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土山,在土山上向曹军营中发射乱箭,曹军造了一种能发射石头的“霹雳车”还击;袁军挖地道攻击,曹军掘堑壕抵御。双方“自八月起,至九月终”,相持多日。此间,曹操“军力渐乏,粮草不继”,一度想“弃官渡退回许昌”,但留守许昌的荀彧报书给他打气,曹操便咬紧牙关,坚持下去,令将士“效力死守”,以便寻找战机,出奇制胜。不久,袁军从后方运来几千车给养到官渡。曹操得讯,抓住战机,派大将徐晃、史涣出击,烧掉袁军的粮草。接着,又采纳了袁绍的降士许攸的建议,亲自出马,夜袭乌巢,烧掉了袁军的全部屯粮。至此,袁绍军心大为动摇,反攻时机成熟,曹操乘机奋力出战,全线击溃袁军。由此可见,没有“急战” 到“死守”的方案改变,就不可能有曹操在官渡的胜利。
1、“贾文和料敌决胜”的启示
审时度势,以变制胜
三国时代,军阀纷争:三国抗衡,政治气候险恶莫测,战场局势变化万千。可以说一会儿是平湖秋月,云淡风轻,瞬息间又电闪雷鸣,风云突变。任何一个政治军事集团或个人,要生存、要发展、要取胜,首先要能审时度势,《三国演义》开卷第一句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讲的就是审势;其次必须因情措法,主动谋变。
书中第18回有一段〃贾文和料敌决胜〃的故事,说的是曹操正在西南前线与刘表、张绣作战,荀彧从许昌来信告知,袁绍要兴兵进犯许都,曹操心慌,下令回兵。 张绣得知后就要追赶,贾诩阻止道:〃不可追也,追之必败。〃刘表不信,力劝张绣追赶,结果大败而回。这时贾诩却建议:〃今可整兵再往追之。〃刘表、张绣表示怀疑。 贾诩断言:〃今番追去,必获大胜;如其不然,请斩吾首。〃张绣依言而行,果然大胜一场。刘表后来请教贾诩,贾诩解释道:〃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操敌手。操军虽败,必有劲将为后殿(指行军时的后卫部队引者注),以防追兵;我兵虽锐,不能敌之也,故知必败。夫操之急于退兵者,必因许都有事;既破我追军之后,必轻车速回,不复为备;我乘其不备而更追之,故能胜也。〃 在这里,预知敌我,以变制变,是贾诩取胜的妙诀。 《三国演义》中这样一类例子不胜枚举。诸葛亮的 〃增灶退司马〃,是针对司马懿多谋多疑的病态心理,以弱示强;陆逊为夺回荆州,却利用关羽的目空一切,卑词奉承,以强示弱。曹操濮阳破吕布,是看准吕布的勇而无谋,使用的是〃诈死〃;〃死诸葛能走生仲达〃,依然是利用司马懿的病态心理,使用的是〃诈活〃。〃司马懿克日擒孟达〃,因敌粮多兵少,贵在以快取胜;司马懿战败公孙渊只因〃贼饥我饱〃要在按兵不动。
《三国演义》不仅以人物的活动和典型的正反事例,反映审时度势、以变制胜的思想,而且还多次通过 谋略家之口,正面强调这一命题。庞统在催促刘备及早进取西川时说过:〃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诸葛亮在劝进刘备作汉中王时说过:〃今宜从权,不可拘执常理。〃审时度势,以变制胜,在战争和政治的角逐中是…条普遍的原则,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的经济竞争。这是因为,现代企业是一个〃适应的开放式大系统〃。所谓〃开放式大系统〃,就是说企业要和整个社会环境进行信息对流和能量交换。它区别于机械的小系统或封闭式的〃投入输出〃的生产系统。它要受外部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同时也要受内部各种经营资源和从属系统的影响。所谓〃适应〃,就是说企业必须保持〃适应者〃的地位,随着特定的内外环境的变动而变动。否则,这个系统的运动就可能停顿或中断,这个系统的结构就可能破坏和倾覆。而现今企业的内外环境,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因而〃永远变化〃是现今企业面临的一条永远不变的规律。拿市场的需求来看,随着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的发展,这种需求在不断地产生、变化和发展。一种需求满足了,另一种新的需求又会出现。同时,这种需求还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样一个产品在一个市场上是十分抢手的畅销货,在另一个市场上就可能变得无人问津;同样的颜色、图案,在甲地大受欢迎,在乙地就可能成为人们忌讳禁售之物。更有甚者,对于同一个市场需求,众多的竞争者都趋之若骛。因此,现代市场形势真是险象丛生,瞬息万变。现代企业家应该谨记:没有普遍适用的经营策略,没有久畅不滞的走红产品。要使自己在多变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掌握不断变化的需求动态,了解不同市场的不同特点,注意竞争对手的策略招数,不断采取正确的对策变于人先。如果经营思想陈腐守旧,产品面孔多年照旧,行销方式消极呆板,销售渠道狭小不变,就一定会被竞争的压力所挤跨,被市场的波澜所淹没。
先变必须先知。贾诩之所以〃取胜〃,关键在于〃料敌〃料得准。一个出色的企业管理者,要象诸葛亮所吟唱的那样:〃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在环境〃欲变未变〃之时,见微波而知必有暗流,〃闻弦歌而知雅意〃,在顺利中预见危机的端倪,在困难时看到胜利的曙光,驾驭着企业的大舟,机动灵活地绕过暗礁险滩,驶向胜利的彼岸。有人把这样的企业家比作神话中的孙猴子:既有一双火眼金睛,又有七十二般变化的本领,精灵剔透,随时准备摇身一变。这种比喻倒是颇为贴切的。
2、“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突出特色,以奇制胜
三国时期有这样一次战斗:公元196年,孙策为解除江南的后顾之忧,集中力量与曹操争雄,在固陵发起偷袭王郎的战争。太守王郎顽强抗击,孙策从水上连续数次进攻都未能奏效。这时,孙策的叔父孙静建议说:王郎凭借坚固工事进行防御,不容易很快攻克。查渎以南数十里处有一条重要的道路,最好从那里进攻,这就是所说〃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呀!我愿率部队充当先锋,打垮他是毫无疑问的。孙策采纳这一建议,首先造成假象,佯示部队主力仍然集中在原处,然后利用夜暗从查渎迂回到王郎的侧后,突然发起进攻。王郎惊慌失措,兵败逃窜,会稽一带尽归孙策所有。
《三国演义》第15回详细地描写了这次战斗。虽然对历史的记载有所改动,但孙静所引用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谋略思想,依然是作者强调的中心要旨。〃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是孙武〃权诈之兵〃的精髓,是战术选择的总则。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在进攻作战发起阶段,它可以在对手失去戒备的情况下,或者以对手料想不到的时间、地点、方式,实施突然打击,在短时间里取得军事上的巨大效果,并使对方在心理慌乱中作出错误判断,采取错误行动,招致连连失败。在战争开始或进行中,它又是一种避实就虚的制胜谋略,尤其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可以指导人们攻击对手意想不到的薄弱环节,从而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因此,自孙武提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原则之后,历代兵家都把它视为珍宝,推祟备至。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核心在〃奇〃字,关键是〃创〃字。它要利用对方惯性思维的弱点,捕捉对方的思想空隙,突破人们思维的常规、常法和常识,反常用兵,出奇制胜。邓艾偷渡阴平,就是这一谋略的出色运用。魏景元3年,魏国兵分三路大举伐蜀。在连连失利的情况下,蜀将姜维集中兵力退守剑阁。由于蜀军扼守险要,魏镇西将军钟会屡次进攻不能奏效,加上粮道险远,军众乏粮,钟会打算撤退了。这时,魏征西将军邓艾利用钟会和姜维相持的机会,亲率精锐自阴平经荒无人烟之地,凿山开道,搭造桥阁,涉险奔袭。一路上山高谷深,极为艰险。来到摩天岭时,峭壁巅崖,不能开凿,眼看陷入绝境,邓艾的儿子和开路土兵尽皆哭泣。邓艾于是率先以毡裹身,从高山上滚了下去,其他人有毡的依法炮制,无毡的用绳索拴住腰,抓住树枝藤条,沿着悬崖峭壁,一个跟着一个向前攀援,终于越过了摩天岭。当仅有两千的魏兵出现在蜀军面前时,蜀军惊惧奔逃,一片混乱。邓艾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了江油、涪城和绵竹等城,直抵成都城下。当姜维大军还在剑阁浴血坚守时,成都的后主已经出降称臣了。
现代的企业家运用〃出其不意〃的谋略,就要在〃奇〃字上绞尽脑汁去创造。
3、“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
兵贵神速,以快制胜
《三国演义》艺术地再现了一些以快取胜的杰出战例。
曹操攻下并州之后,袁绍的儿子袁熙、袁尚远投乌桓。曹操排除异议,听从郭嘉的主意,率领大小三军和数千车辆乘胜远征。途中〃黄沙漠漠,狂风四起;道路崎岖,人马难行〃。曹操有些后悔,意欲回军。这时郭嘉虽然水土不服,卧病车上,仍极力鼓励曹操。他说:〃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而难以趋利,不如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备。〃曹操又一次采纳郭嘉的建议,留下笨重装备,快速通过卢龙塞,直捣单于庭。袁熙、袁尚和单于蹋顿措手不及,仓惶应战,〃兵无队伍,参差不整〃,被曹操一战击溃,蹋顿被斩,袁熙兄弟逃奔辽东。
曹操在西取汉中之前,曾派张辽驻扎合淝,防止孙权从东线进攻,并命庐江太守朱光驻扎皖城,大开稻 田,供给合淝魏军军需。果然不出曹操所料。当争夺汉中的厮杀刚刚歇手,东吴大军已直捣合淝。吕蒙为这次进攻谋划道:〃可先取皖城,然后攻合淝。〃孙权同意,亲率大军攻打皖城。朱光一面派人到合淝求救,一面固守城池,坚壁不出。东吴诸将中有的建议堆筑土山攻城, 有的建议竖云梯、造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