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西游》和法国影星苏菲·玛索的《芳芳》并列为盗版VCD中的“常青树”。
二、网络。
最早发掘《大话西游》无穷魅力的是“水木清华”网站,它在率先使用网络的网虫中间享有很高声誉。
1997年,它的BBS开始以帖子的形式刊登出该剧的台词,引起了网迷浓厚兴趣。
《大话西游》的语言表达方式与当时网上最为流行的痞子蔡很相似,夸张之中流露真情。周星驰随心所欲的说话、行为方式,也正好符合网络人群的审美标准:自由至上。
周星驰影传 第三部分第二十二章 沉沉浮浮(3)
同时电影中宣扬的无等级社会,比如唐僧“为师不尊”,正好契合当今网络的生存状况,没有权利话语,每个人都是传播者,同时又是受众。
《大话西游》在经过三四年的慢热之后,终于在网络兴起时代得到了人们强烈的共鸣,互联网使它成为后现代文化中的经典。
值得一提的是,网上的大话网站有100多个,极大地影响了网上用语。
有人认为,后现代文化中,人们企图通过自我否定来摆脱现实强加给他们的责任,他们追求低智商生活,追求语言的粗鄙化,《大话西游》里面人们生活的场景近乎白痴化,语言也是无厘头,怎么方便怎么来,酷似目前网上的聊天室所使用的话语。
而且新一代年轻人,把该片的台词背得滚瓜烂熟,因为这些台词给他们当下生活提供了方便,可以直接粘贴到某些情景中,并且产生绝妙效果。
三、校园。
校园拥有最忠实的大话迷。2000年6月,即将毕业的人民大学学生,集体看了一场《大话西游》的录像,哈哈一笑,从此天各一方。这是他们校园生活最后的心愿。
周星驰和电影《大话西游》之于90年代后期的大学生来说,如同罗大佑和《光阴的故事》之于80年代、金庸和《笑傲江湖》之于90年代初期的大学校园。
1996年,结束影院惨淡经营的《大话西游》将拷贝传到电影学院,也许搞电影的学生更加前卫,也许这个电影更适合学生的口味,电影一在学校放映就立刻博得满堂喝彩,巡回式的结构,叛逆的性格,另类的爱情,尤其是对白,在这个电影的最高学府简直被惊为天人,掀起模仿它的语言风格的潮流。
这部电影以一种不可知的方式迅速在大学蔓延,并且高热不退。
很多学校,《大话西游》的公开放映竟然要配合重大活动,比如五四青年节往往是一年一度校园大话迷共同温习《大话西游》的日子。
有的学生希望能更有性格一点,居然躲蚊帐里大段大段背诵它的台词,以求出口成章,出语惊人。
北大社会学的博士生田凯,看了该片十几遍,他说看《大话西游》是他们宿舍里的保留娱乐节目,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为它疯狂。
田凯认为,这个影片把一切都用很通俗、幽默的方式解构了,唯独一个地方没有解构,并且说得很崇高,那就是爱情。在竞争加剧,物质丰富的新一代心目中,只有爱情是值得真正付出的,《大话西游》的理念与当代大学生的想法吻合,所以才受到广泛欢迎。
仿佛就为了诠释这段话,有大学生曾这样诗意地阐述《大话西游》中的爱情:
“有人说这部电影就是纯情电影,是给那些年轻人看的,而他早就过了这样的年纪。我不由得失笑,仿佛变得实在与世故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我反倒觉得越上年纪的人才越知道青春与回忆的珍贵,虽然生命里没有这么多的刻骨铭心,可是我相信你我的心里都有这么一滴眼泪,会在你转身的一刹那涌上来,涌在你已经老去却未必麻木的心里。”
多年之后,周星驰回顾这一过程,苦辣酸甜齐涌心间:“这是我没料到的,我很感动!很感谢!觉得我的努力得到回报。可以讲,拍《大话西游》是我从影以来最辛苦的一次,当时在银川拍外景,天鬼般冻,我三十多年来还是第一次出门3个月没回过香港。”
“这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当然,制作得还比较粗糙,因为时间太紧迫,不允许太过精工细作。3个月拍完上、下集,所以有些地方只好请各位包涵!”
“我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场景就是下集中,孙悟空抱着受伤的紫霞,动用了真情又被紧箍扣住,痛极之下只好看着心爱的人消失……还有那场戏,孙悟空用法附在武士身上,上前深吻紫霞,成全这段姻缘。”
这也与大学生们的观念不谋而合。对此,周星驰不无感慨地说,“有许多方面其实我自己也没想过,观众比我想得更清楚。”
周星驰影传 第三部分第二十三章 咸鱼翻身
“十劣”一跃变经典
一部起先被评为“十劣”的电影,经过5年的民间流传而最终爬上“经典”的宝座,更何况这民间的流传还肇始于清华、北大两所名校。这究竟怎么回事?
《大话西游》在大学校园和社会遭遇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在社会放映被泼了一盆冷水的同时,在大学(最早是清华北大)却持续高热不退,成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典范。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大话西游》1995年进入大陆电影市场,当时的情况似乎是,既没有多少人听说过它,也没几个人爱看。
因此《大话西游》映期不长,票房低到登上了“1995年十大引进劣片”榜。清华大学露天放映过一次,大礼堂放映过一次。放映时间接近期末,完整看完的人不多。
1996年4月,《大话西游》盗版VCD在长江流域以南出现,这批盗版碟片发行量不算特别大,但压片质量及图像音响效果非常好。
1996年8月,盗版VCD流传到北京,数量极少。清华学生的内部推介已开始为《大话西游》带来大学内部的声誉、VCD的高出借流传率和聊天时背台词的风头。
下半年,大陆正版《大话西游》VCD面世,价格是盗版的2—3倍(80元/套),太贵,销售量不大。
1997年仍是清华、北大两校大学生之间的推介与流传。而此时许多外间大学(如复旦、交大、东南大学等)学生听到清华、北大传出的极力推荐后看完《大话西游》,评价绝大多数仍是“不过尔尔”。
从1997年起,每年暑假,《仙履奇缘》VCD都在海淀区脱销至9月份。
1998年下半年,清华、北大在吃饭时背《大话西游》台词之风已经开始盛行。
由清华、北大两校学生内部产生的极高评价经过两年的自发流传开始显示出效果。《大话西游》开始被外间称为“优秀电影”、“周星驰代表作”。
当北京电视台周末放映此片时,清华几乎进入了“万人空巷”的状态,那时宿舍还未装电话,IC卡话机旁排队打长途的人却在开映10分钟之内都散去看电视了(其中颇多人是已看过VCD碟的)。
1999年底新旧世纪之交的时分,《大话西游》已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声誉,被称为“周星驰的巅峰之作”、“经典作品”,没几个人记得它还曾沦落为“十大引进劣片”了。
20世纪80年代以前,禁锢与单调使中国人民可能触及的任何一部电影都成为“经典”。
今天看来,诸如《李双双》、《幸福的黄手帕》、《寅次郎的故事》之类的经典电影,百分之百都属于“垃圾片”之列;而《魂断蓝桥》、《佐罗》、《虎口脱险》之类经典的电影再好,若它首次出现的时间放在80年代以后,估计也不会在人们心目中占据那么崇高的地位(大毒草《出水芙蓉》在80年代末的放映就是个好例子)。
改革开放以后拍出来的电影,几乎已经没有可能在民间得到广泛的推介与一致好评,从而荣获“经典”的头衔。
因此在世纪末尾,一部起先被评为“十劣”的电影,经过5年的民间流传而最终爬上“经典”的宝座,是一件稀奇事,更何况这民间的流传还肇始于清华、北大两所名校。
《大话西游》最初进入大陆电影市场时票房极差,但当时清华、北大的学生却几乎是看完该片后就众口一词地给了它极高的评价,这两校看过《大话西游》的人也就一天一天随着时光消逝多了起来。
然后,《大话西游》进一步伴着日涨的声誉普及到全国各大高校,乃至全社会中。可以说,是清华、北大两校的学生影响了这部电影的命运。他们是这部电影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推动者。
《大话西游》刚出场时不受欢迎的原因其实也简单。
一是文革结束以前出生的观众很多人看惯了李双双、寅次郎的弱智,对《大话西游》时空交错带来的混乱感不太舒服。毕竟理清头绪需要动动脑子,这正是社会上广大不学习、不思考的钝化大脑所缺乏的能力。
二是无厘头演法对老一辈观众的冲击。
周星驰影传 第三部分第二十三章 咸鱼翻身(2)
记得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在第一次在清华上映,绝大多数电影票被模样40岁以上的老师们弄去了,学生可买的票极少。
原因只不过是他们看过一部老掉牙的《三笑》,冲着巩俐的大名和他们心目中的老故事、老演法、新面孔,他们无耻地利用了手中职权,排挤开广大学生,给了自己一个先睹为快的机会。
不幸的是,他们首先就吃不消周星驰的黄色笑话。电影结束时,他们摇头,他们叹息,他们难过,他们的头发花白了。
好不容易混进场的学生们(少于观众总数的五分之一)此时简直可以感到一丝报复的残忍快乐。
一部电影由不成功转变为成功,是必然有其特殊原因的。拿《大话西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