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里的困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象牙塔里的困惑-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年幼时,在祖父母的呵护下,我迎着阳光成长,享受着独生子女般的关爱,他们教我学习,教我做人,教我面对生活。这时,对母亲没有概念,由于年轻的奶奶给予我无缺的爱,幼儿时代形成了“安全依恋”,这对我的一生很重要,对母亲的存在,始终是一种忽略。    
      上小学了,独立与敏感的我从老师、同学的目光中读出了“我与同学的不同”。经常要面对同学的发问“你妈妈呢?”,我常常只能无助地回答“不知道”,的确我不知道我的妈妈那里去了;而且从同学们骄傲地大声叫“妈妈”,洋溢着的幸福感的声音中,年少的我体味到失落。于是,我回到家里问奶奶,奶奶平静地回答:“你妈离婚了”。    
      离婚,成为我最初习得的社会认知的词汇。我也感知到,我与别的孩子不一样。于是在被问到有关母亲的问题时,我会不犹豫地回答:“她不在了。”——母亲的存在,于我是拒绝。    
      10岁那年,在祖父母的一再敦促下,父亲再婚,继母的到来打破了我宁静的生活。有了继母,有了与别人同样的平等与尊严,然而老师同学的询问依旧很多?    
      “你妈妈对你好么?”我总是笑着回答:“很好”。然而继母的阴郁及对我的拒绝使年少的我快乐不再,心理的成熟也因家庭结构的变化而加速。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将受伤归因于母亲,如果不是她抛下襁褓中的我,使我过早承受不应由一个孩子承受的一切,家庭矛盾常常的因我的存在而起,我成为家庭矛盾的导火索,萌动的自信心常常在继母的否定与拒绝中一败涂地,我变得有些敏感而自卑甚至有些退缩,是祖父母不懈的鼓励让我确信自己是有价值的,我的自信心一再被否定也一直被激励。我真的恨母亲,我承受的一切都因她引起,她既不爱我,为什么要生我?——我从心底里恨她,恨一个没有形象的“母亲”。甚至我心中暗暗地希望她死去,如果她真的不在了,于我倒是解脱。    
      19岁,我怀揣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带着梦想也带着伤痛,无限眷恋地离开了带给我爱欢乐,痛与伤害的故乡,开始了独立的人生旅程。上大学后,母亲的存在萦绕在心头,紧张之余,我越想忘记母亲,却越忘不了,我对她的怨恨似乎加深了。    
      文献上记载,古代欧洲修道院收养的孤儿,没有生理上的疾病,这些孩子却总是闷闷不乐,不但不会笑,而且渐渐消瘦,最后终于死亡。其实在近代的医院中也发现,许多新生儿有生长迟缓的问题,可是医学上却找不出原因。有些孩子由于生理上的疾病,必须住在隔离的房间内,医院虽然满足了他们的生理需求,但这些孩子不但身体没有因为医院的疗养而好转,反而变得反应迟钝,看起来也不快乐,最后,这些孩子变得生长迟缓,甚至死亡。    
      医生与护士惊讶地发现,如果每天给这些生病的孩子一些抚触、温柔的关怀眼神,孩子的情绪会稳定许多,不但早产儿可以成长得比较快,生病的孩子也可以较快改善病情,生长迟缓的情况也很快趋于正常。这种不是因为生理疾病所造成的生长迟缓现象,就被称为“母爱缺乏症候群”。    
      后来的研究指出,许多在婴幼儿发展过程中若缺乏足够的刺激,会造成体心智发展的迟滞。若能在婴幼儿时期得到主动的关爱、足够的身体接触与拥抱、语言的带领,及情绪的接纳等等,他们的发展迟滞就能够复原,或许能够免于留下后遗症。为了避免“母爱缺乏综合症”的发生,现在的医院里都十分重视亲子关系的发展,不但有母婴同室的设计,对于生病的孩子也允许父母亲陪伴在侧,如果孩子必需隔离照顾,护理人员更会对病童加以抚触,并在会客时间鼓励父母亲跟病童说话、与他们有肢体肌肤的互动,以剌激他们的生长潜能,帮助小宝宝们较快痊愈。    
      可见,母爱在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多么的重要。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成人的行为出现偏差与他(她)童年的经历密切相关。上例中的“我”心理出现偏差,人格存在缺陷,主要是因为她小时候缺乏母爱,而造成了她一直以来心理出现问题和人格缺陷。    
      对此种母爱缺乏,患者需要系统地学习心理学,通过大量的心理学原理来矫正不正确的观念,特别要学习理性情绪疗法,这才会真正认识到自己不正确的观念象一股暗流一样影响着自己。    
      只有通过观念的转变,进而促进自我认知的改变,心中无限的怨恨才会淡淡地退去,最后达到对母爱的性质有充分透彻理解后,心中便自然会豁然开朗。


第四章择业路上的彷徨(1)

     七、择业路上的彷徨    
      职场新生代即将奔赴毕业实习岗位,开始自己新的职业生涯的同时,自然也会考虑到求职择业问题。择业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目前学子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认识和调整自己,使自己到求职择业时做出最佳选择是一种非常技能。同时能正确认识到自身职业倾向性及稳定性,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认识职业特征也都是辅助手段。在充分认识和了解自己的职业含金量的基础上,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以有利于自己在职场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市场价值。    
      据统计,近几年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有部分毕业生面对人才市场感到困乏,对求职过程、择业过程产生了种种矛盾心态,迷茫和困惑干扰了他们正确的就业心态。什么单位才是自己应该去的工作单位,什么样的工作单位才是自己最适合发展的,什么工作才是最有前途的工作呢?他们茫然,彷徨。    
      1.理想的失落    
      大年三十,站在火车站广场,看着川流不息的车流,看着别人大包大袋兴高采烈的坐车,我不知道我可以去哪?从十月份拿到自考本科文凭脱离学校开始,近三个月时间,可我的工作在哪?借宿住的同学也都回家过年了,可我,怎么回家面对?偌大的一个城市;难道就没有我可以立脚的地方?    
      我家是长安县农村的,爸妈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姐姐在深圳打工,几乎把整月工资都寄回来供我和妹妹上学。在广州大学三年专科,已经花了家里三万块了,可现在又一直没有找到工作。我敢和家里人说吗?我不敢想要是爸妈他们知道了会怎么样?    
      现在我过着是苟且偷生的日子,感觉象是在浪费生命。只要是一张纸,只要那纸上写了文字,我都会拿起来看半天。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个女孩因为找的工作不好,干了两年回家,每天几乎可以睡23个小时,我没有她行,但一天也差不多睡17…18个小时,睡多了就越睡越想睡,至少用不着思考。    
      常在广州的大街小巷里飘荡,看着别人忙忙碌碌,即使乞讨也有一份乞讨的活,而我呢?有时碰着外面贴了招人的就进去问一问,也有一些小饭店会招服务员,一天干12个小时,一月六百块钱,还扣压一个月工资。我不怕累,可我人生就在那吗?我整天整天的时间就全花在洗盘子洗碗上吗?    
      我已经记不清参加过多少的招聘会,只是参加多了后,每去一次招聘会,我都在那门口考虑考虑再考虑,是进,还是不进?是的,我应该进去,可是每一次花了10元或20元钱的结果得到一周煎熬,每一回我等到绝望了,用人单位的电话始终是哑巴,而口袋里的钞票却在一张一张减少。    
      今天我要到广东工业大学那边去住了。我一个同学在那租了一个房子,我过去挤一挤,从毕业出来,住宿就是打游击,开始在学校跟下一级同学挤着住了一段时间,然后就跟其他同学挤着过,总算住宿用不着花钱。所有开支,我只能靠毕业前学校退的几百块钱和发的一等奖学金钱维持着,能省就尽量省吧。    
      漂了这么长的时间了,我对自己是没有一点信心了,可想着家里快要变成古董,甚至有可能倒塌的房子,我不得不对自己有信心,不得不努力去寻找。我有几个同学他们前些日子去佛山了,原本打算一起过去,但我的钱不多了,等他们安顿好了,我过去也好有一个落脚的地方。也不知道过去能不能找到一份工作,但我想总比呆在广州要好一点吧?    
      大学毕业生一年年增加,一次性就业率却在逐年降低,所有眼睛都盯着高校就业率,对于毕业时没有就业,因为种种原因至今在校园边飘荡的人群,我们又知道了解几分?一部分已离校的大学生又回到学校附近,成为游离在高校附近的“漂一族”。任何新的事物与现象出现时,都会引发人的思考。    
      “校漂族”是最近产生的一个新的群体,他们与“北漂”有类似也有不同之处,这部分群体的出现是由于我们的社会转型。    
      扩大教育之后,社会就业压力大,现在全国一年毕业的学生都是上百万,2003年就是二百多万,要个个找到满意的工作,那是不容易的,他找不到满意的,或选择新的就业方式,那只能推迟就业。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提高了。用人单位出现了“高消费”的现象。你要找到一个好单位,很多单位就要你有研究生文凭。所以有的也是无奈的选择。这一部分有的是毕业没有就业的群体,有的是就业后又从新技能再造或者考研。    
      再加上现在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以前都是多子多女,现在大部分的是核心家庭,父母有能力为子女提供生活来源,也希望子女能更有出息。    
      其实这只是一个待业群体,这一批待业群体能做到这一点,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从我们社会学角度来说,他还是对社会来讲,有利的。我们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