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普遍地将不幸散给人们”,而衬着故园的底色来写他的母亲转徙的传奇,怎会不别添一份沉痛呢?我还较少见到将人生与风景做着这般结合的篇章。一位无依的女子“从江南繁华城市,独自被送向风沙弥天的辽远的西北……从此不再有机会踏上她出生的乡土。悠悠五十年,她在人海中浮荡。从陕西到四川,又到南国的广州。驴背的夕阳,渡头的晓月,雨雨风风都不打理这未亡人的哀乐”。悲苦的日子催白了红颜少女的青丝;她终又返回沪上,仿佛“越过千山万水的迷路的倦鸟如今无意中飞近了旧枝”。宿命的哀感!已是入了暮景的人,“疲倦的连一片归帆也懒得挂起”了,再让她重温一回乡园旧梦,怕是连泪都无。一颗衰老的心;禁得住凄伤的磨折吗?
踏入阔别的苏州城,这位单纯善良的母亲;早过了望春景秋色而幻想月下簪花的妙龄。归燕寻觅故巢;浮在她心头的愿望;只是找见曾相伴的旧侣,而城中的风物在她那里,并无多少轻重。逝波悠悠,剩在最后的,惟有无法淡然若忘的人情。目光触着这样的文字,谁人能不在心底起着微微的怅叹呢?那比人经得起风霜的街市上的烛铺,那立在巷尾的古旧的黑漆门,那薄暮时分焦盼地响起的剥啄声,还有一对年老的姐妹在夜雨悄落的庭院里惊喜而溢的浊泪……全在叙说着人间的冷暖、世味的炎凉。柯灵这样感喟:“春快要阑珊了!天气正愁人,我在苏州城里连听了三天潺潺的春雨。冒着雨我爬过一次虎丘,到冷落的留园和狮子林徘徊了一阵。我爱这城市的苍茫景色,静的巷,河边的古树,冷街深闭的衰落的朱门。可是在这些雾似的情调里,有多少无辜的人们,在长久的岁月中度着悲剧生涯?”凄怨吗?在一位受尽风浪的老人看,刚入乡关,久断之弦便由她续弹,“五十年旧梦从头细数,说是愁苦也许是快乐”,仿佛透过凋年之景而溯回花似的年华。漂泊的心也像是找到可归之乡。
聚散常伴笑与泪,最不易描述得动人。生别,“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吗?疏疏淡淡,一段离情;都在柯灵的几笔景语中浸着:“第四天晚上离开苏州时天却晴了,一钩新月挂在城头,天上鳞鳞的云片都镶着金色的边。好会捉弄人的天!路畔一带婆娑的柳影显得幽深而且宁静,却有蹄声得得,穿过柳荫向那永远是行色倥偬的车站上响去。别了,古旧的我的母乡苏州!明儿我们看得见的,是天上那终古不变的旧时明月!”这一番话,谁说不是叩着心扉的情语呢?若无这场重拾的坠梦,风尘人间岂不又要缺失一篇深情文章吗?不免想到明人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篇至情文字上去。林琴南谓其“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家道乖舛命途困厄,沉郁的身世之感尽归入故园风物。此种睹景怀人、感时忧世的写法,甚有思致;独弹着风景文章的别调。吟山诵水之间,并非“几乎连人生的影子也黯淡到看不见”。心怀愁苦的他,何尝能把天下抛却?
柯灵“以散文的形式抒发忧郁”,如故的城郭、难识的人面,寄于情;只可留作纸上声。以琴曲喻,谁能解音?他的清婉的风格,或许正可从这上面看到。
梦里乡园
梦里乡园
柯 灵︵1909…2000︶浙江绍兴人著有散文集︽望春草︾︽晦明︾︽市楼独唱︾︽香雪海︾短篇小说集︽掠影集︾电影文学剧本︽不夜城︾等
︽苏州拾梦记︾见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散文选︾
第五部分心灵的散步
张中行的《梦魂长在断桥西》
我为张中行编定的散文集《步痕心影》里有《梦魂长在断桥西》一篇。若要从风格上给张先生的文章划类,无妨这样看,一是偏于说理的,一是偏于抒情的。抒情,也有节制,只在恰当处流露。文调像是上承他的老师周作人,闲谈的朴素,娓语的亲切,可以从字句间领受。
张先生述游,对于旅迹有着化繁为简的手段,笔墨毫不拖滞,情与理又常常是融合的,智者的幽默也潜含在里面。慧心满纸,经营得真是恰好。
他曾多次南行吴越,杭城这游衍旧地数番以步履亲之。加上尝读《梦粱录》、《都城纪胜》、《武林旧事》、《西湖老人繁胜录》一类笔记,就能加深对于风雅钱塘的印象和感情。每游至,心中所想、笔下所言必会很多。经我手编发的一篇《水乡记历》也说到杭州,写出灵隐寺、六和塔与孤山诸胜给他的所感,又云:“西湖水多,连带是堤长桥多。白堤东端的断桥最有名,因为白娘子在那里因借伞而定情。”不详记,是另有《梦魂长在断桥西》的缘故。只看这七字标题,就有意味,或说情胜于理。钱塘自古繁华,多少过往人事!张先生不在历史的旋涡里纠缠,跳出来,专写最牵情的,驱遣古今,风神的放逸直让我见着一个策杖吟踱于桥上的老人,正在清风荷影里做着心灵的散步,半湖春色为之不闲。这在画里倒也很耐看的。白、青二蛇是神话,虽不可见真切的面影,却因“美而多情”更能动人心魄。“我步行过断桥两次,桥宽而不断(一说本应作段),如果不是因为与白娘子有关,我也许视而不见吧。”张先生似是为情而游西湖,人和事的实与虚已非要紧。西泠桥畔的苏小小墓不存,枯对遗址也只能以默诵旧诗伤悼。桥头的残雪随冬去了,湖山的烟柳间响起黄莺的清啭;放鹤亭边的点点寒梅虽未及苏沪一带的香雪海盛艳,却也有它的一段孤芳。朝那里望去,就会想到入山栖遁的林和靖。张先生说:“对于这位隐士,我一向怀有敬意,因为以梅花为妻,并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名句诵之,我自愧弗如;稍可自慰者是,他说他不能担粪,我却能,‘夫言非吹也’,有干校之劳动记录(如果也藏之名山)可证也。”真是浸泪的幽默。张先生不受拘于行状或史实,亦无心随林处士走,只从自我出发,寄独家的感思,这是把旧典化为己用了。取同样的态度,在古今之间,他更倾近后一方,不使浪漫的游情湮在历史里。在老城的清河坊喝味醇的黄酒,他忆及俞平伯,回京后仍思念杭城好友陈瑜清,以及因陈氏之介而有些交往的书友画友酒友。总之是,断桥的影子远了,黄酒的滋味淡了,惟有思情不去。十万门巷人家,感怀的像是太多了。
张先生此次赴杭,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由姑苏到钱塘,走水路。入船,听乘客谈天,仿佛坐进乡下的茶坊,毫不寂寞,比起在西湖烟波间轻移的画舫上倚栏闲望,应当独有风味吧。运河两岸风景沉在篷窗外的星月下,他则闭目梦周公了,神意的悠然,颇近也坐过夜行船的苦雨斋。
张中行︵1909… ︶河北香河人著有散文集︽留梦集︾︽步痕心影︾回忆录︽流年碎影︾诗集︽说梦草︾论著︽顺生论︾︽禅外说禅︾︽诗词读写丛话︾︽谈文论语集︾等
︽梦魂长在断桥西︾见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步痕心影︾
第五部分太行遗响
师陀的《山行杂记》
又逢深秋。吹在窗外的朔风送过阵阵寒气。天空略阴着,飘飞灰白的雪絮。独自坐在书斋的灯下,忆及春夏两季游山的经历,心重为青苍峰色所浸。这样想着,双手交叉在胸前,踱到窗边,抬眼难见翠微,就不免在心里发着轻轻的叹息。转身在架上抽了一册书,翻至当中的一篇来读。原来,山岭之绿久存于户内的书架间,随手拈取,照例可得山行的怡乐。我之所读,是师陀录下他在太行山中见闻的那篇《山行杂记》。
风景散文,最看描写和记叙的功夫。粗而出神,细而入微,大概是要带些小说笔法的,而议论或是抒情倒还来得容易。师陀下笔,大似在做着山水画,尤对微云细雨淡雾下的风景倾心。末了,是连自己也悠然地融了进去:“你且看哪!那隐没在烟雾中的远山;那在两脚下起伏的丘冈;那朦于绿柳中间的冷落的野村;然而最迷人的是时时现出孤墓的无际的麦地,那些嫩得耀眼的小麦上凝着的水珠。唉唉,旅行人,你不觉得那遮盖着大地的像满缀了闪闪珍珠的仙衣吗?”如此文字,足供读到它的人往山野遥想。其实,这些皆为山行易见的景物,在惯于由大处做文章的人那里,村野风光或许不被看重,而师陀却在似无文章处写出这样优美的段落,真要惹人佩服。我游屐屡所至,又在多山的北方,常常是坐在行驶的车里,透过一层窗子外望,却无多少文字由心间生出来。假若我的灵魂硬化如石,自然无从融入山水。来看游于太行山中的师陀,孤身乘了一匹骡犹可拉走的覆以篷帷的轮车,或是又换了扬鞭催促的马,越峰过岭,宛似活动在诗境里面,为入山礼佛求道者所难臻。风光处处,最宜同他的心灵相契。他写着朝夕的山景,写着云霞的变幻,笔墨的美艳是只有徐志摩《泰山日出》可相比方。不妨续引几节在下面:
“晚霞发出彩绢样的光,一缕一缕斜横在头顶。人同马打着滑跌,跳着舞,踏着进军曲渐渐接近彩霞,似乎一跃就可以趱将进去。回望山下,溪谷间已腾起茫茫的雾色,这就飘飘然一如置身云端,觉得当真要万念俱空似的了。
“直到将那马请上山顶,已是暮色垂垂,四山飞鸟绝迹。出现于西南天空的巨星,像水银珠似的在灼灼闪耀。远远的天末,一座崇峦后面,还残留着熹微的白光,照耀着积雪的山巅。谷上弥漫着雾,在雾色后面,朦胧的黑影在摇动着,大约是树丛。下面送来犬吠,经年的枯草瑟瑟作响,山景益见荒凉。四蹄打颤的马,迷茫的望了远处,悲伤的摇了摇头,接着又径自去啮食枯草。风吹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