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各有各自的兴趣与喜爱,不能勉强,也不应勉强。千百年来这方面,我国有许多古训。通俗的如人们常说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就是说有的人喜欢吃萝卜,有的人喜欢吃白菜,彼此不要勉强。文雅一点的古训有:“人各有志。”
对于父母,这一点大家都认识得比较明确。但是对于孩子,有的人,也就是说有的父母在这一点上认识容易模糊了。他们多不愿承认孩子,尤其是孩子也有自己独特的兴趣与爱好。父母们所讲到过的强迫坐不住的孩子弹琴,以致孩子只得砸断自己的手指来作为反抗。不顾孩子的抗议,父母像催命一样催促着孩子写字画画。
这是学习上的不同兴趣与爱好。一个人的不同兴趣爱好还可以表现生活上的诸多方面。在休息方面,有的人喜欢哼几句戏曲和小调;有的喜欢下棋或玩牌等等。这些都是客观上存在的。你承认也好,不愿承认也好。在今天我们改革开放的多彩多姿的生活里,人的个性和兴趣得到较充分的发展,在服饰等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自由,更是五彩缤纷。这些事情有些父母也逐渐开始认识,但是在对待子女上,他们则常常喜欢用一个陈腐的尺度。那就是这只是父母的事情。小孩子不能有或不应有。
人们对有兴趣的事情往往容易全身心投入,最易见成绩;反之,则难得成就。人最可悲的是一生对什么都没有特殊兴趣和爱好,孩子最不幸的是父母凭主观意志扼杀其兴趣和爱好。
然而,生活中总有许多的父母无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强行剥夺孩子的兴趣,其结果必然会束缚孩子的发展。下面的这个案例或许正好说明这一点。
王明是一个喜欢足球的男孩,在上小学时就迷上了足球,初中以后,他还参加了校园足球队,可王明的爸爸硬是不让他去活动,说是怕影响学习,怕考不上高中,怕……一天,王明决心要说服爸爸,他希望走自己的路。于是王明找出各种理由进行辩解。
“不行,不许去!”爸爸不软不硬的声音传来,王明立即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倒在椅子上。拿起书本,他真想大声叫喊:“什么柳宗元、陶渊明,什么电流、电阻我都不要!我要踢球!哼!不让我去,我在家里也一样踢。”于是王明在家的门厅里踢起足球来。
这一招果然灵验,妈妈急匆匆地赶来:“哎呀,你这个孩子,你就不想想,爸爸不是为你好吗?你不好好学习怎么考高中,考不上高中怎么考大学。不上大学……不上大学哪有好工作……” 王明大声地说着:“妈妈你怎么就只知道让我考大学,不知道成功的路不止一条。再说,我的学习也不错啊。一星期一次就三个小时,我也应该轻松一会儿啊。”可他爸爸却在一旁说:“一星期三个小时,一个学期下来就是多少小时啊!”
王明终于无可奈何了,泪水充满了眼眶,委屈地说:“爸妈你们从来都不理解我。初中以来,我就没有出去看过电影、逛过公园,唯一的爱好——足球也不让踢了,我的近视就是这么一天一天地学出来的。”
看着满桌子的参考书,王明的泪水再也止不住了,摘下眼镜,狠狠地扔在床上。爸妈这时似乎被他的话打动了,不再说什么。王明趁机讲下去:“就算我去考大学,人家也要多方面的人才,谁要我们这些戴着深度近视眼镜、榆木脑袋的‘书呆子’呀!再说,也只有加强身体锻炼,才能适应充满竞争的快节奏学习和生活。”爸爸放下手中的活,终于开口了:“好吧!以后每星期六可以去踢球,但不能超过3小时。”
这一天王明等了多久啊!他心里想:对于父母以前那些善良的管制,我应当感谢而不能接受,因为,我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成功地道路不止一条。我的道路需要自己去走,这样我才能自豪地说:我是幸福的,我拥有了自己的生活。
可见,孩子的发展应当是全面的。父母培养孩子首先要发现孩子的特长与爱好,不能使每一个孩子都变成一个学习的机器,而应当使他得到全面的发展。
有的父母也想尊重孩子的个人兴趣,但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做才能尊重孩子的兴趣。那么,你不妨按照下面的方法来做做看。
承认孩子有爱好的权利
在遇到这种问题时,做父母的就是要承认每个人可以有个人的喜爱和兴趣。作为孩子,他们也有自己爱好和兴趣的权利,自己不应该随便干涉。
尊重孩子的喜爱和兴趣
在今天多彩多姿的生活里,人的个性和兴趣得到较充分的发展,在服饰等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自由,更是五彩缤纷。发型、服装只要不是极为怪异,音乐不是下流低级,就应该允许孩子自己选择,当然在承认与尊重的前提下,父母还是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培养孩子高尚的趣味和情操。
第14招 尊重孩子的个人兴趣(2)
不要随便干涉孩子的爱好
父母在准备干涉孩子的兴趣爱好之前,不妨先听听孩子的意见,尊重他的选择。现在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艺,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那么,如果让孩子学,一定要仔细观察,再选择一种比较适合孩子性情及兴趣的才艺。千万不要让孩子一下子接触太多,或强迫孩子学习没有兴趣的东西,破坏了孩子以后学习的信心和欲望。
总之,父母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人兴趣。要务必记住,孩子的兴趣之苗一旦破土而出,就一定要精心呵护,而不要让其因“杂草”淹没而枯萎,更不要随意破坏。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使孩子的智能得到最大限度、最持久的发挥。
第15招 尊重孩子的理想和追求(1)
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尊重,孩子也是如此。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尊敬孩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人不能认可自己的存在,就不能在自己心灵里成为主宰者,就不能在生活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就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自豪地抬起头来走路。”
因此,尊重孩子已经成为许多教育组织的一种倡议。
世界学前教育组织在《童年宪章》中指出:
○所有的孩子都不应该受成人剥削,他们的心、脑和身体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不能分割。
○所有的孩子都有权在安全并有激励性的环境里游玩、成长和学习,不受伤害和烦恼。
○所有的孩子都享有他们所需要的一切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从而使他们的头脑、身体和情感都得到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尊重孩子,按照《世界未成年人权利保护公约》所说,就是要尊重孩子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以及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
一个孩子的普通想法和意愿,应该得到父母的尊重,而孩子的理想和追求,更应得到父母的尊重。
现实生活中,父母往往喜欢为孩子设计理想。从上小学开始,就为了孩子的理想一步步规划好了,甚至想到了孩子以后要上哪所大学的什么专业。为此,父母不顾孩子的爱好和理想,强迫孩子按自己设计的轨道发展,如果孩子有一点没有符合自己的意愿,就对孩子的所有努力和成绩全盘否定,甚至打骂孩子。
作为父母,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无可厚非,但是为了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前途,而给孩子过大的压力,结果让孩子不堪重负而走向极端,这就太让人遗憾了。
所谓尊重孩子,就应该尊重孩子的理想和追求。父母在培养孩子时,必须征求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理想和追求,进而理解孩子的理想、知道孩子的真正需要。即使孩子的理想与父母的设计产生偏差,也要平静地与孩子沟通,在尊重孩子理想和追求的基础上,通过商量探讨,让孩子充分理解父母的想法,然后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父母在尊重孩子理想和追求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个问题:不要在孩子建立理想的初期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和警示,这样很容易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正确的做法是鼓励孩子树立理想,并为理想而努力。
我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科学家祖冲之小时经常受到父亲的责骂。
祖冲之的父亲祖朔之是一位小官员,他望子成龙心切,总是希望祖冲之出人头地。祖冲之不到9岁,父亲就逼迫祖冲之去背诵深奥难懂的《论语》。两个月过去了,祖冲之只能背诵十多行,父亲气得把书摔在地上,怒气冲冲地骂道:“你真是一个大笨蛋啊!”
几天后,父亲又把祖冲之叫来,对他说:“你要用心读经书,将来就可以做大官;不然,就没有出息。现在,我再教你,你再不努力,就决不饶你。”
但是,祖冲之依然非常不喜欢读经书。他对父亲说:“这经书我是说什么也不读了。”
父亲听了祖冲之的话,气得伸手打了他两巴掌。祖冲之就大哭起来。
这时,祖冲之的祖父来了,当他得知事情的真相后,对祖冲之的父亲说:“如果祖家真是出了笨蛋,你狠狠打他一顿,就会变聪明吗?孩子是打不聪明的,只会越打越笨。”接着,祖父又说:“经常打孩子,不仅不能起到任何好的作用,而且还会使孩子变得粗野无礼。”
祖朔之无奈地说:“我也是为他好啊!他不读经书,这样下去,有什么出息?”
“经书读得多就有出息,读得少就没有出息?我看不一定吧。有人满肚子经书,只会之乎者也,却什么事也不会做!”祖冲之的祖父批评说。
“他不读经书怎么办?”
“不能硬赶鸭子上架。做父母的,首先要明白孩子的理想和追求,不要阻挠,加以引导,孩子才可能成才。”
听了祖冲之祖父的话,祖朔之同意不再把祖冲之关在书房里念书,还让祖冲之跟着祖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