样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