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增强
大学时期的学生的心理发展趋于成熟,他们开始关心社会发展,有独立见解意向,从而渴望能够摆脱家长、老师的束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独立人格特征的个体。
大学时期的学生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对自己的综合评价上有了较多的自尊、自信。大学里,大学生不仅学到了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涉猎了最新的专业知识、科技知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工作,大大提高了计算机、外语能力,与此同时,大学生还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了自己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增强了参予社会、投身社会的自信心和勇气。
●情绪丰富而不稳定
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生理基本成熟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处于心理断乳期,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这个时期的他们,对人、事、社会等各种现象特别关注,对友谊与爱情执着追求,对新鲜事物十分好奇,对学业和未来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进取,情绪非常丰富。但大学并不是伊甸园,也有竞争与压力。考试不及格、朋友误解、恋爱失败甚至天气变化等都可以使大学生的情绪动荡不安。可以说,大学生的情绪既丰富而又不稳定。
●思维日渐成熟
当代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思想活跃,经过系统学习,已树立起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①大学生不再依赖家长、老师。能够独立地思考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并且能够结合自己的所学、所见、所闻,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将问题很好的处理。表现出思维的独立性。
②大学生考虑问题逐渐趋于全面。能够充分运用课本上学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处理问题。大学生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全面、客观、公正的特点。
③大学生的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这是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大学生身上的反映。大学生的思想观点不因循,不守旧,不死板,不教条。他们愿意接受新事物,并且努力接受新事物,以达到改造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目的。
●心理矛盾突出
①独立和依赖的矛盾
进入大学之后,在这个准社会环境中,大学生的成人感逐渐增强。他们渴望独立,强烈要求社会承认他们的成人资格。同时,大学生活中又有很多事情要他们完全靠自己的能力来处理,使他们的独立意识迅速发展。但由于他们又无法完全靠自己来处理所遇到的一系列复杂的实际问题,特别是他们在经济上没有独立,因此,他们仍必须一靠父母、二靠学校。这一矛盾,经常困扰着他们的心灵。
②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大学生由于有较高的文化层次,更富有理想。然而,理想与现实是有矛盾的,当理想受挫不能成为现实时,必然产生强烈的心理矛盾。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大学生能够感受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件好事,可以唤起他们的上进心。但是如果陷入苦闷之中,长期不能排除困扰,这就可能出现心理疾患。
③性成熟与性心理的矛盾
大学时期,性生理已成熟,而性心理正趋向成熟。可是大学生需要在大学校园里进行半封闭的学习,经济上又不独立,他们的未来又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导致了他们性心理成熟落后于性生理成熟。因此,产生许多与性心理有关的心理矛盾。而大学生对这类矛盾,往往极其敏感和多虑,这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与成熟有着重要影响。
大学生活,是人的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段时光。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性时期,不但完成了由少年向青年的生理的转变,而且完成了由少年向青年的心理的转变,同时能够培养自强自立的能力,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所以,年轻的大学生朋友,应该抓住这短暂的大学时光,勤奋学习,顽强拼搏,创造出较好的成绩。
各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分析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心理正经历着一个迅速走向成熟却又不完全成熟的过程。
初入大学的新生,对环境生疏,常思念亲友以慰藉渴望交流的心灵,他们常常凭第一印象选择与自己相投的朋友,但不大注意理解别人,常因一两句话就闹矛盾,加之不善采取行动和解而相互怨恨而陷入苦闷失落中,在学习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产生诸多不适,以往优势不再,残余的自豪与现实引起自卑冲突,轻松感和被动感并存,同时他们对自己专业不太了解,横向比较后常产生不满情绪。
到二、三年级的时候,他们开始注意发展自己的能力,学习认真,也热衷于博览群书,希望进行组织管理工作,参加辩论演讲社交活动,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科研管理表达社交等实际操作能力。
对即将毕业的同学来说,社会需求是第一把尺,他们注意发展人际关系,并能自我评估,设计提高自己。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紧迫感、责任感、忧虑感等心理特点。
性别差异与心理特征
两性差异心理学作为现代心理学的一个新兴学科,它主要研究男女两性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年龄特征。人们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是男性聪明还是女性聪明。换句话说,是男性的智力发展水平高还是女性的智力发展水平高。这是两性差异心理学当中经常要研究的一个问题。
大学生已处于人体的青春发育后期,男女性别差异明显地表现在形体上。如男性生长胡须,肌肉发达,体格高大,喉结突出,声音浑厚,音调较低;女性则骨盆宽大,乳腺发达,脂肪丰满,声音尖细,音调较高。
严格地说来,性别差异不直接作用于心理特征。男女心理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环境、家庭影响、生理差异等因素共同引起的。
但人的心理特征是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且要随着社会经验的增加、阅历的丰富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由于成长过程中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文化、家庭环境以及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引起了男女性间存在较大的心理差异。
通常地,男女两性在某些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别是较为明显的。例如,一般说来,男性比较刚强勇敢,处事果断利索;女性则相对胆小怕事,做事瞻前顾后;男性比较自信,富于竞争,喜欢挑战;女性则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缺乏自信,不喜欢竞争性、挑战性强的工作。这些差异是由于社会环境、家庭影响、生理差异、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影响而形成的。
我国人类发展简史上大致经历了“父系社会”到“母系社会”,再到“父系社会”,直至今天“男女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虽然今天在某些国家,尤其是一些不发达的地区,仍然是女性当家做主的“母系社会”,但是,女性由于生理上的特点,决定了她们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处于被动的、依附的地位,这种男女实际上的“不平等”依然存在于大多数人的心理当中,也包括大多数女性的心理当中。这是一种社会文化,它往往直接影响到男女两性心理上的差异。
男女两性在心理学上的差异,的确是客观存在的。但仅仅是差异,并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这个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思维发展上各自的年龄特性,而且也反映了男女两性在智力因素,特别是思维能力发展上的不平衡性。那种认为研究男女两性智力、思维能力差异或智力差异就必须回答男女两性哪个聪明的问题,实际上是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和绝对化的结果。
现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青年大学生历来被认为是最健康的人群,但近几年,但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大变革,新时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加上大学生们正处于生理、心理和思想发展变化时期,因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令人十分满意,他们心理上存在着一些不良反应,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归纳起来,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有以下几种表现:
●成长的失落
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生活环境、生活条件、人际关系、学习方式与方法都不同了,这一系列的变化,逐渐使他们原有的习惯、心理结构与心理定势被打破了。这时他们在心理上还残留有依赖性、理想化、盲目自信等心理特征。依赖性往往表现为留恋家庭、父母和中学环境、同学等;由于盲目地向往未来,容易随心所欲地把生活理想化,从而一旦遇到大学生活不是“理想”中的现实,就会引起复杂的心理矛盾;由于摆不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和位置,盲目自信,很可能变得自我膨胀或自暴自弃。如此种种心理反应,都必须有一个适应期,期间他们感觉很突出的是成长过程中的失落感。
●不良生活习惯
现代大学生的夜生活可谓“丰富多采”,抽烟、喝酒、通宵上网……,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和生理。所谓“习与性成”,就是指长期的某种习惯会形成一定的性格,“习焉不察”,则是指习惯干某事而察觉不到其中的问题,而“习非成是”则只把错误当成正确的,于是“积习难改”。故不良生活习惯给大学生带来诸多麻烦,必须坚决的加以铲除。
●社交困惑
大学四年生活中最棘手的问题莫过于人际关系问题了,与此同时,大学生们的交往触角大大延伸,他们积极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