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以领袖自居的蒋介石,此时早已成为罪大恶极的人民公敌!
10月10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此宣言。蒋介石怀着一种特殊的心情,以极大的忍耐力,把广播听完了。他紧咬牙关,额上的青筋突兀,眼睛直盯着桌上的收音机。他静静地站着,没有发火,内心有一团怒火在燃烧,也有一种失败的情绪在慢慢升起。在原地伫立了好久,找来吴忠信:“给我把‘共匪’的这篇宣言整理一份出来,我要好好地研究。”
吴忠信遵命转身走了,收音机里又传来了播音员的声音,说是解放军总部颁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口号》,第一个就是“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蒋介石阴沉着脸,继续听着。“打倒卖国的蒋介石”“打倒独裁专制的蒋介石”“打倒战争罪犯蒋介石”……一个比一个尖锐刺耳,蒋介石几乎快要窒息了。他嘴鼻突然扭曲变形,再也忍不住了,咆哮了一句“娘希匹”,冲上去把收音机摔得粉碎。
此时的毛泽东意犹未尽,天色已渐露出曙光,可他仍倦意全无。
毛泽东接着又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为中国工农红军制订的纪律。红军建立之初,他要求部队对待群众要说话和气,不拉夫,不打人,不骂人。1928年春,红军在井冈山的时候,毛泽东又规定了三项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1928年夏又提出六项注意: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1929年以后,毛泽东又将三大纪律中的“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改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把“打土豪要归公”改为“一切缴获要归公”。对于六项注意,又增加了“洗澡避女人”和“不搜俘虏腰包”,从而成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些纪律,曾经是红军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那个特殊的战斗时期,对红军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现在红军已脱离了游击状态,队伍日益壮大,随着胜利的渐渐到来,部队中一些破坏纪律的现象又严重起来。调戏妇女、拿吃拿喝、破坏群众庄稼等违纪现象时有发生。毛泽东用典型的“毛氏”字体,写下了人民解放军现在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大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八项注意: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不虐待俘虏。
解放战争中的几个重要文件,毛泽东在这一日完成了。时间已近晌午,毛泽东又困又乏,在警卫的再三督促下,匆匆喝了口黑糊粥,又服了几片药,才慢慢睡去。他渐起的鼾声,均匀而有节奏,恰如中国革命跳动的脉搏,从容而笃定。
第三部分:大步进退全面反攻 西野驰骋势如破竹“三中择一”
部队已拉到绥德地区进行休整。大战后组织休整,这是彭德怀用兵的一个特色。哪怕休整两天、三天,对于部队来说,也能减少疲劳,调整精神状态。不过,彭德怀组织的休整,并不是吃饭睡觉,而是战斗的继续。整顿纪律、检查斗志是休整的必定内容。这样一来,好多斗志顽强的战士得到鼓励表扬,作风稀拉、纪律松驰的现象被严肃批评。风气正了,纪律也好了,可以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投入到下一场战斗。
彭德怀在各部队走了一趟,刚刚由教导旅、新4旅组建起来的第六纵队营以上干部在司令员罗元发、政治委员徐立清的组织下,正在开一个关于团结的动员大会。新4旅的同志们在旅长程悦长、政治委员黄振棠的带领下,都表了态,一定完成上级首长交给的每项任务。其他部队也都在开班务会,学习毛泽东起草的解放军宣言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还有一些连队在刷标语,喊口号,把“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喊得山响。看着战士们士气高涨,彭德怀心里也像灌了蜜似的甜,这比吃上一碗白米饭、喝上一碗小米粥的感觉好多了。11日,毛泽东给各战略区首长转发了西北战场的战斗经验,把彭德怀领导的西北野战军大大地表扬了一番,弄得彭德怀怪不好意思的。在彭德怀看来,西北战场的胜利完全是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取得的,他彭德怀只不过执行了党中央毛主席的正确意图而已,谈不上什么功劳。
12日,毛泽东给刘伯承、邓小平起草完祝贺他们在张家店、歧店、李家集歼敌两个旅的电报后,又给彭德怀出了道选择题。对西野下一步行动提出了三个方案:一是现地打刘戡;二是以两个纵队打榆林、神木、府谷,一个纵队南下会合二王(王震、王世泰)开辟渭北;三是不打刘戡,也不打榆林,全军南出洛川、中部(今黄陵)、宜君、同官(今铜川)。
彭德怀把西野旅以上首长召集起来,形成了这样的共识:胡宗南重点把守的是西安、潼关一线,徐保的第28旅已空运到西安,这样榆林就只有第22军军部、整第86师、新编第11旅和陕西保安第5团共9;000余人担任守备,兵力比较薄弱,而其中第86师的257、258团和新11旅第1团又分散在榆林城南、神木、府谷和刘官寨,榆林守敌更加薄弱。况且上次进攻榆林的时候,已夺下了榆林外围的许多据点,使榆林完全成了一座孤城。这样,进攻榆林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最佳选择。如果能拿下榆林,可以获得粮食弹药的补充,巩固后方,解除下一步南下的后顾之忧,又能保证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的安全。何况胡宗南现在又自顾不暇,援榆可能性不大,即使援榆,疲惫之师远道而来,战斗力也是很有限的。西边的马鸿逵,一味地保守地盘,他不会轻易出动的。
但上一次进攻榆林失败的阴影还笼罩在首长们的心头,不少首长对榆林坚固的城防表示忧虑。不过,在众多的有利因素面前,这点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何况,只要集中使用火力,在战术和技术上多研究多准备,再坚固的城墙也是有办法的。清涧不就很坚固吗?五六天时间就解决问题了!方方面面的因素都分析过后,彭德怀最后拍下桌子:“就这么定了,进攻榆林。赶紧作好出击准备,按军委意见,等刘戡部南下后再行出击。”
现在的榆林不仅成了一座孤城,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成了一座死城。自遭了西北野战军第一次打击之后,城南归德堡迄东南青云山一带已成为解放区。整个榆林,只有榆包公路能把它和外界联系起来。榆林土地贫瘠,生产极少,军民三万余人,所需粮食几乎完全靠榆包公路运来。而榆包公路中途要穿过绵延几百里的鄂尔多斯草原,这里人烟稀少,路途荒凉,并且解放军伊克昭盟军区就设在乌审旗,陕甘宁边区警4、警6两团经常出没于榆林和扎萨旗之间,榆包公路并不能完全畅通。这个问题,使邓宝珊大伤脑筋。
那时的邓宝珊,内心苦闷到了极点。与共产党打了一仗,脸皮已经撕破,往日的睦邻友好关系只能作为一种回忆保留下来。而蒋介石方面,他早就料到迟早是要垮台的,继续留在蒋介石系统里与共产党为敌,将来兵败城破,不仅性命难保,还要遗臭万年。而胡宗南已如一堆烂泥,拱卫西安、关中还来不及,对榆林的防务更是无暇顾及,不仅如此,还在榆林的危难时刻把徐保运走。指望胡宗南,能有什么结果!
幸好榆林军事同时划归傅作义的第十二战区和胡宗南的第一战区,邓宝珊与傅作义又一向私交不错,10月上旬,他带着电务科长王炳林、军需科长张景文飞赴北平傅作义那里去了,暂时远离了榆林这事非之地。
邓宝珊一走,榆林城防就交到第22军军长左世允和晋陕绥边区总参谋长俞方皋手里。左世允和俞方皋与邓宝珊不一样,他们都是在榆林土生土长起来的,邓宝珊可以跑,但他们没法跑。他们在榆林生活、战斗几十年,性命、荣誉已和榆林紧紧地连系在一起。榆林存,则他们存;榆林亡,则他们亡。因此在邓宝珊走后,他们开始大兴土木,把榆林城防从头至尾再筑了一遍。加了碉堡、铁丝网,又修了壕沟,尤其是在防务重地城南的凌霄塔,各种各样的明碉暗堡不计其数,铁丝网拉了一道又一道,地雷铺了一片又一片。左世允和俞方皋相信,把这里搞好了,守城工作就等于做了一半。
第三部分:大步进退全面反攻 西野驰骋势如破竹再击榆林
听说西野要再打榆林,贺龙赶紧调集了一批炸药、手榴弹,又送来了一大批粮食,并从晋绥部队里调来一个野炮排支援战斗。上次进攻榆林失败,武器弹药缺乏是主要因素。一是重火力武器缺乏,不能形成足够威力的轰击;第二是炸药缺乏,两次爆破城墙均因炸药不足而遭失败。彭德怀接到这批物资,信心顿时倍增,他把各部队首长召集起来,对战斗中的技术问题和纪律问题再作了一次明确的要求。
22日,一个艳阳高照、秋风中略带一些寒意的日子,西北野战军主力部队由绥德向榆林开进。在开进途中,彭德怀又接到王震、王世泰黄龙战役结束的报捷电。
看罢电报,彭德怀露出了少有的笑容,扬起电报对张宗逊说:“副司令,王震、王世泰打大胜仗了!”
张宗逊是9月13日被军委任命为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的,前几天从一纵司令员位置上到任,贺炳炎继任一纵司令员。他一边说着“是吗”,一边接过电报,不禁大喊起来:“哎哟,不得了了。连克黄龙、白水、韩城、宜川,还捉了许用修(胡宗南宜川据点指挥所中将总指挥)。”张宗逊竖起大拇指,“战绩不小啊!”
彭德怀笑了两声,说:“是啊,咱们得努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