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时代 2005年05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旅游时代 2005年05期-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到过泰姬陵的,另一种是没到过的。我想,无论如何,做前一种人,肯定比后一种幸福。


第一部分迷失印度(今生篇)——穿越时空的暧昧

  “印度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容纳了现代文明,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将传统与现实融合在了一起。尽管有那么多的不完美、落后甚至野蛮,这个至今仍贫穷、纷乱的国家却一定会继续,会复苏。”                                                                                             ——奈保尔德里  一个人的城市    

    德里是一座矛盾的、性格鲜明的城市,正如甘地留给世人的强烈印象。他瘦小却不妨碍他伟大,他守旧但却创造了一个新国家,他主张非暴力却被暴力终结等等,都使得人们对这座谜一般的城市和谜一般的甘地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许,要了解这个国家,认知这座城市,就应先了解他的缔造者 ——印度之父——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人们说,甘地在哪里出现,哪里即成为印度的首都。那是在他生前,如今斯人已去,寻访他的踪迹,也只有去看与他有几份神似的首都。    德里(Delhi)是一座坦然的城市,新或旧,好或坏,都一览无余地显摆在那儿,你看你的,他过他的,个性得没有一丝伪饰,坦然得近乎可爱。正如旧德里与新德里,传统与现代的差别,竟是那么鲜明,甚至有些割裂,但他们依然故我,并各自骄傲着特有的热闹和繁荣。    以著名的拉姆利拉广场的德里门为界,广场以南为新德里,广场以北为旧德里,新德里是印度的新首都,旧德里曾是莫卧儿王朝的皇都。    老德里城虽曾是皇都,如今却已经沦为一座平民的城市,留下来的辉煌也只有些古老的寺庙或帝王的陵墓。你现在能看到的只是狭窄破旧的街道,嘈杂混乱的人群。老城最热闹,繁盛的是旧市街(Chandni Chowk)。街道两旁全都是些闹哄哄的小摊小贩,热情得有些过份,四处向游客兜售各类传统的小玩意儿。大街上,“流窜”的多是热闹的“三嘣子”和摩托车,还有外观破旧的小车、大车、卡车、公共汽车,不分车道满满地挤在街口,似乎所有的车喇叭都在响,此起彼伏,而且都是大分贝的声响。令人惊奇的是,交通虽混乱,但乱中有序;街市虽破旧,但破中无险。他们的门窗都没有铁笼子一般的防盗网,足以说明人心坦诚善良,相处和谐融洽,也许这一点已经足够了,所以当地人才能在这样环境里自得其乐,甚至有些欢天喜地地过活。    

    

    而在新德里,又是另一种风貌,街道宽阔,道路畅通,草坪修剪整齐,林木漂亮茂盛,住宅区和商业区的布局更是井然有序。各类建筑虽融入诸多印度元素,但依然是欧式风格,一派英式气象。虽然无法完全抹去英国殖民的痕迹,但这座城市依然努力坚持自己的风格和传统,并开放地包容了一切文明的东西。譬如,那道用红砂石砌成的印度门,那幢融莫卧尔、印度及欧州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宏伟的总统府,还有中亚细亚式的国会大厦,都是英国殖民时期的产物,如今已经转到印度人民手里,是他们引以为傲的国家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座新城承载着一个民族强大的梦想。正如甘地的追随者,也是印度的首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所宣传的那样,印度要做一流的“有声有色的大国”,因此,作为国家的象征,新德里的规划自然有着浓郁的“宏大”情结。也许是刻意或克制地拒绝高层建筑,也许是规划的规整有序,所以城市给人以阔大的感觉,是平铺四处延展的那种阔大。与旧德里相比,新德里宛然如另一个世界。    这座城市鲜明而矛盾的对比,正如甘地留给世人的强烈印象。他瘦小却不妨碍他伟大,他守旧但却创造了一个新国家,他主张非暴力却被暴力终结等等,都使得我们对这座谜一般的城市、谜一般的甘地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许,要了解这个国家、了解这座城市,就应先从了解他的缔造者——印度之父——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开始。    还是先去拜访他的墓地吧。在靠近亚穆纳河边有一块名为“Raj Ghat”的地方,立有一块黑色大理石修建的普通平台式纪念碑,这便是甘地火化处。他是虔诚的印度教徒,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没有陵墓,骨灰如同一般印度教徒那样,运到瓦拉纳西,撒入神圣的恒河。所以只有火葬处的这块纪念碑,上面用英文和印地文铭刻着他的教诲:“我希望印度自由强盛,敢于牺牲自己,勇于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这块圣地依地形而建,大体呈圆形,四周的围墙上爬满了长青藤,中央是一个高约1米的正方形平台,平台后方点着一盏长明灯。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处胜地,每年都会有许多人前来拜谒,周围是大片整齐划一的草坪,绿油油的,非常干净,非常茂盛。从这里隔着马路,斜对面就是两层楼高的纪念馆。规模不大,比起对面的名胜,这里安静了许多。里面的展示可能因为是以照片和文章等为主,所以感觉相当朴素和冷清。    照片里这位黑瘦矮小的老人,与上身及下肢相比,他的手臂显得过分修长,两只硕大耳朵微微向两边翘着,扁平的鼻梁上架着一副圆形的钢边眼镜,一缕灰白色的髭须稀稀疏疏。这个特殊的形象,酷似一只衰老的涉水鸟。然而,就是这样干瘦的躯体里,蕴藏着惊人的力量。我们也许无法完全理解他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真义,对于他以“和平的不服”为武器,默然承受殖民者的棍棒敲打感到不可思议。不过,印度人民理解,他们明白这既符合印度传统,又适应印度现实,所以,无论殖民者怎么愤怒,无论普通人多样惊讶,也无论反对者如何嘲笑,他终是赢了,而且赢得非常彻底,不但赢得了印度的独立,也赢得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和人格的尊重。    泰戈尔赠他以“圣雄”的尊称,“圣雄”是梵语Mahatma的意译,意思是集圣人的道德与英雄于一身。是的,只有他配得上这样崇高无尚的称号。他用他的身体、他的智慧,甚至他的生命,以最经济、也是最有效的代价为印度换来了新生。也正是因为他,沉默才显示了高贵的力量,在他的努力下,祈祷取代了枪炮,精神运动取代了武装暴动,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的炸弹的爆炸声,印度终是和平得以独立,民族矛盾得以缓解,国家也才没有元气大伤。    也许很少人知道,半个世纪前,刚刚获得独立的印度又陷入宗教冲突的漩涡,这座漂亮的城市也曾发生过多次血腥的教派纷争和可怕的屠杀。还是这位老人,以七十八岁的衰老身躯,以绝食为代价,拯救这个灾难重重的新国家。虽然他最终未能成功阻止印巴分治,但他终使新德里恢复了平静,阻止了更多暴力事件的发生。他期望他的人民不分宗教,不分种族,都要“亲善”而“团结”,像兄弟一样和睦相处。也只有他才会创造这样的奇迹,数十万人举行集会,各大寺庙和清真寺举行专门的宗教仪式,祈求神灵把甘地从苦难中解脱出来。满载年轻人的卡车来往奔跑,人们不断振臂高呼:“甘地的生命比我们的生命更为宝贵。”    甘地说过,“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没任何理由相互视为仇敌……我们尊重我们信奉的宗教,同时我们必须尊重他人信仰的宗教。真理永远是真理,不管它是用梵文、乌尔都文、波斯文或者用其他文字记载的……”。 经历过血与火的代价,他的人民聆取了他的教诲,如今这座城市早已远离仇恨,不同信仰的人们终可以和谐地生活在这个美丽的都市里。与他们一起和谐生活的,还有悠闲的牛群、温和的大象,漂亮的孔雀、活泼的猴子……便是这猴子太过淘气,甚至扰乱了管理亿万国民的印度部长大人们的正常办公,他们也是一笑了之,装个防护栏罢了。是啊,心平气和些好,和谐相处,无论人与自然,还是人与人之间,宽容些,包容点,幸福和快乐才会源源不断。    虽然这座城市,这个国家,依然有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不过正如这位老人曾祈祷的那样:“愿神赋予我们和整个世界以理智。愿神使我们大家更加明智,更加接近它,以便印度和整个宇宙幸福繁荣。”是的,只要有足够的智慧,只要有足够的耐心,贫穷终会消失,混乱终会归序,一切都还有希望。    

卡朱拉霍神庙性爱的欢愉    

    印度的卡朱拉霍神庙建筑群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原因有两点:一、神庙群“在建筑与雕塑之间达成了完美的平衡”;二、神庙的“装饰性雕刻堪称印度艺术的杰作”。令人惊奇的是,那些被称为杰作的雕刻有相当一部分是以赤裸裸的男女性爱为主题。    

    

     

    寺庙的雕刻都是献给印度教的神的,它们都是典型的雅利安(Aryan)艺术形式。雕刻内容几乎无所不包,生活的场景、战争、人物、动物,但是有两个主题出现的次数最多,那就是女人和性爱。至于为什么在塔身上雕刻那么多逼真的性爱场面,印度人也是众说纷纭。库马尔认为那是石刻版的印度的《爱经》,是教育婆罗门男孩儿如何成长为男人的,这倒是类似于中国的《黄帝内经》、《素女经》什么的;但是也有迷信的人说这是防止印度的雨神下雨淋坏这些寺庙,这个具有窥阴癖的神看到那么多它喜欢的图案就不会破坏寺庙了。寺庙塔身上的浮雕有大有小,大的有1米多高,小的则刚刚巴掌大小,那些令人激情不已的性爱雕刻很多都分布在生活场景雕刻的中间,尤其是那些新奇的、逼真的雕刻都很小,因此库马尔说一定要认真寻找那些隐蔽的雕刻,这可是一种别样的乐趣。    性爱和裸体,是卡朱拉霍雕刻的两大关键词。游客们不禁要疑惑了:为什么要在雕刻中描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