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范成大病逝了。
苏石写诗挽之,诗中提及了这段佳话:“所幸小红方嫁了,不然啼损马塍花。”
马塍是当时苏州的一个地名,宋代的花药皆出自东西马塍,西马塍为名人葬处。范成大葬于此处。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如果小红不是已经嫁给了姜夔,她的啼哭会像孟姜女哭倒长城一样,哭落马塍缤纷的花朵。
其实,即便小红已经嫁给了姜夔,以她对范公深深的感激,听到范公过世的消息,仍然会无比哀恸。姜夔也一样。
他们夫妇俩会到这里来祭拜范公,合作演奏《暗香》与《疏影》。这才是对范公最大的安慰与最好的报答。
范公在九泉之下,大约也会击掌应和吧。
后来,姜夔亦葬在西马塍的墓地。
看来,小红的眼泪仍旧还是要滴在这片土地上。
几番魂梦与君同 第三部分
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1)
临江仙
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罗裙香露玉钗风。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
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酒醒长恨锦屏空。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
你吻了我的额头还是嘴唇,
我不知道,
我只听见一个甜美的声音,
浓密的漆黑
笼罩住惊骇睫毛的诧异。
塞弗尔特《对话》
这首词是小山写给一名曾经深爱过的女子的。
起首一句,写年少时候两人的初次见面。那时,你同别的姑娘正在阶前斗草,天真烂漫的你,争强好胜的你,根本没有注意到旁边这名白衣飘飘的少年。
斗草是宋代民众的一种游戏。据《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唐人韩鄂《岁华纪丽》载:“端午,蓄药,斗百草。”杜牧之“斗草怜香蕙,簪花间雪梅”,欧阳修之“共斗今朝胜,盈襜百草香”,柳永之“盈盈,斗草踏青”,说的都是斗草的情形。
喜欢斗草的多儿童和少女。宋词中常见对斗草场景的描述,晏殊《破阵子》云:“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闺中情趣,两小无猜,跃然纸上。辛弃疾《一枝花》云:“千丈擎天手。万卷悬河口。黄金腰下印,大如斗。更千骑弓刀,挥霍遮前后。百计千方久。似斗草儿童,赢个他家偏有。”更是以战争之激烈烘托斗草之紧张,小小斗草游戏,亦如沙场秋点兵。倘若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真的以斗草的方式解决,一滴血也不流,那该有多好!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也描述了斗草的场景:“大家采了些花草来兜着,坐在草堆中斗草。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这一个又说:‘我有星星翠。’”在这里,斗草已经变成了对诗。
第二句,转眼便到了七夕。七夕乃是中国的情人节。
宋人的七夕词比中秋词更多,人们拜月老,也拜织女星。《西京杂记》中说:“汉彩女尝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当时流行一种风俗:女子在绣楼上对着牛郎织女双星穿针,以为“乞巧”,“乞”为“七”之谐音也。如此这般,女红的工夫便能获得织女的帮助,巧上加巧了。
小山有一首《蝶恋花》,也是写七夕节女儿的心绪,可以跟此首《临江仙》参照阅读:
碧落秋风吹玉树。翠节红旌,晚过银河路。休笑星机停弄杼,凤帷已在云深处。
楼上金针穿绣缕。谁管天边,隔岁分飞苦。试等夜阑寻别绪,泪痕千点罗衣露。
两首词中都写到:七夕之夜,在绣楼上对月穿针的风俗,从汉代一直流传下来。爱好女红的你,当然也不会错过这样的一次机会。那在绣楼上探出身子去,努力对准织女星,然后穿针引线的动作,是何等惹人怜爱。
而你从织女姐姐那里“乞”来之“巧”,原就是为了给我缝制温暖冬衣。一针一线均见真情,一针一线都对应着你的一颦一笑。
这天晚上,在穿针楼上,我又同你相逢了。
“罗裙香露玉钗风”以下三句,是补叙两次见面时的情态。你的裙子沾满了花丛中的露水,你的玉钗在头上迎风微颤。
好一个调皮的女孩,好一个与在大自然中如小鹿奔跑的女孩!
圣经中说:“我妹子,我新妇,你夺了我的心!你用眼一看,用你项上的一条金链,夺了我的心。我妹子,我新妇,你的爱情何其美!你的爱情比酒更美,你的膏油的香气胜过一切香品。”(《雅歌》四章九至十节)世间所有的少女都何其相似!
你“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靓妆才罢,新画的眉间沁出了翠黛。突然,你转过头来看到了我,一刹那见,你的粉脸上不禁泛起了阵阵娇红。一个“羞”字,已露出少女初开的情窦。
我看了你一眼。你轻轻一笑。生命突然苏醒。
小山与女孩子们朝夕相处,一颦一笑皆入眼帘,故描摹少女情态无人能及。
下片“流水”一联,突然间时空转化、乐极生悲,由青梅竹马的少年时代转入山水相隔的此时此刻。
时光如流水般逝去,你早已不知道流落何方。“行云终与谁同”,用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高唐赋》)之典故,追问说,像传说中的神女那样,你已不知在何处漂泊,你已不知成为何人的妻子,如同校园民谣所唱: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把你的长发盘起?
借酒浇愁愁更愁。人是早已走了,再也不回来了。
锦屏依旧在,可是屏风后面却没有了那抹人影。惟有那份纯洁的情感存留下来。
因为你忘却了我们深深的誓言,我几乎要与别人相恋。可每当我醉酒,每当我徘徊在死亡边缘,突然间,我看见了你的脸。
我也要上路了,像唐吉诃德一样,上路去找你。
春雨飞花中,我独个儿跋山涉水,到处寻找你。
尽管这是梦里,我仍然希望与你有一次意想不到的相逢。
我要把手中的百草送给你,让你在下一次的斗草比赛中获胜。
我什么人也不想,什么事情也不想,我不吃不喝,就想着“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的你。真是势不可挡,这就是爱吗?
小山是痴人,凡痴人必爱人,也必被人爱。
比之那些有江山而不被爱亦不会爱的帝王,这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有爱之人方能作有爱之诗文。有爱之诗文与无爱之诗文,一眼便可以分别出来。
黄庭坚评论说,小山“磊隗权奇,疏于顾忌,文章翰墨,自立规摹”。也就是说,晏几道为人光明磊落,胸无城府,不在意他人的评价,是“厚黑人格”的对立面;晏几道的诗词文章,所贵之处为别具一格、别开生面。
“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这样的句子非得小山这样的人方能写得出来。出语大方,不琢自工。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叔原贵异,方回(贺铸)赡逸,耆卿(柳永)细贴,少游(秦观)清远,四家词趣各别,惟尚婉则同耳。”寥寥数语,刘氏便揭示出婉约词四大家之异同,尤其是以“贵异”二字概括小山词的风格品第,可谓精妙之极。
叔原贵异,方回赡逸。在与小山同时代的人当中,贺铸与之最为相近。《默记》中将叔原、方回并提,认为叔原“尽见升平气象,所得者人情物态”,而方回“读唐人集,取其意以为词,所得在善取唐人遗意也”。叔原略高于方回也。《冷斋夜话》中则说:“贺方回妙于小词,吐语皆蝉蜕尘埃之表。晏叔原、王逐客俱当溟悻然第之。”却认为方回比叔原更佳。而《碧鸡漫志》中载:“贺方回、周美成(邦彦)、晏叔原、僧仲殊各尽才力,自成一家。”可见,很多人都发现了晏、贺之间的共通之处。
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称小山有“四痴”,即“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已信人而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此“四痴”,于寻常人而言,知易而行难:谁能视权势如浮云?谁能视文学为“自己的园地”?谁能视钱财如粪土?谁能视人心若孺子?
这本该是人最正常不过的本性,却因为人们普遍被世俗价值所异化,正常反倒变成异常,真人反倒变成了痴人。
时人对贺铸也有相似的评论。程俱在《北山小集》中说:“余谓方回之为人,盖有不可解者:方回少时侠气盖一座,驰马走狗,饮酒如饮酒如长鲸,然遇空无有时,埋首北窗下,作牛毛小楷,雌黄不去手,反如寒苦一书生;方回仪观甚伟,如羽人剑客,然戏为长短句,皆雍容妙丽,极幽闲思怨之情;方回慷慨多感激,其言理财治剧之方,井井有条,似非无意于世者,然遇轩裳角逐之会,常如怯夫处女。余谓不可解者,此也。”
贺方回的“三不可解”与晏小山的“四痴”,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一篇写给孩子的信中说:“你是自立的人,即便成了大人,也像这棵树一样,像你现在这样,站得笔直地活着。”孩子比大人更容易站得笔直,因为大人在面对权势、金钱和虚荣的诱惑的时候,更容易便弯下腰来。一弯便弯成了常态,再也直立不起来了。中国的文人士大夫当中,有几个人能站得笔直呢?宋人当中,小山和贺铸大概算是站得笔直的佼佼者了。
夏承焘在贺铸的年谱中说,其人“豪爽精悍,书无所不读,哆口竦眉目,面铁色,与人语不少降色词,喜面刺人过,遇贵势不肯从谀”。这样的性格,注定了与小山一样,不可能得志于官场。贺铸虽然是孝惠皇后的族孙,娶的也是皇家宗室的女子,却只担任过临城酒税、和州管界巡捡、鄂州宝泉监一类的小官,乃自号“庆湖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