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之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之道-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之道
    
    第133期:


    陆学艺简历

    陆学艺,1933年出生于江苏无锡。

    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为研究生,1965年毕业后留所工作。

    从1978年开始长期从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与研究。

    1983年至1986年,在山东陵县蹲点,并兼该县县委副书记。

    1985年至1987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1987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1988年任所长。

    1993年和1998年当选为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现为中国社会学会会长。

    主要著作有《中国农村发展的黄金时代》《小康社会》《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研究》《三农论》等,2002年,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属研究报告》,共发表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一百余篇,其中《走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困境》;《农民真苦,农村真穷》等文章发表以后,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

    陆学艺教授是中国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之一。

    喜大狼:大红鹰世纪大讲堂现在开讲,我是喜大狼亿人口的命运值得大家关注,他们在农村生长,在城里打工,他们何去何从?今天我们邀请中国社会学会的会长陆学艺教授来讲一讲,农民工问题的由来与解决之道,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陆学艺教授的基本背景。

    喜大狼:陆教授从您的基本背景来看,您的一生好像跟农村结下不解之缘。

    陆学艺:我也是农民家庭出身,我长期从事农村问题的研究,跟农民打交道。

    喜大狼:那么我们还知道您有一段时间去山东当了一段县太爷,当县太爷感觉怎么样?

    陆学艺:那就可能比当教授还难。

    喜大狼:为什么?

    陆学艺:因为当教授就是念书、教书嘛,当县太爷就要管好几十万人,管他们的生产、生活,然后各种矛盾要处理,特别是八十年代那个时候,我那个时候去,主要是研究县级机构的改革问题。因为在包产到户以后,农村发展起来了,经济基础已经发生变化了,但是上层建筑这个问题没有解决,所以我是带着去改革县乡两级政府机构的任务去的,当然去调查跟实践了三年以后,觉得这个问题非常非常难,不是几个人能够办到的。

    喜大狼:您还写过一篇文章,非常有影响的文章,叫做《农村真苦,农民真穷》。那跟这段经历有关系吗?

    陆学艺:这个词不是我的,但是我把它论证了。讲这三句话的人大家可能知道,是湖北省的一个乡党委书记。是他说出来的,到现在为止 “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他是以一个乡党委书记这个身份写的,他是亲身经历了。我是作为一个教授对于全国形势比较熟悉,所以帮他来论证这个问题,我认为现在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

    喜大狼:我们知道陆老师作为社会学会的会长,在会务繁忙的这样一个背景之下,还能够和他的同仁们一起,用他们的学术智慧来推进中国的社会改革,好,下面我们就欢迎陆老师给我们讲。

    陆学艺:我今天讲的题目,就是“农民工问题的由来与解决之道”,就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具体讲农民工问题的来龙与去脉,讲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农民工问题的由来。第二个问题,农民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三个问题,农民工体制引起的种种社会问题。第四个问题,解决农民工问题要从根治上来治理。

    现在我讲第一个问题,就是农民工问题的由来。凡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要变成一个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化国家,一定要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一定会有大量的农民,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里面来,变成城里面的工人或者职员,变成城市的居民,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是这么过来的。中国在1949年解放以后也搞工业化,在1957年以前也基本上是直的这个道路,一方面我们工业大量的建设,另一方面就是农民大量的进城。那个时候每年城市化程度提高一个百分点,但是从1958年以后,这个情况就变化了。就是说从1958年以后,我们国家搞了人民公社化,搞了公社化以后呢,实行政社合一,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搞人民公社不光搞农业,同时它也搞工业,所以那个时候公社里面办了一些农机修配厂了,什么小化肥厂了,生产大队里面办了一些比说米面加工厂了等等。

    喜大狼:人民公社还是一级政权呢。

    陆学艺:是啊,它是政社合一。所以那个时候很吸引人,在公社办的厂里面工作的人,他是工人,但是他的身份还是农民。跟社员是没有区别的,按工分分配,但是他干的活已经是工业劳动了。所以农村里面有工业生产,那可以说由来已久,这件事情演变到现在的农村。应该说是文化革命的后期,比如讲我的老家苏南那个地方,无锡那个地方,它不光是搞农业修配厂搞点小化肥。不光是这个,到了文化革命后期,因为城市里面停工停产,有好多工业品很需要,所以农村里面呢,那个时候比如讲现在的华西,这些地方呢,它已经在生产大队里面办了一些工厂,生产了一些非农业的,跟农业没有关系的这种产品。比如说生产衣服了,生产鞋子了,生产机械零件了,那个时候叫队办厂,队办企业。那么搞了一段以后,公社看到这个利益很好,效果很好,所以也有些公社办的企业,所以到了文化革命结束的时候,象苏南这些地方已经有不少农村工业,大家都叫社队企业,那么这个社队企业里的工人,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农民工了,但是当时还不叫这个名字,还是叫社员。他们搞工业生产,但是他同样还在生产队里记工分,跟农民的分配是一样的,它的身份是社员,是农民。那这个事情什么时候又起变化了呢,就到了人民公社解体以后,大家都知道八十年代初,七十年代末,全国搞了包产到户,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邓小平支持这个活动,那么整个农村就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从八十年代搞了生产责任制以后,农业生产就起来了,没有几年工夫,这个体制问题变了以后,原来是个短缺经济,当然粮食要分配的。到了1984年,大家都知道第一次农民出现卖粮难了,那么农民有了余粮,也有了余钱,也有了多余的劳动力。所以从1984年1985年以后,大量农村工厂就出来了。1984年,农业部下文,把社队企业统一更名为乡镇企业。

    喜大狼:你的老家好像办得特别好,还做出一个苏南模式。

    陆学艺:对对。乡镇企业办起来了以后,那乡镇企业里面的工人呢,实际上都是农民。但是,什么时候有这个“农民工”这个词呢,这跟我们社会学所有关,我们社会学所的第一任所长,大家都知道是费孝通先生,1983年的时候,他就开始搞小城镇的研究。课题组里有个叫张雨林的教授,他1984年写文章,他给起了个名字,叫农民工。所以农民工这个词跟我们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还是有关系的。那么这个农民工大量地出来了,当时我们中国社会学界也好,后来的经济学界也好,整个的社会科学界对这件事,给予很高的评价,而且总结出来这个农民工呢,叫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觉得是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可以解决城乡的差别,可以缩小城乡的差别,可以搞中国特色的工业化,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来,以前都认为大城市有毛病,所以可以避免大城市的弊病。所以政府后来在文件里面写到这一段,说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二个伟大创造。所以把农民工这件事情呢,当时是给予高度的支持,所以这样了以后发展得很快。

    那么大家都知道八十年代初期,深圳那个时候起来了,珠江三角洲那个地方,来了大量的香港的资本,包括有些台湾的,向上海还有外国的,首先到广东珠江三角洲那一块儿就是叫三来一补。后来我们讲的加上独资企业跟合资企业就是三资企业,大量的三资企业起来以后,深圳招的工人不光是离土了,也离乡了,所以又有离土又离乡的工人,所以这个农民工,有这么两个类型,一个叫离土又离乡,一个叫离土不离乡。那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主要是讲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那么这个事情大致可以说一个过程大概。1988年以前,到1988年我们全国的农民工,大概是三千万人。

    到了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经济大发展,基本上那几年是每年增加一千万农民工,到1996、1997年的时候,已经达到八千万人。农民工就是离土又离乡的有八千万。到2002年的年底农业部有个统计,这个农民工达到九千四百六十万。我说的这个数也只能说是个估计数,虽然是农业部的也精确不了。因为国家没有一个专门的统计,大致是九千来万的数。那么那边呢,这几年乡镇企业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呢,这几年有所减少,最多的时候到过一亿三,这几年中西部的乡镇企业不景气,所以现在我估计能够进厂的,比如说每年工作,在工厂里工作超过四个月,五个月的,也就是四、五千万人。所以这刚才喜大狼先生讲的,有一亿多人,光是农民工,这两类人就超过一个亿四千万。

    喜大狼:超过一个亿。

    陆学艺:现在我讲第二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农民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想这个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农民工现在是在城镇里面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农民工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是主要组成部分。这是什么概念呢,我念几个数字给你们。现在工人里面,在第二产业里面的劳动力里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