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焦点问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焦点问题-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句话,犹如当头一棒,她竟连话也回不出来,赶快跑回家,回去以后就不下楼了。她不愿出去了:看到别的老人两口子相互搀扶着无话不说,她也受不了。女儿看到她这样,开导她:“你那么爱读书,就看书吧。”她听了女儿的话,每天读读书,觉得好一些,就回北京了。可一回到熟悉的环境中,触景生情,又陷入悲痛中。她不断地问自己:我一辈子尽做别人的思想工作了(她退休前是某国营公司的党委书记),难道就做不了自己的工作?    
    她想:“老伴儿临走前就让我注意身体,我得走出来,得按老伴儿说的去办。”她下决心把丈夫生前的东西都从墙上摘下来,一件一件收起来。她要改变一下环境,不再去碰心里的伤疤。她要好好活着,这是老伴儿最后的愿望。    
    她觉得,要从丧偶的悲痛中走出来,首先就是不能封闭自己。她开始到单位里过去要好的朋友那儿走走,和几个丧偶的老姐们聊聊天,谈过去一起经历的荒唐事、可笑的事。几个人还买了通票,满北京一起去玩儿,互相开导,慢慢的,还真就想开了。她还参加了老干部读书会,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过去,她和老伴儿都爱旅游,现在老伴儿不在了,她开始让自己习惯一个人去旅游。她以杭州女儿家为大本营,把周围的景点转遍了。她还决定以后每年旅游两次。当她忘情于山水之中时,会觉得自己太渺小了:生生死死本是人生的必然,以生与死这种必然来折磨自己实在没有必要。她到蒋介石的故乡溪口旅游时,女儿让她坐轿子,她觉得很可笑:“我是共产党员啊,怎么可能坐轿子?”女儿笑她:什么时代了!坐轿子又不是旧社会的官太太,不过是一种体验罢了!她想想也是:人生说到底不过是一种经历,在生命中沉淀到最后的,不是别的,恰恰只是经历带给人的感受。于是她生平第一次坐了回轿子。    
    大悲大喜之后,常常是大彻大悟。感悟人生,需要智慧,点点滴滴的心得、感受都化作了她的日记,几年间她整整记了6大本!过去跟丈夫说的,现在跟日记说。不经意之间,也是熟能生巧,倒把文笔给练出来了,这些年,她还在《东城老干部报》上发表了28篇文章。


老年悲歌来自老父老母的生存报告(12)

    我在采访中发现,她真的是走出来了:她的衣柜里有很多时装,适合各种场合穿的衣服都有。她还写了一本书,自己出钱印的,只印了10本,在亲友们中传阅,封面是外孙女设计的,题目是:3个娃娃的成长。写她的3个孩子。3个儿女每人写了6个故事。她的生活又开始变得有滋有味。     
    丧偶,无疑是人生的巨大悲剧,也是人生的一个关键路口:你下一步往哪走?这不仅是要从感情中走出来的问题。因为失去生活中另一半的支撑之后,你必须重新安排生活。专家们认为,丧偶老人一般在半年到一年半的时间之后,大多能解脱出来。悲痛,是必然、也无可厚非,然而悲痛过后需要的是理智——选择的理智,因为后面的路会更难。    
    医学专家对2500名老年丧偶者的研究证明,丧偶半年之内是老人的高死亡危险期。医学专家发现,这期间的免疫功能竟然只有其他时间的1/10,而居死亡首位的疾病是心脏病和中风。      
    专家们认为:老年人长期孤独寂寞,会带来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疾病,比如胃肠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身体免疫系统的疾病。同时,由于孤独而缺少亲人周到细致的照顾,许多老年人本可以及时发现治疗的疾病却错过了治疗的最好时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很多老人一旦丧偶,就基本上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除了子女偶尔来看看以外,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基本都断绝了,如同现代鲁滨逊,对老人十分不利。如果条件许可,应尽可能为老人创造一个相对社会化的生活环境。    
    目前,北京已经出现老人自动组织起来的、非婚姻的家庭,这些老人共同购买一个院子,共同出资雇请3个保姆照料生活。还有几个有亲缘关系或者是朋友的丧偶老人生活在一个单元房里,互相照顾、互相帮助。也有一些老人采取不婚而同居的生活。专家们认为:家庭、社会都应对老人的选择持更宽容的态度,与此同时,尽可能帮助丧偶老人走出心理危机状态,应该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西方一些国家的作法也颇值得我们借鉴,他们为丧偶老人设立专门的救助机构,如老年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对丧偶老人提供心理上的援助和生活上照料。目前,我国天津也专门成立了帮助丧偶老人的聊天站,使丧偶老人及时得到各方的救助。     
    社科院的陈云女士提出,对老年人的关怀和服务应有差异性。不仅仅是成立救助机构,更重要的是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住宅。她所在的社科院,很多老人的子女在国外。这些老人丧偶后更加孤独,子女只好把他们接到国外。但老人在国外很难适应,由于语言障碍连电视都看不了,反而更苦闷,过一段时间后只好回国。进入高龄,老人连探亲也不愿去了。这部分丧偶老人既不能与子女在一起,身体又大多有病,他们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社会能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住宅,使他们这些有相同境遇、因而有共同语言的老人们能择邻而居,互相帮助。    
    人生本是无常,赵四小姐与张将军牵手72载,也终将一别,何况我辈凡人?说到底,人生最大的悲剧,不是失去,而是从未得到过,因为失去是迟早的事;经历过,爱过,也就此生无憾。像年轻人说的:曾经拥有,足矣! 对于老年人来说,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惯看秋月春风”之后,最终走入的便是白发渔樵的境界: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近年来,有两个文化现象引起我的注意:一个是1998年春节晚会上,一首歌词平实得像聊天一样的歌曲引起轰动,这首歌的名字就是《常回家看看》。这首歌让人们于不经意间想起我们这个民族传统的孝道。另一个文化现象就是在2002年颇为叫座的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一部近一半内容都是表现离休老人石光荣退休回家无所事事,郁闷中四处发泄怨愤的电视剧,何以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    
    据歌手陈红说,她唱了这首歌后,有的老年人拉着她的手连声说这首歌唱出了他们的心里话。然而,被这首歌所震撼的不仅是老年人,还有很多中年人、青年人……    
    从文革结束后的二十多年间,能被人们普遍传唱的歌并不多,人们能记起来的大约只有《十五的月亮》《小芳》《血染的风采》等几十首歌,像《常回家看看》这样既没有涉及爱、也没有涉及死的歌曲能引起轰动,应该说是一个奇迹。    
    ——如果我们不缺少亲情,我们还会被这首歌所震撼吗?    
    据某报以抽样方法调查的上海市老人中,子女与老人不交谈的占23。26%,较少交谈的占40。39%,而经常交谈的仅占35。81%。这些数据揭示出一个事实,超过半数的家庭忽略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常回家看看》说出了很多老人的心声:他们要求并不高,只需要儿女常回家看看,仅此而已!     
    而2002年在全国各大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则让大多数坐在沙发里品味这部戏的人,都回想起自己所经历的那个激情年代。在今天这样一个商业气味十分浓重的时代氛围中,那个年代的那种朴素的激情也许显得弥足珍贵。    
    但我始终想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也许我的心理与当年错失了这部电视剧的央视负责人是一样的?这部戏究竟表现了一种人性之美,还是一种包容在历史硬壳中的一个干核?石光荣的性格是一种令人向往的激情还是一种古怪的偏执?这部电视剧的近一半内容,是石光荣退休回家后因无所事事,郁闷中四处发泄怨愤的无奈。    
    应该说,从文学的角度来谈人物性格的塑造,这部戏是相当成功的,石光荣退了那么多年了,他说话的口气、语气还始终脱不了“师长”的影子,极为生动地再现了某种时代特征。但如果说到“激情”,我却在这部戏中找不到多少影子,我无法想像离休后的怨愤与激情之间的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其实,这部戏的后半部分更像是一部老年问题的片子。    
    不过,如何评价一部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与我想说的事情无关。我关注的是:一部关于老年人题材的文学作品何以能引起如此轰动?这倒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不久前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河南安阳市古稀老人吴某守寡38年,含辛茹苦将三个儿子抚养成人并都成了家,三个儿子生活均比较富裕,但老人到了晚年,却连个住处都没有。分家时口头协议,她只住三儿子院里的两间房子,等老人去世后,房子归老三所有。后来老三借口翻盖房子,让老人搬了出去,到三个儿子家轮流住,一家一个月。三个儿子、儿媳都把老人当成累赘,都不愿老人在自家住。老人只好找村支书来调解,甚至跪在地上哀求,三个儿子还是不答应。老人终于绝望,便当着三个儿子的面喝农药自杀身亡。后来老三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另两个儿子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和一年。     
    类似的故事在农村可能并不鲜见,但在城市里这种情况却并不多见。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市人,在道德理念上虽然没有刻意追求传统的孝道,但受文化程度的影响,加之经济条件也相对较好,一般对老人的照顾也更好一些,然而在今天,传统的孝道也给我们所有人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老年悲歌来自老父老母的生存报告(13)

    左邻右舍都管刘老汉叫“日本老头儿”,当面叫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