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镜·大国忠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史镜·大国忠魂-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言谈中得知,黄遵宪同治十三年(1873)考取拔贡生。光绪二年(1876)中举。次年,毅然放弃举业,随何如璋东渡日本,开始了长达十数年的外交官生涯。在驻外期间,他留心观察所在国的事物,取其认为可资中国学习仿效的东西加以介绍。他认为中国要革新自强,必须效法日本,进行维新变法。撰写了五十余万字的《日本国志》,详细论述日本变革的经过及其得失利弊,结合中国提出变法的主张。    
    黄遵宪的经历引起了廷式的兴趣。遵宪也对童年时代的朋友廷式的文才也早有所闻。    
    黄遵宪签上自己的名字,将他的著作《日本国志》很有礼貌地赠送给廷式。    
    廷式感激地收下了这份厚重的礼物。    
    华奎提议说:“咱们每次在一起不是题诗作对,就是谈论时事,总是文皱皱的,今天换个武的,去打靶,怎么样?”    
    式枚:“据情报,近来小日本常派到院落半岛搞侦察活动,可能要对咱中国有所动作。看来。文人们也应该习习武了。”    
    志锐:“是啊,咱们大清的北洋舰队也快成立了,据说亚洲第一,世界第六。日本人可把它当成是眼中盯肉中刺呢。”    
    于是,大家一块坐上马车来到靶场。华奎给每人分发了十枚火枪弹,并安排大家依次打靶。    
    廷式还是在张树声总督府时玩过火枪,有些生疏。那火枪的震动力很大,他的手臂都震麻了。


第三部分交朋会友(2)

    又一日,黄遵宪在出国赴任大清国驻英国大使馆参赞前,于松筠庵召集好友话别,席中吟诵了自己的新作《八月十五日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    
    诗云:茫茫东海波连天,天边大月光团圆,送人夜夜照船尾,今夕倍放清光妍。一舟而外无寸地,上者青天下黑水。登程见月四回明,归舟已历三千里。大千世界共此月,世人不共中秋节。泰西纪历二千年,只作寻常数圆缺。舟师捧盘登舵楼,船与天汉同西流。虬髯高歌碧眼醉,异方乐只增人愁。此外同舟下床客,梦中暂免共人役。沉沉千蚁趋黑甜,交臂横肱睡狼藉。鱼龙悄悄夜三更,波平如镜风无声。一轮悬空一轮转,徘徊独作巡檐行。我随船去月随身,月不离我情倍亲。汪洋东海不知几万里,今夕之夕惟我与尔对影成三人。举头西指云深处,下有人家亿万户,几家儿女怨别离?几处楼台作歌舞?悲欢离合虽不同,四亿万众同秋中。岂知赤县神州地,美洲以西日本东,独有一客欹孤篷。此客出门今十载,月光渐照鬓毛改。观日曾到三神山,乘风竟渡大瀛海。举头只见故乡月,月不同时地各别,即今吾家隔海遥相望,彼乍东升此西没。嗟我身世犹转蓬,纵游所至如凿空,禹迹不到夏时变,我游所历殊未穷。九州脚底大球背,天胡置我于此中?异时汗漫安所抵?搔头我欲问苍穹。倚栏不寐心憧憧,月影渐变朝霞红,朦胧晓日生于东。    
    接着遵宪讲述了他写这首诗的经过:“光绪十一年八月(1885年9月),我由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任上请假回国,正值旧历八月十五之夜,轮船航行在茫茫太平洋上。不知哪位西方游客唱着异国歌曲,听后感慨颇多。于是,我仰望明月,思乡情浓,做成这首诗。”    
    听了这首诗,廷式顿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他说:“‘月亮’历来是中国古典诗歌反复吟咏的一个意味深厚的原型性形象,‘望月’或‘赏月’也是历史悠久的主题之一。例如,李太白有‘举头望明月’,杜甫有‘月是故乡明’,张九龄有‘海上生明月’,李商隐有‘夜吟应觉月光寒’,王安石则有‘明月何时照我还’等等。而遵宪这首诗写出了历史上的诗人从未经历的独特体验:中秋夜在太平洋上望月。‘大千世界共此月,世人不共中秋节。’这么大胆的诗句只有遵宪才写得出来!”    
    廷式感觉到以往的诗人“望月”,是处在中国古典宇宙观模式控制下的行为,这样,他们的时间和空间观念都是属于中国的,并且想当然地以为这就是天下唯一的时空模式。为此大清便可唯我独尊,闭关自守,却不知一轮月亮不只独照咱大清帝国。黄遵宪大人透过对中国人熟悉的月亮的新奇体验,揭示了中国人的生存境遇正在受到世界的考验和列强的挑战。    
    廷式接着说:“无疑黄遵宪大人用诗歌表现了魏源《海国图志》所表达的相同之思想感情。他的这首诗表明;大清国现在已到面对这种全球性的挑战的时候了。我想也许这就便黄遵宪大人倡导的诗界革命宗旨吧。”    
    大家鼓掌对廷式的意见表示赞同。    
    陈三立说:“黄大使的诗也有宋诗的味道罗。”    
    廷式笑着说:“三立兄,可黄大使的诗比你的同光体更易懂罗。”    
    三立亦笑着说:“芸阁,你也算是江西诗派的人吧?你的诗词也蛮有嚼头罗。”    
    式枚:“芸阁的词可是独树一帜呀!”    
    盛昱:“风格各异,各有千秋嘛。”    
    廷式:“咱们可真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演了武戏演文戏。”    
    曾之撰举起酒怀说:“各位大人,来,大家一起干了这杯酒,为黄参赞大人壮行!”    
    于是,大家你一杯我一盏喝得好不痛快!


第三部分不尽的哀思(1)

    光绪十三年,正月的一天,二十七岁的廷式身着厚厚的棉袍,迎着寒风,照常到陈澧老师家去拜年。    
    到了老师家,他就从严肃的气氛中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原来老师已经病危。    
    廷式埋怨老师的儿女为何不早点告诉自己。    
    陈先生的女儿哭着说:“父亲不让告诉芸阁,是怕分了芸阁的心,影响了芸阁的学业呀!”    
    廷式想到这位尊敬的师长对自己的成长倾注了满腔热血,从做学问到爱国、为人,无不堪称师表,泪水便不由从他眼里溢出。    
    记得一次廷式在老师家抄书,陈老师硬是让师母给他煮了二个鸡蛋,让女儿端给他吃。廷式首先不好意思吃老师家的东西,陈老师很生气,他便只好吃了。吃着老师家的热呼呼的鸡蛋,廷式心里感到格外温暖。    
    一次,本是晴朗的天气突然下起了大雨,廷式全身被雨淋个透湿。陈老师将自己刚做的新衣服拿出来给他换上,并叫陈师母为他烤干了衣服。    
    一天,廷式感冒发烧,上课时伏在课坐上,陈老师看到后没有批评他,反而问他那里不舒服,并用手抚摸他的额头。发觉很烫,就立即叫女儿去叫来了郎中为他治病。    
    两次科考失败,陈老师都热情鼓励他。这次走京城赴试前,廷式又来到老师身边,想想听听老先生的嘱咐。    
    这时,陈澧老师的儿女告诉老人家芸阁来了。老人一听便睁开眼睛,眼里闪出欣喜的光芒,嘴角嚅动着象是要说些什么。    
    廷廷连忙俯下身来凑过头去,老师从喉嗓里发出很微弱的声音说“芸阁……为师怕是……不行了……要回去了……人……本来自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我看不到……你功成名就了……这很遗憾……人要有功名心……不然……就不能上进。你的性情……太耿直……这在官场上……是大忌……你要小心谨慎……记住……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什么事都要……顺其自然。”    
    廷式频频点头,哽咽着说:“老师,您放心吧,芸阁一定记住您的教导。”    
    陈老先生的呼息越来急促。他的儿女们都聚到了他身边。    
    老先生最后无限留恋地看了他们一眼,便永远合上眼睛。    
    廷式耳边响起老先生女儿们一阵阵悲痛的哭声。    
    廷式一生中最敬佩的老师就这样永远离他而去了。    
    陈家请廷式书写先生的祭文。    
    廷式强忍悲痛,坐在案前,研墨挥毫。    
    他刚要下笔可手因为激动抖得厉害。他不得不停下来定了一下神。    
    他一面流着泪,一面一字一顿地书写先生的祭文——    
    陈澧,清嘉庆十六年某月某日某时生,清光绪十三年某月某日某时卒,字兰甫,广东番禺人。九岁能为诗文。十七岁,补博士弟子,入粤秀书院肄业。二十三岁举于乡。六应会试未第,拣选知县到班,不欲出仕,请加国子监学录衔。同治乙丑,诏沿海各省绘地图,督府属任其事,成《广东图》以进。为学海堂学长数十年。至老,为菊坡书院山长。以经史及汉魏六朝唐宋诗文教士,与诸生讲论文艺,勉以笃行立品。光绪七年,用耆年硕德,赏五品卿衔。卒年七十三岁。先生少好为诗,及长,弃去。泛滥群籍,凡天文、地理、乐律、算术、骈文、填词、书法靡不研究。先生打破汉、宋门户之见,兼收并蓄、融会贯通,集经学之大成,学问渊博,好学勤思,留下大量著述。在经学方面,主要有编纂的《汉儒通义》,著录的《东塾读书记》、《东塾集》等,著述多达116种。特别是《东塾读书记》,荟萃了先生毕生治学的精华,凝聚了其哲学、政治、历史等多方面的深刻见解,是他的学术观点的成熟之作。    
    写到这里几滴硕大的泪珠滚落到稿件上,几行字迹被泪水打湿,墨迹散了开来。    
    先生的女儿陈强拿来了手帕给他擦去泪水。    
    廷式不得不将已写好的稿子又重新抄写一遍,他接下去写道——    
    “先生在学术上兼采汉宋之长,不拘一家成说,融会诸家,又适应时代潮流,讲求通经致用,具有自己的特色。通过辛勤的钻研、著述、讲学,先生引导人们从乾嘉年间埋头考据的狭窄天地破墙而出,又极力纠正汉宋之学的门户纷争,使之各展所长而避其所短,以考据训诂为手段,以发明义理为目的,归结于经世致用,开创了一代新学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