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臣魏明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功臣魏明伦-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什么要这么做,嫌锣鼓声太吵吗?但不吵还有什么川剧味道? 

    魏明伦:好,我先简练的说,这个原来我有一个戏叫《岁岁重阳》,这个是取材于,或者根据张炫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改编,他当时有一个招牌叫《岁岁重阳》,他弄错了,无锣鼓川剧不是剧本规定的,剧本不规定有锣鼓无鼓,我是写戏的,无锣鼓川剧是导演搞的,明白这意思吗? 

    主持人:他的意思是你的影响力比较大,有的很多导演他很在意编剧的这种说法。 

    魏明伦:这是一种尝试,我们在找这种原因,我们在找为什么观众稀少的原因,有的人就反映是川剧的大锣大鼓太吵了,所以导演跟我商量,是不是来一招我们这样的戏,我们把锣鼓放小一点,放到不准备用大锣大鼓,实际上川剧也有这种戏,以前就有无锣鼓川剧,有那么一场戏,一折戏,它就是没有锣鼓,就要没有锣鼓,我也唱过,也不是我的发明,就是我们在这一招里用一用无锣鼓试一试,不是说我这个戏用无锣鼓川剧,所有的戏都用,绝对不是这样的,以后也用锣鼓,是尝试,各种尝试,然后试验关注受体怎么样,不是一个通例,不是号召我们从此以后戏剧不要锣鼓,锣鼓是川剧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段,但是不等于说这个戏不要锣鼓,所有的戏都不要锣鼓,那个也是我们的一个尝试,那个戏也有它的味,实际上它也是跟传统有关系的,就是这个意思,这是第一个问题。 

    主持人:你试验的结果呢? 

    魏明伦:试验的结果,有人反映还好,有人听不惯大锣大鼓,他觉得这个还好,它实际上不用锣鼓来表现,用音乐来表现,还是川剧那个,但是有些不习惯,有些川剧没有锣鼓就不是川剧的,只是最初有这个戏,以前“唐三千宋八百,数不清的三列国”,那么多戏,里面有一个戏叫“出天方”,这个戏没有锣鼓,最多拍了一下,没有锣鼓,我们这个戏中也有锣鼓,也有,但是所谓锣鼓,我们说是大锣大鼓,就是没有大锣大鼓,还有小的东西,那个也是有一种情趣,如果现在我们重新排这个戏,我可能也会用锣鼓,这不是通例,不是一个中央文件,红头文件,这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们偶尔试一试,我觉得是无伤大雅的。 

    主持人:就是呀,高科技大字报已经听到了。 

    提问:魏老师,你好,我是来自清华大学学术艺术团京剧队,前些日子有这样一个消息,你应该听说过,在上海的赵志刚和浙江的茅威涛他们分别在排演越剧,《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和《神啊,请多给我一些时间》,然而来应征当演员的少男少女很多,其中还有很多不会唱粤剧的人,他们都来应征,再往前,就是在武汉京剧团,他们排演过京剧《射雕英雄传》,再往前就是台湾的当代传奇剧场,排演过京剧《欲望城国》,还有就是你的《中国公主杜兰朵》,这些把国外或者是港台的这样的文学作品,或者是戏剧作品,挪到中国戏剧舞台上,说它们是争取青年观众也好,说是走向世界也好,说是尝试多元性的发展也好,我想问问你,中国戏剧的发展,难道是非要靠这样才能争取到年轻观众吗?或者这样能够走向世界吗?而且我个人的感觉,我看了一些《欲望城国》这样的戏剧,我们都去看过了,感觉很多中国戏剧传统的东西,它实际上表现得很模糊,而且有点让人感觉有点好大喜功也好,或者片面追求舞台灯光布景效果也好,我只想问你对这些戏剧改编的一些看法,谢谢? 

    魏明伦:首先戏剧的发展是应该多元的,这个移演一点外国戏也是一招,应该说是允许的。但是你刚才说的那些,这是人家搞的戏,我不说,但是我同样不太赞成一窝蜂的,就是都去演,把外国的题材搞成中国戏,这是我不赞同。还要有条件,你刚才说的那几个戏,你看你把我们一锅煮了,把《欲望城国》什么其他的戏都和《中国公主杜兰朵》一锅煮了,是这个意思。我知道,都是从外面,不对,一锅煮不同在那一点呢?你不要忘记了,是《中国公主多兰多》,就是因为,虽然是普希尼或者布莱希特他们写的,他这个题材是写的臆想的中国故事,正因为写了我们中国的题材,或者它号称为中国题材,我才把它弄过来的,我说了,他是外国人臆想的中国故事,我呢是中国人再创的外国传说。最近我还搞了一个戏,叫《好女人、坏女人》,这又是外国了,它取材于,布莱希特取材于布莱希特一个叫四川好人,因为他写到我们四川来了,明白这意思吗?头一个是普希尼搞到我们中国来了,我就可以演了,另外一个布莱希特,不但中国搞到四川来了,我四川为什么不演。 

    主持人:搞到我们家门口来了。 

    魏明伦:所以,我一般不会去取莎士比亚的戏,很多人要我写,我不写,因为它不具备变成中国戏剧的条件,或者条件不是那么充实,奥尼尔的,很多人找我,也包括最近还有让我写《圣女贞德》,其他人写我不反对,但我不会写。另外我是跟你一样的,哪一点一样的呢?我是不太同意一窝蜂的都去搞外国题材,把外国题材,不看它的条件就转化为中国戏,但偶尔试一试是可以的,但是你把它作为大家都一窝蜂,我们中国就干这个事,我觉得,至少我自己不是很赞同,但是我搞这个不一样,因为我搞这个是《中国公主杜兰朵》和《四川好人》呀,对不对,明白了吧。 

    提问:你如何看待《射雕英雄传》和《第一次亲密接触》,我现在听说有些剧团也想排《卧虎藏龙》这样的剧种变成中国的戏剧、变成中国传统的戏剧? 

    魏明伦:怎么会成中国的戏剧呢?《射雕英雄传》很多人找我,我都不写,金庸的著作我不会去写,我绝对不会去写的,我跟你的看法差不多,实际上,我不会把港台的,包括琼瑶的,不会去写,但是其中有一个我倒是挺喜欢的,《卧虎藏龙》,我的第一个戏就是写的《卧虎藏龙》,但那时候我是8岁,卧虎藏龙可不是现在才有的,真的,我的第一个剧本写的《卧虎藏龙》没写完,没演出。 

    主持人:周润发还没生出来。 

    魏明伦:没有生出来。我8岁就写了,当时《卧虎藏龙》,它是根据当时很有名的象当代以前的金庸叫王度庐,他的小说,《卧虎藏龙》只是其中一集,宝剑金钗,鹤惊昆仑,剑气珠光、铁骑银瓶,这只是其中的一集,那个主角,李慕白和俞秀莲不是卧虎藏龙的主角,他俩是剑气珠光和宝剑金钗的主角,卧虎藏龙名字已经告诉你了,那是罗小虎和玉娇龙,如果我写,说不定我还会写这个戏,因为我以前写,不是因为他们弄我才弄,他获得奥斯卡,不是我以前的戏,我可以说,我写,我不会写李慕白去,因为那个戏的主角决定是玉娇龙和罗小虎,而不是李慕白跟俞秀莲,所以周润发大牌,他演罗小虎不象,他不象,他年岁不象,所以戏就从他往那转移,成了玉娇龙与李慕白的故事,这个应该叫卧虎藏白。 

    提问:魏老师,我久仰你的大名,我现在有三个问题想请教你一下。 

    第一个问题,我对戏剧的接触,第一次亲密接触是看天仙配,是通过电视看天仙配和五女拜寿,我特别喜欢这二出戏,两个电视剧,我想问一下,我后来再看电视上的这种戏剧、戏曲,就没有特别好的,新看的,最近看的好象《女钦差》,还是什么,因为不太好,所以没有给予期望,如果让我选择的话,我还觉得五女拜寿艺术价值更过一些,我就想问一下,戏剧在这方面的发展为什么从那个时候,其实有很多艺术发展起来的电视剧、戏剧电视剧,为什么后来没有发展下去,或者说发展了而不是很理想呢? 

    第二个问题是你刚才提到,我首先觉得戏剧本身地方色彩特别浓厚,所以本身就是,怎么说呢?戏剧界给人感觉不是一个团结的一个集体吧,你刚才又提到,戏剧界以后的发展要内部的淘汰呀,竞争呀,还提到了政府性或者企业的保护,你觉得应该保护哪几个剧种,是川剧吗? 

    第三个问题,就是你最后刚才提到的说,当大家对网络呀、电视或者电影腻歪的时候,会回到戏剧那种高雅的艺术,我想问的一个问题是,你是将戏曲定义为高雅艺术,如果民乐的话,它首先是帝王呀,或者一些有饱学之士,他们发展过来的,如果说民乐是一种高雅艺术,那可以接受。但是戏剧本身是从群众来的,从人民中来的,是一种大众艺术。就是说你把它定义为高雅艺术,然后在这个路线发展下去的话,会有什么样的前景?请你介绍一下,谢谢。 

    主持人:厉害,非常厉害。 

    魏明伦:这几个问题太多,我简单的说。 

    第一个是说戏剧电视剧的问题,你说那几部是拍得比较好的,我就马上愿意回答这个问题,就是用电视把戏剧,包括话剧在里面,整个戏剧,这是一个补救的办法,很好的办法。包括现在最近用音配像,这是当代戏剧进行的特殊保护,特殊手段,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戏剧电视剧,当它进入电视以后,它又面临着它已转化电视文化去了,所以电视文化当中的电视戏剧,而且不是剧场艺术,它不可能跟你交流呀,它不是剧场艺术,不是,而它里面要面临很多新的课题,比如说虚与实的关系呀,假定性与逼真性的关系呀,它特有一套规律,以后我们怎么说,也就是说很多人还是喜欢,小众还是喜欢戏,他可以在家里看,他看电视,但他不一定到剧场去看,那么电视戏剧肯定是应该大力发展,大家应该注意它是电视文化,这是一个。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刚才说了,我没记清楚。 

    提问:你说在戏剧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内部竞争的淘汰和保护的问题。 

    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