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日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乙肝日记-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侄訦BV的实质性免疫反应,即治疗前的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显著升高(》 150U/L)。若ALT升高达正常上限3倍以上,反应率较好(达40%);若治疗前ALT水平小于3倍正常上限,反应率较低(5一15%)。其次,在干扰素诱导的HBeAg血清转换之前,肝炎活动的突然、一过性加重(表现为ALT升高)可导致肝硬化病人发生肝功能衰竭、偶尔出现死亡。    
      当乙肝患者有以下症状时,不宜使用α干扰素治疗:    
      (1)血清胆红素升高》2倍正常值上限    
      (2)失代偿性肝硬化    
      (3)自身免疫性疾病    
      (4)有重要脏器病变,如严重心、肾疾患,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以及神经精神异常等。    
      拉米呋定有不少优势,诸如价格相对便宜、副作用小、口眼方便、抑制病毒迅速,对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率可达 90%以上,对于乙肝病毒e抗原(HBeAg)的阴转率也在 40%以上等,故而风靡一时。但是,拉米呋定并非神药, 它并未完全解决乙肝的难题,诸如停药后的“反弹”、疗程的遥遥无期、病毒在药物压力下的变异、远期疗效尚无定论等等。拉米呋定也是治疗乙肝征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但决不是治疗乙肝的终点。中药抗病毒药物种类不少,其优点是价格便宜、副作用小等,但是,相对西药来说,抗病毒的效力不够,作用机理不明确,因此,尚难以单独承担乙肝的“主打角色”。    
      重要提醒:干扰素和拉米夫定必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②免疫调节剂:    
      乙肝免疫球蛋白、左旅咪唑、乙肝疫苗、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卡介苗、免疫抑制剂、胸腺肽、猪苓多糖等,其中以免疫核糖核酸较为有效。    
      免疫调节药物 包括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两类。 免疫增强剂可以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和诱导内源性干扰素产生,促进乙肝病毒抗原指标转阴。使用免疫调节药要慎重,有时候,打破体内免疫平衡,很可能造成病情恶化!    
      ③改善肝细胞功能药物:    
      如肌苷、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K、促肝细胞生长素等。    
      原则是,一般非紧急情况,不建议使用保肝药物。一些保肝药物都存在停药后易反弹的问题,所以停药时必须谨慎,以逐步减少用量为宜。    
      虽然市场肝病药品琳琅满目。但很多都有夸大其词的宣传,每种药物都有各自的适应症,应该严格按照自身情况,在正规的医院,合理用药!    
      是药三分毒,所有的药物都要在肝脏完成代谢,服药本身也是给肝脏增加了负担。    
         
    


第五部分 关于乙肝我的忠告乙肝误区

      1、乙肝的“特效药”    
      目前号称能治疗乙肝的中成药不下400种,然而其中真正有好的疗效的很少,目前乙肝没有特效药,无法治愈,所以市场上一切宣传能“治愈乙肝”、“使大小三阳转阴”的药品、疗法、医院都是彻底的骗子,大家要注意鉴别真伪。    
         
      2、乙肝患者死亡三部曲    
      有1%不到的慢性乙肝患者能自然痊愈,其他99%以上的患者则没有这个机会,目前任何药物都无助于提高彻底痊愈的比例。但患者只要注意复查、保养得当,寿命和普通人是没有大的区别的。部分慢性乙肝病人会发生肝纤维化并最终发展为肝硬化,产生一系列的并发症,危及生命。同时,还有一部分肝硬化患者会最终发生肝细胞癌。这就是所谓慢性肝炎病人的“死亡三步曲”。但必须认识到,只要保养得当,定期复查,大多数患者可以避免这一后果。    
      3、吃饭会传染乙肝    
      乙肝病毒的传染一般认为有三个途径,即:    
      (1)性传播(特指无安全措施之性行为)    
      (2)血液传播    
      (3)母婴传播    
      预防乙肝可以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实现,疫苗的接种方案一般为第一次接种后一个月和半年分别加强一次,经过这样的程序,95%以上的健康人能够产生乙肝表面抗体,从而获得对乙肝的免疫力。接种疫苗后不能产生抗体的一小部分人,有一些是已经感染了微量的乙肝病毒,只是一般设备无法检出而已(这种情况可通过PCR的HBV…DNA检测获得确认),这些人应该按照“病毒携带者”处理。其他的人通过加大疫苗剂量等手段,最终都能获得对乙肝的免疫力。日常工作中的接触,吃饭等都不会传染乙肝!    
      4、 “小三阳”患者病情不严重,不用治疗    
      一般来说,乙肝病毒感染的“小三阳”状态是乙肝病毒复制的“冬眠期”。这时,乙肝病毒几乎无复制,肝功能正常,病人的病情相对平稳,无须治疗。但部分“小三阳”患者反复肝功能异常,其原因可能是感染了一种前C区变异的乙肝病毒。患者常伴有持续性或间歇    
      性血清转氨酶升高,导致进行性肝病。因此,这样的“小三阳”乙肝患者仍需要抗病毒治疗。    
      5、抗病毒治疗担心病毒变异    
      这样的治疗不仅起不到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而且还可能加速耐药的发生,甚至使病毒的复制反弹,导致肝病加重。这是因为目前一些抗乙肝病毒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服药时,乙肝病毒的复制减弱或停止了;停药后,乙肝病毒会重新活跃。因此,一定要坚持按时服药和长期治疗,达到一个持续抑制病毒的效果,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病毒变异是很正常的事。因为人类要用药物去抑制病毒的生长,而病毒本身也要去适应环境以便生存。一旦病毒对一种药物耐药后,可再选用其他药物继续治疗。如果积极治疗,使病毒很快受到抑制,肝细胞坏死停止,肝功能好转,就阻止了肝纤维化的进展,为进一步的治疗或等待更有效的药物出现赢得了时间。    
      6转氨酶高就是乙肝    
      多种药物和化学制剂,如红霉素、四环素、异烟肼、保泰松、氨甲喋呤、避孕药等都能引起胆红素及转氨酶升高,但慢性指标变化较少,并常伴有其他过敏反应。停药后,转氨酶可恢复正常,心脏疾病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均升高急性软组织损伤、剧烈运动、妊娠期,亦可出现一过性转氨酶升高。    
      7、吃饭好说明身体好    
      肝炎病人多有湿热、淤滞等症,一般是忌用滋补品的,对于少数病情持续较久的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炎恢复期病人,可以适当选用滋脾养肝之品,急性肝炎急性期、慢性肝炎活动期和活动性肝化病人则不宜用营养滋补品,饮食上应避免暴饮暴食、饮酒、偏食、挑食、过食生冷等。    
      8、母亲(或者父亲)患有肝炎则孩子也会有    
      只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可以阻断母婴传播,防止后代感染。    
         
    


第五部分 关于乙肝我的忠告乙肝疫苗 

      目前乙肝疫苗较便宜,每支几元钱,民众都能接受。乙肝疫苗使用的多为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它是利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含有乙肝表面抗原基因的重组质粒,可以用于预防所有已知亚型的乙肝病毒感染。现在用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为乙肝重组脱氧核糖核酸酵母疫苗和重组牛痘病毒疫苗,剂量为每支5微克。昔日使用的血源性疫苗已基本淘汰(原因是有引起血源性疾病的嫌疑和浪费大量的血浆)。    
         
      如果新生儿的父母均没有乙肝,该新生儿在出生后应尽快(8小时内)给予基因工程乙肝疫苗1支肌肉注射,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儿童、成人都一样),1个月后,再打1支,6个月后再打1支,一共3针,此方案称为0、1、6方案;儿童和成人打疫苗前需先进行化验,如果乙肝三系统检查均为阴性,转氨酶正常,可以按0、1、6方案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免疫成功率为90%以上,免疫成功的标志是乙肝表面抗体转为阳性,保护时间一般为2年以上, 接种者可定期复查乙肝三系统,只要表面抗体依然存在,证明免疫能力依旧。    
      人体对乙肝疫苗产生抗体滴度的高低可分为四组:1。无反应组,约占注射人数的5%。人对乙肝疫苗无反应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遗传因素。2。低反应组。注射疫苗后产生血清抗体的滴度小于10u/ml者,约占注射人数的10%。这与遗传、年龄大、肥胖、免疫抑制、免疫耐受等因素有关。3。中反应组。注射疫苗后产生血清抗体的滴度为10~100 u/ml者,约占注射人数的65%。4。高反应组。血清抗体滴度大于100 u/ml者约占注射人数的20%。无反应组和低反应组的人仍有可能在注射疫苗后得乙肝。有些人抗体产生较晚,被称为应答迟缓。对此可加注1…2针,或者重新接种疫苗,并且适当增加剂量。卡介苗或牛痘苗能增加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可配合使用。目前已经研发了10单位剂量重组乙肝疫苗,该疫苗接种对象不受任何年龄段的限制,可广泛用于新生儿、婴幼儿、儿童、青少年及成人全年龄段人群,填补了16岁以下人群无10微克剂量酵母重组乙肝疫苗的空白。    
      三针护一生,我国是个乙肝大国,作为一个乙肝病毒携带者,我也迫切的希望甩掉乙肝大国这个帽子。只要加大乙肝疫苗的推广度,再过几十年,这一目标就能达到。为了你所爱的家人和朋友,提醒他们去打疫苗吧。    
         
    


第五部分 关于乙肝我的忠告我有一个梦想(结局)

      此时此刻,我终于能够长嘘一口气;历时近4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