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孔子眼中的"礼"-方尔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3孔子眼中的"礼"-方尔加-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十四个人。就是说周天子可以享受由六十四个人,八个队列六十四个人给他唱歌、跳舞,这个规模的待遇周天子可以享受。诸侯王可以享受多大规模呢?六佾,就是六八四十八。那就是四十八个人的规模给你唱歌跳舞,你可以享受这样一个规模的待遇。诸侯王底下的卿大夫,他可以享受多大规模的待遇呢?四佾,那也就是四八三十二。你可以有三十二个人这样的规模给你唱歌跳舞。你享受这样的待遇。而季氏只是卿大夫的位置,他的规模只能享受到四佾,四八三十二个人给他唱歌跳舞。只能享受这个待遇。可是当时季氏竟然怎么样?“八佾舞于庭”,他让八个队列六十四个人给他唱歌跳舞。这是天子的待遇。严重的违反了等级,超越了等级。所以孔子非常愤怒。孔子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件事都可以忍,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忍受呢?非常愤怒。所以孔子对等级是非常非常强调的。 
 
  孔子是如此坚持礼的原则,在听说季氏在欣赏歌舞后,做了违背礼节的事情,竟然是如此的吹胡子、瞪眼睛。在这一点上孔子所坚持的礼就不仅仅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礼仪和礼貌了。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贵贱之分了。因此人们认为孔子维护旧的等级就是保守的,是与历史进步相违悖的。难道孔子维护等级之礼错了吗? 
 
  首先我们这里先讲一下等级是不是都不好。是不是说,只有不讲等级制才是革命,不讲等级制才是进步的。我认为并不是这样。等级其实还是很重要的。人类是要划分一定的等级,没有一定的等级的话,人类会陷于无政府的状态。有了等级人们才有明确的分工,明确的责任意识。每个人,你居于什么位置,每个人你应该负有什么责任,大家划分的就非常清楚了。这样人类才能形成一个整体。人类才能用整体的力量战胜周围的环境。战胜周围各种困难。所以荀子,荀子也是儒家思想家。荀子说过这样的话“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这话什么意思?人力气不如牛大,这是对的。你跟牛去拔河,你跟牛去顶,你肯定顶不过他。牛的力气非常大。“走不若马”,这个走就是跑的意思,人跑不过马,马跑的是很快的。骑着马,快马加鞭,如飞一样。所以人力气不如牛大,顶不过牛,拉不过牛。跑起来不如马快,但是牛马为人所用,为什么呢?荀子说“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也就是说人能够有社会性,牛马不能有社会性。差别在这。荀子看的非常准。人能够用社会性力量,用整体的力量去战胜牛马,去战胜豺狼虎豹。人有这个能力。荀子又往下分析了,人为什么能够结成社会性呢(人何以能群)?为什么能形成社会的群体,以整体的力量战胜周围呢?“分”,分是什么呀?分就是等级。人有等级,有了等级之后,人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个自的地位、各自的分工就明确了。有了这些之后人就能形成一个整体。用整体的力量来战胜周围的自然。战胜一切困难。应该说荀子(把等级)看的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荀子特别强调礼,他说这个礼是等级之礼。荀子“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礼是什么呀?礼就是等级制。“贵贱是有等”的,谁高谁低;“长幼有序”,谁是长辈,谁是晚辈,是有序列的。“贫富轻重”,每一种人,你的物质待遇,你的政治地位,都有跟你等级相称那种待遇。所以荀子也讲等级非常重要。孔子也强调等级。所以应该说讲等级制并没有错,什么时候都得有等级的划分。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大教育家。他提出“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只要你愿意学习我都教你。孔子教的子弟尽是穷人的子弟、贫困人的子弟、下层人的子弟。孔子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努力学习,好好道德修养。将来为国家做事情。孔子教书,教学生这种教育活动,就反映出他的这种一种观念:即使是下层人,即使是没有身份的人,穷人的子弟,只要你好好学习,你将来就可以上升,你将来就可以做大官,你也可以做大的事情。这反映出什么?孔子的观念当中就是等级开放。放开,大家竞争。平等竞争,谁有本事谁上。谁能够有高尚的道德、谁能学到知识、有丰富的知识谁就可以上升。所以孔子那里等级是开放的。孔子还说过这样的话“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什么叫“先进于礼乐,野人也”?是说先学习礼乐文明,学了礼乐文明之后,有了知识了,有了道德了,然后再做官。这样的人是什么人呢?这样的人是野人,野人就是劳动人民的子弟。过去劳动人民住在城外,住在野外,所以叫野人。这些劳动人民的子弟他没有家族背景。他没有什么特殊的社会关系,他们要想上升就得凭自己的本事。好好学习、道德修养。成为一个造福于社会的人才。成为一个造福国家的人。造福于人民的人。那么这样的人,有了知识,有了道德。先学习、先道德修养,然后再来做官。这叫“先进于礼乐,野人也”。那么“后进于礼乐,君子也”。什么意思呢?这是说那些贵族子弟。有身份、有家族背景的、有特殊的社会关系的这样一些子弟。他们先做官。为什么先做官?他有家族背景啊,他有人啊,他有社会关系啊。他可以不经过自己的努力,不经过学习,不经过道德修养。一生下来就有这样的先天优越性,他可以先去做官,做了官之后他再来学习礼乐文明。因为毕竟真正到你做官的时候,你还得有点本事,你不能说我一点本事都没有,你还得有点本事。往下孔子还有一句特别重要的话。他说什么呢?他说“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就是说,如果让我来用的话,我愿意用先进于礼乐的人。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先进于礼乐的人,下层的劳动人民的子弟。都是凭自己的本事上来的。好好学习,凭自己的道德修养,凭自己学习的礼乐文明,然后在竞争中上来的。所以“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孔子对后进于礼乐的大概要轻视一些。因为他说你们这些人不是凭自己的努力,而是凭自己的社会关系上来的,上来之后再学习。这种还是不如那些先学习,先凭自己的本事在竞争中上来的人。所以从孔子这句话里可以反映出来等级开放。谁有本事谁上,所以孔子这个思想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孔子所遵循的礼是一种开放的等级制,可见孔子不是一个老顽固,他也明白有竞争才有发展。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商鞅和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才是打破等级的先行者,并且秦始皇依靠法家的策略成功的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政权。那么孔子的礼是不是不如法家的礼先进呢? 
 
  法家主张等级开放,商鞅在和秦孝公谈论变法的时候,跟一些旧的贵族进行辩论。在辩论当中商鞅表达了一些思想,要与时俱进,时代不同了,人们的观念应该有所变化,人们的一些举措也应该有所变化。后来法家的思想家韩非子也表达了这样一些思想。“世易则事易,事易则备变”。时代不同了,事情也不一样了。事情发生了变化,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做事情的方法也应该跟着调整。所以法家是主张变化的,反对旧贵族的封闭、固定不变、保守。法家也主张等级开放。韩非子说过这种话“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起于州部”什么意思?宰相这样的大官,这样高级的大官僚应该从哪儿选拔?从基层干部中选拔,就从那些做基层工作的基层干部中选拔,他们了解基层的情况。知道怎么样解决国家的问题。所以“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那些大将军、大元帅从哪来?从士兵中来。这些士兵只要他干的好就可以让他当大将军、大元帅。基层干部只要他干的好,就可以提拔为宰相。不能论资排辈,不能等级封闭。所以,法家是主张等级开放的。商鞅变法当时在秦国就是要搞等级开放。谁有本事谁上,在这方面法家和孔子是一样的。都反对旧贵族垄断,都反对等级封闭,要求流动起来,上下流动。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凡是反对旧制度的东西就肯定都是先进的。有些反对旧制度的东西,他可能没有建立起新的东西。有些反对旧制度的东西,他可能就能建立起新的东西。所以不能说,所有反对旧制度的东西都是先进的,有些反对旧制度的主张,可能比原来那个旧的更反动、更落后。 
 
  现在我们来具体看看法家。法家是主张等级开放,是主张开放竞争。那么法家的手段是什么呢?用我们现在的话来概括,就是丛林法则。什么是丛林法则?就是在森林里头,这些野兽之间是靠什么来竞争的呢?靠牙齿、靠爪子、靠力气。谁牙齿坚、谁牙齿锋利、谁爪子厉害,谁就可以把别人淘汰。靠的是这些东西,而不是靠文明,不是靠道德。法家讲竞争,法家讲等级开放。商鞅当时制定了20个级爵的等级。他鼓励用什么样的手段来获取高的等级呢?主要是杀人。所有人都要有军功;没有军功的人不能升级。你就是贵族子弟,你没有军功,你也不能升级。普通老百姓只要你有军功,真正在战场上立了功,真正的杀了人,你就可以升级。所以商鞅这个变法一出来,当时据说秦国的老百姓,杀人的积极性非常高。战争的积极性非常高。高到什么程度呢?用商鞅的话说,就是“民闻战,则相贺”。咱们听说有战争,心理并不能说高兴。战争要死人啊,一个你自己可能要死,别人也会要死。一到战场上遭殃的都是老百姓。一场战争下来损失非常大。但是商鞅说了,他描绘当时秦国的老百姓,“民闻战,则相贺”。老百姓一听说有战争特高兴。互相道喜,互相道贺。为什么互相道贺啊?发财的机会来了,发财就是要靠杀人。咱们这回要战争了,有战争咱们要发财了。对老百姓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