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精舍丛书 之黄叶闲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维摩精舍丛书 之黄叶闲谈-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义,谓于所缘,依圣言教而明了其义;
  二、事,谓由义所指之一切事;
  三、相,谓所缘之事,思维其自相及共相;
  四、品,谓依义及不依义,所得善果恶果;
  五、时,谓于过未现决定如此;
  六、理,理又开四:
   (一)、观待道理。以观待而自明(如烟起而知有火);
   (二)、作用道理。以作用而自明(如笔墨人作用而成字);
   (三)、证成道理。以证得而自明(如饮茶已而渴解);
   (四)、法尔道理。不待证而自明(如三加二等于五〕。既得止已,依轻安力起分别观。观法虽多,我空观最为殊胜。所以者何?以此观者,能破根本我执也。如是分别思维,因止以观,因观以止,有时全止无观,有时全观无止,有时观止双忘,有时止观共显,时时增上,了体明静,所观能观,一切不系,内心外境,了不可形,而当人在此过程之中,所见如虹如电,如日月,如流星,胜境劣境,光影非光影等一切境界,不舍不取,无憎无爱,一一消归自性,乃曰观果。上说杂摘经论,百中仅一,行人但企于此,曰观曰止其庶几也。然略而未及者,止观之前行资粮,并正行时之助行,与断除沉掉之方便耳。宁可忽乎?权开三法,次略说之:
(一)、未修止观前应具之资粮备预不虞,先哲所钦,矧应具之资粮乎?诗曰:“乃裹糇粮”,唯识于斯,特立一位,曰资粮体,固不可忽也。今依论摘四:
  一、地随顺,上文已粗说,即得爽垲之地等;
  二、戒清净,戒如筏,舍筏何渡?
  三、远离欲欲如系,离系乃行;
  四、应决定三见:
   (1)、出离见,人天六道,善恶诸业,皆为有漏,决不染不着;
   (2)、菩提见,即觉也,行人当净佛国土,成就众生,难行能行,决不推诿;
   (3)、空见,一切法因缘而生。
(二)正修止观之助行
  借错攻玉,尚咏他山;展此胜行,宁忘助伴?缘苟有愆,过患立显,废半途返归车者,悉由此也。先圣悯之,爰开六法: 
  一、睡眠适度:是睡眠者,本系过患,身不堪能,乃暂休息。行者应作如是思维、务于自所缘自思择,审度如理,即在睡中亦不忘失。睡眠时间亦须适合,总以回复疲劳为度,过短过长皆为过患。睡眠方式以吉祥睡法为是。盖此式诸圣所由,能除恶梦及贪着睡眠等诸过患也。
  二、食知量:万病多从食有。讵知食即是病?行者食时当作疾病想,防护想,不自在想,报恩想,药想,如量而止。[ 三、密护根门:色声香味触等,本自虚寂,当体即空,如空无染,仁者自闹。苟不取相于外,云何能动于中?内外翕然,天君寂然,漏泄远矣。
  四、正知而住:义所当为,力所能为,如理而为,不躁不诿,为而不为,不为而为,无间无遗,一派圆成,法尔如是,曰正知而住。 
  五、发露忏悔:日新又新,德基于悔;讳恶自封,善无由迁。讳恶岂君子,迁善非小人。欲完大事于将来,宁潜过患于今日?过而不潜,悔德尚矣。
  六、恳祷加持:《易》尚感通,爰立垦祷。恳祷曰感,加持图通。感而遂通。物且云然,君子胜行,宁忽乎?此密乘之所以重礼拜,而诸宗之所以有祈祷矣。斯法也,大人犹驭,矧彼初机? 如是六法,行人朝斯夕斯,借助于彼,所作必办。
(三)正修断除沉掉方法
  曰止曰观,从本以来,人人具足,个个圆成,亦非他得,不从师授,且非修有。若修而有,小乘法、外道法、邪法也,讵正法、无为法、无上大法邪?良以沉、掉二障,趋役行人,不驰则昏,遂昧本来。若无沉、掉,当下即通。不求已得,及通也得也。沉、掉亦是本来一切,何非大用?若然,行人未通、未得者,固不得言无修也。修者何修?去沉、掉耳。此开六法,果当人直下,心如虚空,不着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尽,能所俱泯,则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于焉千法皆赘,一法也无,况云六邪?检之! 勉之!
  一、掉举时应修止;
  二、昏沉时应修观:
  三、修止修观于沉、掉仍不能去,应起经行或讽诵、持念、忏悔,总以远离为是;
  四、掉多者,应多观五欲过患;
  五、沉多者,应多思维定有功德;
  六、沉、掉俱无者,应修行舍,稍缓功用,看止是何法,观是何行。能观所观,为自为他,自然头头上显,物物上明也。如是等法,当人倘一觑觑破,曰止曰观,曰戒定慧、曰三藏十二,胜劣一切等说,都成话柄也,讵不毅然大丈夫哉?苟自缚而求解,无病而长呻,三世诸佛将奈尔何?
[三]、慧学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当用恰恰无,学学何道?会会何法?有学有会,恰恰学错会错。”“然则无学无会邪?”曰:“否否:有且错,况无邪?”
  进云:“有无不居,学人究从何会?”
  先生曰:“当人开眼闭眼,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即菩提道果也。菩提道果者,慧果也。慧果者,佛果也。能如是即上趋乎三藐三菩提也。宁舍此而别有他学曰去取邪?故曰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言不修,即同凡夫。或曰初机者不言修,云何达道?况今之修道者遍诸方,何邪?”
  先生曰:“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上不滞,唤作修道人。船子诚曰:‘藏身处莫踪迹,莫踪迹处莫藏身。’唤作修道人。不如密多曰:‘出息不随众缘,入息不居蕴界。’唤作修道人。百丈曰:‘即此用,离此用;离此用,即此用。’唤作修道人。’舍此不图,取善舍恶,观空入定,悉属造作,统摄驰求,讵知转求转疏,转疏转远,穷劫不能履乎上阶而趣慧果也,悲乎!悲乎!“六祖能曰:‘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者智慧也,三昧者正受也,舍此则邪则愚,而非至行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杂无染,来去自由,通过无碍,是为无念。若百不思,百不想,合眼瞑坐,常令念绝,即是法缚,乃边见也。不名无念,不名般若,讵曰三昧邪?马师曰:‘前念中念后念,念念不相待,念念寂灭,唤作海印三昧。’是法也,不历阶梯,亦无顿渐,悟此即登佛地,一切不假他求。曰上根,曰中根,曰下根,曰三学,曰多学,曰万行,曰一行,皆方便而言,就行人迷悟示践履差齐耳。今兹权开四法,导彼初机。若曰悟门极尘沙罔罄开一法已云多,固不计也。”
 
 (一)随体消
  长庆叩百丈之室,曰:“愿识佛性义。”丈曰:“大似骑牛觅牛。”庆曰,“识得后如何?”丈“如骑牛人归家。”庆曰:“未审始终,如何保任?”丈曰:“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禾稼。”庆从兹领旨,享受下半截风光,更不驰求。此随体消之楷范,是法也,易滞在体,而难脱落。古德曰:“就体消停得力迟。”
 (二)从缘入
  香岩击翠竹以明心,灵源见桃花而悟本,从缘也。古德曰:“从缘入者得力强。”盖谓其直切契证,而远离乎情缘意度也。
 (三)依文字依先圣教言,如理而知,如实而行,或观或止,以戒以诚,丕说诠乎已言,幽理彰于未著,句破《楞严》先型悟则,语阅玄沙竟彻,灵源曰:“依文字。”古德曰:“从文字得力者弱。”盖幽虽渐著,理难彻忘矣。
 (四)参话头此法至易至简,至高至玄,胜行中之特行,要法中之妙法也。以言乎义,空生莫赞;以言乎慧,身子莫诠;摄上中下三根,普过未现三际。行者何修,得闻此法?既闻此法,即得此法;既得此法,喻如金刚王剑,魔来斩魔,佛来斩佛,何坚而不摧邪?伊庵曰:“是法也,穷未来际而不渝。”知言哉!爰以六说,略尽其义。
   1。话头之缘起话头者,黄檗揭于前,妙喜倡于后,比来宗门下客,言趣乎入处,莫不竟尚话头。而古人一言一句,契机契理,息心忘心,发明大事之风,不必曰无,然亦渐寝也。原古人纯笃,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异域抉择,殊方趋诚,心摇摇于胜义,情殷殷而神一。孟子曰:“是集义所生。”集义而生,非话头即话头。话头之义实亦潜寓也。末法人情浇薄,集义既难,趋诚者少,而此法门遂应运而诞也。旨哉!旨哉!千古不渝,人百其口,讵能罄赞?
   2.话头之殊胜当人果能直下荐取,探堂过寝,固无论也。其或未然,宁离功用?且谈功用者,不越止观。是法也,止观双运,遮照互通。止则沉、掉皆破,观则体用齐彰。惧显而放,遮以诠实;虑隐而拘,照以明真。不沉不掉,无放无拘,入乎否邪?此观音入德之门,诸菩萨入德之门,三世诸佛一切贤圣入德之门也,然则参法伊何,说如下支。
   3.话头之参法法本无法,无法亦法。今必依法,便摘古德参情数则,似之以新来学。黄檗运曰:“若是丈夫汉,看个公案。”僧问赵州:“狗子有佛性无。”州云:“无。但二六时中,看个无字,昼参夜参,行住坐卧,著衣吃饭处,屙屎放尿处,心心相顾,猛著精彩,守个无字,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顿发,悟佛祖之机,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头瞒,便会开得大口也。达摩西来,无风起浪;世尊拈花,一场败阙。到这里说什么阎王老子,千圣尚不奈你何。”赵州诠曰:“汝但究理,坐看二三十年,若不会,截取老僧头去。”大慧杲曰:“当人当以生死二字,贴在头上。茶里饭里,静处闹处,念念孜孜,心知烦闷,回避无门,求生不得,求死亦不得。到这个境界时,善恶路头,相次绝也。切莫放过,正好把一个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