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电子海洛因”对大学生的毒害要靠全社会的努力。除彻底整治电子游戏厅外,学校要注重素质教育,充分挖掘大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激发多方面的兴趣。至于已经上瘾的大学生,应找心理医生进行系统治疗,使之摆脱对电子游戏的心理依赖。
5.软绵绵的惰性
星期六上午10点多的时候,林三强去某大学找同学杨宾。一进宿舍门,8个大学生还有7个在睡大觉!
林三强在杨宾屁股上拍了一下,他才爬了起来。
“不是要考试了吗?”三强问。
“到时拿60分没问题!”原来是个60分主义者。
他们在一间小店里边吃点心边聊。三强说:“你们对学习就是这个劲头,难道昨晚没复习吗?”他反问道:“60分和100分有什么区别?昨晚玩到深夜,难怪今天要睡到日上三竿了。哎,现在还懒得起来啊。”
林三强的心不禁往下沉:一个大学生不看重这种区别,你叫他怎能认真读书呢!
“你难道不怕留级吗?”
他倒轻松,说:“大不了多读一年就是了。”
留级也不要紧,这又使三强吃了一惊。
现在的大学生有不少心理障碍,像杨宾他们的心理就叫做“惰性”。
惰性,是指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懒散消沉,不求上进的消极倾向。从医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惰性对身心健康是有害的。
●引起思维迟钝
人的大脑功能用进废退。惰性的人,大脑机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使内啡呔及脑内核糖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的水平降低。长期如此,则使大脑功能呈渐进性退化,思维及智能会逐渐迟钝,分析判断能力下降。
●机体素质下降
人体的免疫功能动则盛、惰则衰。懒惰者活动甚少,四肢懈怠,久而久之会使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
殃及人际关系 懒惰的人甘居平庸,贪图轻闲,自然会引起周围人们的不满以致反感。这些情绪的产生,往往会导致不良后果。造成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等人际关系的恶化。
●未老先衰
俄罗斯医学博士兹马诺夫斯指出:人的健康有赖于神经系统保持一定紧张性,懒惰催人老。惰性可使大学生对外界环境和适应能力降低,易致未老先衰。
●易患心身疾病
惰性产生的不良心理会影响内分泌功能,而内分泌功能的改变又会反过来增加人的紧张心理,形成恶性循环,对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既然惰性能我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如此多的危害,那你也许要问:怎样才可以克服自己的惰性呢?
当然,惰性实在是很不容易克服的一件东西。没有多少人不懒惰,那些勤奋的人,都是一些意志的力量在推动他的。 所以,我们不妨说:“意志是克服惰性的一种力量。”而这意志的形成,是要靠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有这个目标在那里等待我们去达到,我们就会觉得有理由把自己发动。
俗话说:“人不为利,谁肯早起?”“利”是目的之一,喜欢“利”的人,自然会为了追求“利”而让自己早起。当然,世上不是人人都喜欢“利”的,即使人人都喜欢“利”,也不一定每一个人都把“利”当做最值得追求的目标。那么,把什么来代入这个“利”,这就要看我们自己的理想或喜好了!因此,如要克服自己的惰性,先要为自己建立一个理想的目标。
你不妨问一问自己,你要得到什么?你最喜欢最向往的东西是什么?你先在心里为自己找到这个答案。也许,你喜欢发财。也许你喜欢发了财之后,为自己弄一片果园。也许你打算出国,也许你想成为音乐家、画家、或作家。那么,等你确定了你的目标之后,你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项目突然变得有意义起来,而另外又有些项目突然变得不重要起来。那时,你就会找到一些可以把自己发动的力量,让自己不再那么毫无目的的懒惰下去了。
当然,只是大目标,有时未免觉得遥远,而且太过抽象。那么,我们不妨把大目标确立之后,再给自己定立一些小目标。比如你想存钱为自己买一片果园,那么你先要把存钱的方法找到。所谓存钱,当然一方面是开源,一方面是节流。开源的方法是工作,节流的方法是多勤劳,少游荡。这个小目标确立之后,你会开始觉得早晨一定要早起,才可以免得把时间浪费在床上,而利用这个时间,你可以去送报纸,送牛奶,或自己取代家里工人的职务去整理庭园。于是,你觉得早起有了意义。以前,你会觉得早起也没有事,或不知道从何着手去做事。而当你有了目标之后,你在起身之前,就已经知道起来之后该忙些什么,你就会很顺利地把自己从床上拉起来,去做事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想在学问上有点成就,那么,你达到这个目的的办法,只有用功读书。于是,你就可以开始找一些你应该读的书放在桌上,排出次序,一样样地去读,这样你自然就愿意尽量利用时间去读,去记,去写。而不会只在心里着急,却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才是。
建立目标,是帮助自己克服惰性的方法之一。除此之外,要设法给自己找一点可以鼓励自己的力量。因为成功的路途是很漫长的,在这漫长的途中,如果缺少鼓励,就不容易把兴趣长远维持下去。而这鼓励的力量,也要看你所要追求的是什么而定。你想存钱的话,自然以银行的存折最能使你得到安慰和鼓励。如是其他,那么,像互相勉励的朋友,自己工作的成绩,师长的奖励,等等。要留神给自己安排一点这一类的机会。
明确的目标,和适当的鼓励,可以使我们进取得快些,顺利些。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要我们自己时常在心中反复记住一句话:“要活得好像明天就要死去一样。”这话真的有着不凡的催逼的力量,谁也不知道哪一天是自己的生命终站。 多数人都预期自己可以活到一百岁,因此在二三十岁的时候,他还在那里慢慢腾腾,不慌不忙。
而认真生活的人,常会相信,只有自己可以掌握的这短暂的现在,是他靠得住的寿命。因此他尽量地利用他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去推动他自己。生命不浪费,成功的机会就变多了。
第三章社交困惑(1)
四、社交困惑
人际失调,交往嫉妒,交往自卑,社交恐惧等问题纷至沓来;高傲,自卑,孤独,无聊,无望恐惧等心理体验频频光顾。很多大学生带着良好的人际关系期望与同学来往,但往往几个回合下来,便失去了耐心和宽容,一再报怨,大学生太自私了,太难相处了。几乎每个人都在历数别人交往中的缺点与不是,几乎大家都感到大学的人际关系复杂。从大一开始,大学生的矜持孤傲,目空一切,独来独往,狭隘自私的缺陷开始在人际关系中暴露得淋离尽致。
大学四年生活中最棘手的问题莫过于人际关系问题了,与此同时,大学生们的交往触角大大延伸,他们积极主动伸向了老师,伸向了校外,伸向了社会,渴望从这些“无字这书”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交往体验和真知灼见。然而,一室难以交往,何谈走向社会呢?交往中语言艺术和技术技巧的缺乏,认知偏差等等,带给他们的是更多的打击和困惑。
美国心理学家W·巴克说:“人离不开人——他要学习他们,伤害他们,支配他们……总之,人需要与其他人在一起。”因此,人生需要友情,人生需要交往,人生需要自我的形象推销与展示。不论从事任何工作,都必须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人生的公关。
从某个角度上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应是个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用诚实,宽容和谅解的原则,树立自我良好形象,形成集体中融洽的关系,并积极向外拓展自己的交际面,不断赢利他人和社会赞誉,辅助人生走向成功的最佳手段。
1.社交恐惧症
杨萌是某理工大学的大二学生,成绩优秀,但她近年来感到异常苦恼。长期以来,她一直经受着心理障碍的困扰和折磨,时至今日,仍旧无法摆脱这个阴影。它已经给她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杨萌从小性格内向、胆小、孤僻。父母对她要求极严甚至苛刻。父亲动起怒来特可怕。小学时一次杨萌的考试成绩不理想,父亲就让她重做生题,她不乐意,父亲怒气冲天地将钢笔甩到她脸上,笔尖刺伤了她的脸,鲜血直流。至今杨萌想起那件事还很害伯。父母很正统、很古板,对杨萌的禁忌很多,不准她和陌生孩子交往。父亲认为女孩子在外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是不正经的,还容易上坏人的当。所以除了学校和家,杨萌很少在外玩耍。
谈到不愉快的经历,杨萌还记得:初中时,一向成绩很好的她,一次提问没答好,老师当众批评她、挖苦她,她难过得直流眼泪。再就是大一时,同室一位同学S来自农村,家境不好,杨萌就经常主动帮助她,可这样反而伤了S自尊似的,S不但不把杨萌当朋友,反而时常挑剔她、指责她、刁难她,故意当她的面和其他同学亲亲热热,冷落她、孤立她。这使杨萌委曲极了,难过极了。她恨自己,自责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人。
不知不觉地杨萌就怕和人接触了,愈来愈害羞了。她认为自己是个怪人,怪毛病就是害羞。一年多来,她从不多与人讲话,与人讲话时不敢直视,眼睛躲闪,像做了亏心事。一说话脸就发烧,低头盯住脚尖。心怦怦跳,肌肉起鸡皮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