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国的兴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日本帝国的兴亡- 第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日本近代化的成功之处,正是执行了正确的改革政策。明治政府提出的“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方针及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基本上是正确的,是符合日本国情的。明治政府对内抓紧进行政治、经济、教育体制方面的改革;对外实行开国进取方针,面向世界,努力学习和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并经过吸收、消化,使之变为自己的东西,从而大大促进了近代化的进程。而日本近代化受挫的严重教训,正是改革的不彻底和某些政策的错误。各项改革的不彻底,使封建因素大量存在,给各方面都带来了深远的恶劣影响。    
    某些政策的错误,也使近代化事业走了不少弯路,搞“文明开化”时提倡“全盘欧化”,完全否定和排斥日本优秀文化传统,19世纪80年代的“鹿鸣馆时代”就是“欧化”的典型。进行农业改革时大搞大农经济,盲目引进、购置大批西洋大型农具。凡此种种,都付出了沉重代价,造成了极大损失。    
    中国由于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封建专制政权的统治,基本上无法进行改革,进行的某些改革如戊戌维新等,也遭到镇压而失败。究其失败的原因,确实也有改革政策错误这一因素。戊戌维新仅学明治维新的某些皮毛和形式,诸如“剪发”、“迁都”、“改元”等,而未学其夺取政权等实质,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在学西方的过程中,也有“中体西用”和“全盘西化”之争,而争论双方都是错误的。鼓吹“中体西用”,是为了维持封建统治;鼓吹“ 全盘西化”者,则只能是食洋不化,徒然加深半殖民地化而已。只有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后,在根据地、解放区才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改革,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第四,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的全面发展,是实现近代化的基本要求。


第六部分附论——“大日本帝国”兴亡原因了(7)

    如按近代化的各项标准看,中日两国的近代化都各有缺欠,都是跛足。日本实现了工业化和教育普及等等,但在政治民主化方面直到通过战后改革才开始实现,而战后又存在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重大历史课题。严格地说,日本近代化是在战后改革后,在结束美国单独占领局面即“旧金山体制”确立后,才能说已全面地实现。中国虽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获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在革命和政治体制民主化方面比日本要先进得多,然而经济落后,未能工业化,文化教育水平也很低,应该承认这是谈不上实现近代化的。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虽然是两国各自的历史原因造成的,但也是两国近代化的严重教训。    
    第五,反对侵略战争,创造和平安定的环境,是近代化顺利实现的重要条件。    
    日本的近代化,虽一时受益于侵略战争,但日本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中受到痛击,最后败降,招致了国家和民族独立自主的丧失,招致了国民经济的总崩溃,终于使70年近代化的成果毁于一旦。其教训何等惨重。    
    中国则在100多年间受到列强的侵略和奴役,特别是受到日本的不断侵略战争的破坏,国家实力受到极大的损害。由于缺少和平安定的环境,中国的近代化只能缓慢地进行。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争取到和平安定的环境,开始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保证和平安定的环境,“中日不再战”,不仅是当今时代的要求、两国人民的心声,而且是两国100多年来历史所提供的宝贵的经验教训。    
    


第六部分后记

    本书得以出版,首先要衷心感谢世界知识出版社领导和责任编辑李锋同志。在提出选题计划、拟定书稿提纲及写作过程中,始终得到李锋同志的大力支持、协助和鼓励,使书稿得以顺利完成。世界知识出版社诸同志又精心审阅、认真修改,为本书编辑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我谨代表各位作者表示深深的感谢。    
    在拟定书稿提纲、组织写作过程中,接培柱同志、米庆余同志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本书由以下人员执笔(按编章顺序):汤重南(导论、附论、后记)、宋成有(第1—4章)、马新民(第5章)、汪淼(第6—7章)、张传杰(第8、9、11、13、31—35章)、郑毅(第8、10章)、邹晓翔(第12章)、王俊彦(第14、26—28、30章)、    
    赵一顺(第15章)、周颂伦(第16—18章)、李小白(第19、20章)、徐显芬(第21章)、王健(第2 2章)、宋志勇(第23章)、杜小军(第24章)、肖伟(第25章)、蕴华(第29章)、李婉兰(第36—4 0章)、胡卫东(第41—45章)、强国(第46—50章)。    
    书稿执笔人交稿后,由汤重南、汪淼、强国、韩文娟四位主编分头负责审定有关编、章;提出修改意见;再由执笔人修改。最后;汤重南通读修改了第一至七编书稿,强国通读修改了第八至十编书稿。    
    本书写作,由于时间匆忙及水平限制,肯定存在着不少缺点和错误,衷心希望读者不吝赐教。    
    汤重南 1996年1月8日于北京








    更多免费txt电子书,欢迎您到txtsk下载  
    声明:本电子书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