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社会心理学- 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沟弥泄说纳钤谠俗魃洗Υσ约易逦鳎易宓娜偃柚赜诟鋈说娜偃瑁易宓耐沤嶂赜诟鋈说淖灾鳎易宓哪勘曛赜诟鋈说哪勘辍T谡饫铮易逯饕逅康鞯母鋈朔油盘宓脑蛑饕抻谧约旱募易澹蚨且恢帜谕盘宓募逯饕澹↖ngroup collectivism),而不是普遍意义的集体主义(Universal collectivism),称它为家族集体主义(Familial collectivism)更合适一些。
(2)关系取向
  人际关系是中国文化与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层面,梁漱溟(1963)把中国人这种凡事以关系为依托的文化特征叫做〃关系本位〃,这种关系取向的特征包括:
  关系角色化:中国人强调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来界定自己的身份,比如〃我是某某的儿子〃、〃我是某人的学生〃等。何友晖和赵志裕等人将这种以关系界定的身份称为〃关系性身份〃,这种身份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系的互赖性: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有着很强的互赖性,中国人与他人发展关系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利用这种由互赖性所引起的回报。
  关系的和谐性:在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模式中,和谐性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中国人强调天与人、人与人的和谐性甚至到了不求理由的地步,如果有人破坏了这种和谐,不论他是否有理,都是不对的。为了维持关系的和谐,个人要去做符合他人期望的事情,并且在做人的时候要处处小心,要注意给他人面子,尽可能地避免冲突。
  关系决定论:关系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但是在中国社会中关系的作用却远远超出在其它社会中的影响。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依亲疏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家人关系、熟人关系和生人关系,人们往往依据与他人不同的亲疏程度决定利益的分配。
(3)权威取向
  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大多数的家庭实行父权家长制,在这种制度下,父亲是家庭的权威和领导者,不论是在经济上、思想上、家庭法规方面还是尊卑等级上,父权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当这种思想推广到社会生活中去的时候,就体现在人们对权威的崇拜上,这种崇拜的具体表现有:
  权威敏感:中国人对权威的存在非常警觉与敏感,他们在任何一个场合总是细心观察有没有权威的存在。比如人们见面时总是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来打听他人的信息,以获取每个人的辈分、年龄、职位等资料,并据此对他人性进行排序,以确定老幼尊卑。
  权威崇拜:中国人很崇拜权威,不论权威是死是活,并且采取绝对化的倾向。这种绝对化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他们常常是无条件地崇拜,而且不加批评。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权威是不会犯错的,或犯错是无所谓的,甚至是应该的,人们常常用〃圣人也是人〃来为权威的过错开脱。其次,中国人对权威的崇拜范围很广,如果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是权威(职位),那么在其它方面也会变成权威(如学问和道德)。这种权威泛化很容易形成〃全能权威〃的观念。最后,中国人对权威的崇拜在时间上也有绝对化的现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权威并无时间上的限制,家长永远是家长,老师永远是老师,仿佛是〃一日权威,一世权威〃。
  权威依赖:由于认为权威是可信的、全能的、永远的,所以在行为上会对权威产生依赖。这种依赖表现在面对权威的时候常常会产生一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能(Psychological disability),比如即使最能干的部属,在权威的上司目前也会自觉无能。
(4)他人取向
  他人取向是指中国人在乡里与行为上易受他人影响,对他人的意见、标准、褒贬、批评等特别敏感且重视,这种取向表现为:
  顾虑人意:中国人对他人的意见非常敏感,往往花很多时间打听别人的观点,尤其是对自己的看法。中国人看重他人意见的原因有多种,但最为重要的是中国人的避异趋同性,他们通过别人的意见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以达到与他人的和谐。
  顺从他人:无论是在意见上还是在行为上,中国人的社会顺从倾向都比较高。他们不愿意自己表现得与众不同,而是尽量与他人一致。
  关注规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社会规范是自己言行的主要依据,以孝顺为例,中国人把孝道看成是人生最大的成就之一,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被认为是衡量一个人人品的重要指标。当然,这里的规范不是指法律,实际上中国人对人际规范的强调要远胜于法律。
  重视名誉:中国人很看重自己的名誉,所以他们经常调整自我监控的方式与内容,以使自己给别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做人,不是用来做事。
  以上对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分析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尽管现在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模式却不可能发生本质性的改变。了解这些特征不仅对跨文化的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文化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章推荐读物:
Altman; I。; & Taylor; D。 A。(1973)Social Penatr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该书详细地分析了亲密关系的发展历程,主要探讨了自我展露等在关系发展中的作用。
Berscheid; E。; & Walster; E。 H。(1978):Interpersonal attraction(2nd ed)。Menlo Park; CA
   这本书是关于人际吸引领域最好的一本书,它全面地介绍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Peplac; L。 A。; & Perlman; D。(1982 eds)Loneliness: A source book of current theory ; research;
and therapy。 New York: Wiley…Interscience。 对寂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帮助寂寞者的策略。
Stephen L。 Franzoi(1996):Social Psychology。 Times Mirror Higher Education Group;Inc
 这本书的第八章和第九章分别讨论了人际吸引和亲密关系两个领域的问题。
杨国枢 余安邦(1992)《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篇》台湾:桂冠图书公司
      这本书的87…142页收录了杨先生的一篇题为《中国人的社会取向:社会互动的观点》的文章,这篇文章对中国人做了深入的分析,值得一读。

本章复习题:
10、 人们为什么会互相吸引?
11、 结合有关研究谈谈离婚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12、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
13、 什么是爱情?爱情的有哪些类型?
14、 什么是自我展露?怎样利用它与人发展关系?
15、 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怎样与他人维持亲密关系?
16、 怎样利用社会支持来应付关系破裂所造成的问题?
17、 试述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取向及特征?
  
  
  
  
  
  
  
  
  
  
  
  
    第六章 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许多因素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进程,社会交换和社会影响就是这些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通过社会交换,我们能够建立起与他人的积极联系,而通过社会影响,我们知道了自己的生活并非孤立的荒岛。本章将以社会交换和社会影响为主题,分析社会交换的实质、文化影响、团体影响以及基于这些影响的从众等人类行为。
            第一节  社会交换
    在心理学家看来,社会交换(Social exchange)是人类社会生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正如我们在前面多次提到的那样,不论是经济生活中的商业行为,还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交往活动,无不受交换的影响,可以说社会交换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生活。
1.社会交换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交换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该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Homans)在1958年提出。在他的《做为交换的社会行为》(1958)和《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1961)等著作中,霍曼斯提出了社会交换的思想,在他看来,社会交换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几乎与霍曼斯同时,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逖鲍特和凯利(Thibaut & Kelly)、布劳(Blau)等人也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社会交换的问题,在《群体的社会心理学》(Thibaut & Kelly 1959)、《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Blau)等著作中,他们也深入地分析了社会交换的心理学含义。并从功利主义经济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两个方面论述了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
(1) 功利主义经济学
    这种思想源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在他们看来,惟利是图是人的一般人性,人们在市场竞争中与他人交易时,总是理性地追求最大的物质利益。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权衡所有可行的选择,理性地选择代价最小但报酬最大的行为是人的本性。
    这种功利主义的经济学思想对社会交换理论的产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霍曼斯认为,这种对人的行为的经济学解释可以在修改后解释人的社会行为,因此,他便吸收了功利主义经济学的几条基本原则,并把它们融入了自己的理论,这些原则包括:
* 人并不总是追求最大利润,担当与他人交往时总是试图得到一些好处。
* 人并非总是理性的,但在社会交往中的确要核算成本与收益。
* 人并不具备可供选择的完备信息,但人们知道有些信息是评价成本与收益的基础。
* 在社会生活中,经济交换只是人们普遍交换关系的特例。
* 人们在交换中不仅追求物质目标,同时也交换非物质的东西,如感情与服务等。
(2)  行为主义心理学
    巴甫洛夫、桑代克、华生和斯金纳等人的行为注意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