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山水文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004-山水文心-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调。空气是凄冷冷的,远峰每半藏在烟霭之中,时有水鸟成群而游。整个的情景好像是在梦里。”作者仿佛闲坐于遮雨的船篷下,慢聊着自家游江的所悟。节奏疾徐有定、文气张弛适度、句式长短错综的语段,流动着一种音乐之美,最与连天的波光相宜。轻灵数笔,已臻纯熟的化境。作者勤于追求的章法之美,大约也正在这些地方。    
    论及风景散文的创作,郁达夫是实绩极丰的一位。为文的浪漫灵气和旧式才子的情调,似乎最宜融入他在浙西家乡的山水中去。以他清雅的、“不古而自古”的文句,几乎要写尽江浙纷繁的物色。特别是游浙的数篇散文,叙景兼述情,无一懈笔,江野山村之美倒也真切可想了。像严陵上“这四山的幽静,这江水的青蓝,简直同在画片上的珂罗版色彩,一色也没有两样”(《钓台的春昼》);孤伫五峰书院的楼头,“只听得见四周飞瀑的清音,仰视天小,鸟飞不渡,对视五峰,青紫无言,向东展望,略见白云远树,浮漾在楔形阔处的空中”(《浙东景物纪略·方岩纪静》);“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的微雨的寒村(《江南的冬景》);浙南山中“周围上下,只是同海水似的月光,月光下又只是同神话中的巨人似的石壁……这些月光,这些山影,仍旧是梦里的畸形”(《雁荡山的秋月》)。文调清隽,遣词极讲求平仄的铿锵有致,声韵的谐调相合,加上用心于风景,创意自会胜出常人。在情文、音义的和美交融中,作者恍如身迎缕缕清风,于透亮的雨丝深处,唱着忘忧的乐歌。    
    郁氏自谓:“大约描写田园野景,和闲适的自然生活以及纯粹的情意之类,当以这一种文体为最美而最合。”他在此处的所指是小品文,并且认为“原来小品文字的所以可爱的地方,就在它的细、清、真的三点”。移其用意,借以说明他的风景散文的语言特色,也应该是恰当的吧。    
    出于年代远隔的缘故,今人吟诵六朝或者唐宋的山水记,不易避开阅读的阻碍,故对其文与质、意与气较难加以细微的体贴。转而面对“五四”以近的作品,则会自如得多。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散文语言在状景、传情、敷彩、摹声上的表达功能,赋山容水貌以鲜妍的藻翰,可以同现代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心理产生更为直接的对应。    
    


全文连载完 谢谢关注附录(3)

    艺 境    
    风景散文作为一种独异的体式,自领风骚,放射着强烈的艺术光芒。它不充任历史审视或者哲学批评的严肃角色,也不去负载沉重的道义感。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模山范水之作,不乏继古,更重开新,肇造的空山灵雨式的艺术境界是唯美的,本色的,从而强化了现代风景散文的文体意识与主创精神,使其以较纯粹的形貌定位于本元状态。    
    烟霞绮影、泉石幽韵融入现代风景散文,即组合成诗情沛然的画卷。赏其结构、题旨、格调、风神,又彼此互异。郑振铎、茅盾、叶圣陶、冰心、王统照、许地山、朱自清、俞平伯、鲁彦的沉实厚重,虽然也不免在“俯拾眠歌声里的温馨梦痕,并可以减轻北风的尖冷,抚慰素雪的飘零”(俞平伯《陶然亭的雪》),但是隐伏在文字背后的现世的血和泪依稀可感。同上述文学研究会诸作家有别的,是高擎“创造”旗帜的郭沫若、郁达夫。他们关怀社会、感触时代的入世精神纵使在画山绣水时也难以抑止,只是被浪漫的艺术化追求轻笼上几抹诗与梦的色彩。将唯美的创作特质推至终极的,是新月社的骚人。“海天的云彩永远是清澄无比,夕阳快下山,西边浮起几道鲜丽耀眼的光……十里长的两行樱花,蜿蜒在山道上,你在树下走,一举首只见樱花绣成的云天。樱花落了,地下铺好一条花蹊”(闻一多《青岛》)。览物得意,夸饰、扬厉、奔放,尤使“志摩式”的山水卷轴极尽华美。梁实秋《论散文》:“仄声字容易表示悲苦的情绪,响亮的声音容易显出欢乐的神情,长的句子表示温和弛缓,短的句子代表强硬急迫的态度。”就此出发,不妨来看如下对岱岳的赞词:“云海也活了;眠熟了兽形的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的向着我们朝露染青馒形的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荡着这生命的浮礁,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在……”(徐志摩《泰山日出》)他的富于乐感的意识流如“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文采斐炳,有狂涛澎湃之势。他给了人们无法淡忘的明艳的意象与美境。    
    别显文华的是孙伏园、周作人的作品。或许二人都曾为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故仍恪守“为人生”的创作主张。孙伏园的《长安道上》,摹绘人情世态,表露救弊的心襟,笔致楚楚,悉有可观,不脱风格峻厉的“语丝文体”,就实述的真切看,颇可同茅盾的《新疆风土杂忆》相埒。周作人的文调从言志的激切渐趋和平冲淡,由《新青年》的“叛逆”转向苦雨斋的“退隐”,精神的移变无疑是深刻原因。他的一些怀乡遣兴之作,弥漫“富有艺术意味的闲谈”的气调。他极慕“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或是“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幻想过一种“焚香静坐的安闲而丰腴的生活”。有茶在,瓦屋纸窗下的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这像是离行香奉佛、参禅习静不甚远了。他的《乌篷船》、《故乡的野菜》、《济南道中》、《北平的春天》、《厂甸》诸篇,宜于作月下的清赏,浸透禅趣的文字,供人领受的几乎全是这番从容闲适的态度。现代风景散文里面,出自学斋的周氏手笔,颇如满架飘着苦茶之香的故纸。    
    现代山水文章,珍存着那个已逝年代众多作家的创作遗痕。纵使探骊龙而获鳞爪,涉文海而得半瓢饮,也算管窥象牙之塔的一雕阑一画础。更上层楼,可以由壮阔的江山图卷推览映衬中国现代史的多元的文化背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