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了红场。这是我过去常去的地方,每年我们都和苏联人一起参加〃五一 〃国际劳动节和十月革命纪念日的庆祝游行,经过这里接受苏联领导人的检阅。如今,色彩鲜艳的克里姆林宫的塔楼和瓦西里·勃拉仁内大教堂和过去一样美丽宏伟,用黑色和深红色大理石建成的列宁墓和过去一样庄严、肃穆。我曾以无比崇敬的心情到这里瞻仰过列宁和斯大林的遗容。但现在只有列宁孤单地躺在墓里,斯大林已被逐出墓穴。在寒冷的风雪中,只有稀少的人群从红场走过,显得十分凄凉。
序篇从北京到哈瓦那(2)
我们还经过了繁华的高尔基大街和位于这条街上的普希金广场。我们1955年初到苏联时,就住在该广场附近的一幢灰色宿舍楼里。广场实际是街心花园,俄罗斯伟大的诗人普希金的塑像耸立其中。这里是闹中取静,我们经常来这里散步或坐在长条椅子上看书。我们还路过了位于高尔基公园附近的克里姆林桥头的我们的母校…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原址,过去米黄色的四层塔楼,已变成浅绿色的,学院已迁到列宁山下新址。著名的阿尔巴特大街,仍保留着古俄罗斯的风格。我的印象是莫斯科的老城区和九年前相比无大的变化,只是号称〃样板街〃的加里宁大街,尽是20多层的现代化的高级建筑物,均为玻璃结构,特别是经互会大厦巍峨挺拔,气势轩昂。郊区变化较大,建了不少卫星城。
在莫斯科的五年学习生活,正是我们处于〃早上八、九点钟〃的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在这里,我曾亲耳聆听了1957年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学对中国留学生的著名讲话,这五年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和命运。我们在这里学到了系统的外交和国际业务知识,为以后的外交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学的是拉丁美洲专业,回国后一直从事拉美工作,可以说我这一生都献给了中国和拉美国家的友好外交事业。这次路过莫斯科,故地重游,触景生情,浮想联翩,回到住地后,心情一直平静不下来,过去的事如同放电影一样,一幕幕从脑海中闪过。
12月25日上午,我们乘飞机离开莫斯科去布拉格。但到了中途却因布拉格气候不好,浓雾弥漫,飞机不能降落,只好临时停在华沙机场。这在欧洲冬天是常有的事,天气变化无常。我们在华沙机场一直等到下午五点飞机才起飞。但不是飞往布拉格,而是飞到捷克的另一个城市…布拉迪斯拉发。这时已是晚上六点多钟。从莫斯科登机到现在,我们才被拉到布拉迪斯拉发市内一家饭店吃饭。因为从莫斯科到布拉格正常只需两个多小时,飞机上没有准备饮食,而这一天又正好是圣诞节,华沙机场饮食业工作人员放假。早上我们为了赶飞机起得很早,吃的东西很少,肚子饿的咕咕叫。有的乘客提了抗议,空姐一再道歉,但道歉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只能得出一个结论:苏航服务太差!
饭后我们又改乘火车,摇摇晃晃到了布拉格,已是第二天凌晨了。就这样,我们被折腾了一天一夜。
布拉格是东欧历史名城。我们是第一次来这里,使馆临时代办齐国辅同志对我们很照顾,热情地领我们参观了市容和主要景点。也算我们有运气,这天云消雾散,阳光普照,皑皑白雪折射出刺眼的光芒,空气新鲜,沁人心脾。伏尔塔瓦河宛如一条玉带,蜿蜒曲折地穿城而过。山水相间,银装素裹,景色秀丽。河边、山下的丛林中,屹立着巍峨的宫殿、雄伟的城堡和古老的教堂。那些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巴罗克式建筑的尖塔,高耸入云。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位于市中心金碧辉煌的布拉格宫,古城广场四周排列整齐的中世纪建筑群,市政厅精美别致的自鸣钟以及到处可见的各种栩栩如生的雕像,还有那闻名于世的玻璃制品等,最有吸引力。
齐国辅同志还特意带我们到当时捷共中央大厦附近的一条大街上看了一下。他介绍说,1968年苏联等华约五国军队入侵捷克时,坦克、装甲车就从这里经过,留下的痕迹至今还没有消失。我们还看了瓦茨拉广场,这是布拉格查里大学学生帕拉赫为抗议苏军占领,于1969年1月16日自焚的地方。我们对这位年轻的爱国英雄,顿觉肃然起敬!
齐国辅同志说,苏军非法占领捷克后,广大捷克人民不满情绪很大,仍有一触即发之势。但捷克人对中国人却十分友好,只是在公开场合不敢表露出来。我们在大街上散步时也 有这种感觉,看得出捷克人内心压抑的情感,表现很严肃,很难听到欢声笑语。但有一次,我到一家小店买双皮鞋(捷克皮鞋世界有名,很结实,耐穿,中国人很喜欢),店主是一位中年妇女,当得知我是中国人时,脸上立刻露出笑容,一边帮我挑选一边说,中国人到我这里买鞋,可以降价20%。我问为什么,她说因为我们是朋友(捷克语同俄语相似,我能听懂)。
〃我们是朋友〃,说得多好!确实是这样,中国从不干涉别国内政,并且主持正义,反对任何一国干涉另一 国的内政。在苏联武装入侵捷克时,中国政府发表了严正声明,对苏联的霸权行经进行了愤怒声讨,强烈要求侵略军立即撤离捷克。中国的这一正义立场,受到捷克人民的好评和欢迎是很自然的。
我们在布拉格只住了两天,但收获不小,既观赏了名胜古迹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也领略了捷克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我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布拉格,还是乘苏航伊尔…62型班机,飞越大西洋,到达目的地美丽的哈瓦那。
古巴篇寻访古巴革命的足迹(1)
我在古巴工作期间,几乎跑遍了全岛,寻访古巴革命的足迹。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东方省即奥连特省,后又划成几个小省。它是古巴革命的摇篮。1492年10月27日,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美洲时,抵达希巴拉地区巴里亚伊海湾。当时他所见到的情景是,海湾的波涛轻轻地晃动着;长长的沙滩在晨曦中露出它那永恒的洁白;晨光照亮了海湾,也洒向整个大地,原来这是一片翠绿欲滴、生机盎然的陆地。在印第安语中,陆地一词即〃古巴〃,这就是古巴国名的来历。哥伦布称这里是他所见到的最美丽的地方。
1510年,西班牙殖民者贝拉斯克斯来到古巴最东部的南海岸,开始征服当地土著人时,遭到以阿图埃伊酋长为首的印第安人的强烈反抗,但被镇压。阿图埃伊酋长被捕,活活被烧死在绞刑架上。1511年贝拉斯克斯在此建立了古巴第一个殖民点巴拉科阿。这是古巴人民最初进行的反对西班牙殖民者的斗争。19世纪古巴两次独立战争和20世纪的古巴革命也都是在东方省首先发起的。东方省人民以叛逆精神而著称,被称为〃不驯服的东方省〃。
到东方省来的人,一般都先到〃英雄的城市〃圣地亚哥参观。它于1514年建成,1522年成为古巴第一个首都,现在是古巴第二大城市和第二大港口,面积617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我们参观了著名的以古巴第一次独立战争英雄蒙卡达命名的兵营。这是一群米黄色的建筑,我们到这里参观时已变成学校,其中一栋是博物馆,陈列着古巴革命历史文物,其余均为教室,每个教室都以一位牺牲的革命烈士命名。
1953年7月26日,时年26岁的哈瓦那大学法律系毕业生菲德尔·卡斯特罗,率领160余名爱国青年,英勇地袭击了政府军第二个大兵营地〃蒙卡达兵营〃,企图以此唤起和发动全国人民拿起武器反对亲美的巴蒂斯塔独裁统治。面对驻扎在兵营1500名装备精良的政府军,他们斗志昂扬,英勇顽强,同敌人进行了殊死的决斗,但终因人少力薄而失败,起义者死伤过半,其余大部被俘后遭杀害。但这次起义点燃了古巴革命的火把,古巴人形容其意义相当于中国的南昌起义。
菲德尔·卡斯特罗及其弟弟劳尔等少数几个人;事后不久也被捕,被投入松树岛的监狱。我曾去过该岛。该岛位于古巴岛的西南部,是古巴第二大岛。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这里是海盗出没的地方,他们在海上拦劫西班牙的运输船只,把枪来的金银财宝藏在该岛的秘密山洞里,因此,起初该岛被称为〃金银岛〃。19世纪,英国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生的著名小说《金银岛》,描写的就是该岛发生的故事。因该岛松树较多,又被称为松树岛。古巴革命后,许多青年人响应政府号召来这里栽种果树,又有许多来自亚非拉国家的青年到这里上学,青年人便占了该岛的绝大多数,因此,又改称〃青年岛〃。该岛有个较大的监狱,过去一直是政治犯流放的地方。卡斯特罗兄弟俩被分别关在简陋的单间牢房里,里面只有一张木板床和一个凳子。
卡斯特罗,作为律师和法学博士,在被告席上大义凛然,慷慨陈词进行了自我辩护,发表了《历史将宣判我无罪》的著名演说,其速记稿被一位地下工作者秘密带出监狱,印刷成册,在全国流传,成为控诉独裁统治、号召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性文件,称为《蒙卡达宣言》。但卡斯特罗等人还是被判15年徒刑。
1954年11月,独裁者巴蒂斯塔为了竞选总统,收买人心,宣布大赦政治犯。1955年5月卡斯特罗及其在监狱的战友获释。他们出狱后,于同年7月26日在哈瓦那成立秘密组织,以起义日命名为〃七二六运动〃。初期大部分成员是青年知识分子,后来有农民和自由职业者参加。不久卡斯特罗等人离开古巴,去了墨西哥,在那里购买武器,组织和训练秘密武装。当时正在墨西哥的阿根廷青年医生格瓦拉结识了卡斯特罗兄弟,参加了〃七二六运动〃。
1956年11月24日深夜,在卡斯特罗的带领下,包括劳尔和格瓦拉共82人,乘〃格拉玛〃号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