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成长力-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华尔街日报》在2002年10月下旬披露,在并购时代华纳公司前美国在线的确有做假账的不法行为,这证明了股东们的指控并非无厘头。还有报道说,合并前3个月美国在线夸大了自己的广告收入。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称该公司当时将几笔广告收入错误地记入了美国在线分公司的账上,从而导致2000年9月以来的收入虚增了19亿美元,利润则增加了1亿美元。    
    华尔街时报的事件给新公司再度蒙上阴影。在此之前,美国在线因为会计操作问题已经受到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司法部的调查。2002年8月,该公司在对账目进行内部核查时发现了一系列财会问题,当时公司一笔4900万美元的广告收入被错误地记入账内。    
    股东们提出的诉讼案对两家公司的前董事会、会计、银行和其他顾问机构形成了严重威胁。为美国在线做账的会计事务所和几位关键的管理人受到了指控。    
    当年曾经为这笔交易提供咨询的投资银行也难逃干系。    
    


第一部分第四章 追求成长的优质性(2)

    (2)股价严重下跌    
    合并结束后,新公司的股价一直徘徊在39至45美元之间。“911”事件爆发后,股价一下子跌到了34美元,此后一直未能恢复。2002年1月,该公司在发表的财政结算报告中宣布,公司赤字额将进一步扩大。然后,股价下跌到了26美元。之后,同年4月公司公开了542亿美元的巨额亏损,随之而来的是股价跌到了20美元大关。此后,公司股价持续下滑,在各种丑闻的冲击下跌到10美元左右。    
    股价的大幅下跌引起了股东们的强烈不满。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没有人知道。    
    (3)业绩下滑,财务巨亏    
    并购刚过几个月,AOL的业务就开始下滑,对新公司的整体业绩造成拖累。同美国在线糟糕的业绩相比,前时代华纳各业务部门业绩普遍良好。    
    2003年1月29日,合并后的新公司宣布2002年全年亏损额达到987亿美元,创下美国企业有史以来最大的亏损记录。    
    (4)高层领导走马观灯    
    2003年1月13日,新公司的有线新闻网(CNN)的首席执行官伊萨克森辞职。前一天,该公司有关人士又透露公司董事长史蒂夫·凯斯将在2003年5月份辞职。原AOL的首席执行官凯斯,也是AOL与时代华纳公司合并的主要促成者。在他辞职的消息传出当天,新公司的股价上升了30美分。    
    在公布AOL时代华纳出现巨额亏损的同时公司副董事长泰德·特纳宣布辞职。    
    这些高层人员的离职意味着公司向世人宣布这桩史上最大的合并案是一桩失败的案例。他们的离去并没有解决公司的根本问题,而是面临更艰难的营运之路,包括怎样把传统的传媒业务和网络新经济整合到一起,以及怎样应对由此产生的文化冲突。    
    AOL时代华纳公司鼎盛时期市值曾高达2600亿美元,而2003年初已缩水至680亿美元。合并以后公司一直受到经营问题、文化冲突和过高的赢利期待等诸多问题的困扰。当时促成合并的谈判双方,时代华纳的首席执行官李文和美国在线首席执行官凯斯都已黯然离去。他们两位都未能实现网络高潮时期产生的梦想。    
    (5)变卖资产抵债    
    这家全球最大的传媒公司目前负债额已高达260亿美元,而销售增长缓慢,只能通过变卖资产来获得所需资金。    
    ①出售旗下公司股份    
    2003年4月底,新公司以123亿美元的价格将自己在喜剧中心有线电视网的一半股份出售给了维亚康姆,售价之低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②出售运动队    
    为减轻负债压力。2003年5月新公司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百万富翁大卫·麦克戴维进行谈判,准备出售自己的亚特兰大运动队。    
    分析家称目前正处于亏损状态的亚特兰大运动队的价值将在35亿到4亿美元之间。有了这些资金,AOL可以保住自己的书籍出版业务,或者至少可以在贝塔斯曼旗下的漫步者之家准备充分之后再收购这一部门。    
    ③出售股权    
    2003年7月3日,AOL时代华纳公司宣布把麾下的“华娱电视”641%的股份以68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亚洲首富、香港巨商李嘉诚所属的网络、出版和广告集团TOM公司。    
    ④出售DVD/CD业务    
    2003年7月15日,科音曼国际公司和一个由WEA公司老板杰姆·卡帕罗领衔的财团收购了AOL时代华纳公司的DVD/CD业务部门。    
    (6)新的欺诈指控的威胁    
    2003年7月21日,新公司又遭到两项新的司法诉讼,诉状指控新公司在合并之前采用欺诈手段人为增加公司营收使得投资者遭受损失。加利福尼亚州退休金基金会及俄亥俄州退休金基金会要求支付35亿美元的赔偿。    
    截至2002年,2000年到2001年AOL的财报就一直是美国司法部和证券交易委员会双重调查的重点。在AOL与时代华纳合并之后,AOL时代华纳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重新申报了财报,但财报里面仍然有一些令人质疑的广告营收会计问题。2002年第三季度,AOL时代华纳对2000年和2001年的财报进行了再次发布,在发现其AOL部门有一些销售额数字不当后将其营收减少了19亿美元。    
    2003年3月,AOL时代华纳表示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其AOL部门的财报当中又发现了另外4亿美元有可能是误报。AOL时代华纳在其3月份的一份文件中表示,证券交易委员会“正在继续对一系列与AOL有关的交易展开调查”。这些诉讼和指控给新公司带来很大的困扰。    
    (7)从公司名称中去除AOL    
    在合并之时,AOL的主管人员坚持要求在合并后的公司前面加上AOL三个字母。但2003年8月,AOL时代华纳董事会主席米勒表示,该公司正在考虑放弃名称中的AOL,尽管AOL将继续留做公司的一部分,显然此举意在保护AOL的品牌免受AOL时代华纳面临的诸多问题的负面影响。米勒已经要求AOL时代华纳的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帕森斯在董事会面前提出更改公司名称的提议。    
    当有关AOL时代华纳将更改公司名称的消息透露出来时,公司的股价出现了攀升,在周一攀升了2%,以每股1553美元收盘。    
    事实上,早在2002年9月,时代华纳一些高级主管就开始谈及将AOL从公司名称中撤去的事宜。    
            他们这么做主要是对AOL在合并之后业绩过于糟糕感到愤怒。在合并之后不久,AOL的增长就开始减慢,而AOL的会计问题使得AOL拖了整个公司的后腿。    
    自合并以来,两公司股票市值已经缩水了近80%,美国在线的市值更是锐减1700亿美元。目前,新公司因为会计问题正在接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调查,该公司的股票目前已经跌至4年来最低点,公司信用等级也被调低。应当说,将“AOL”从公司名称中去除是合并之后一次象征性的大倒退。    
    2003年9月18日,董事会通过在公司名称中去掉“AOL”字样的提议,将公司名称改为时代华纳。这标志着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公司合并案以失败告终。    
    (2)恶质削价    
    有的企业为了追求营收的成长,采取孤注一掷的手段。在经营成本没有下降的情况下,为了占领市场,与对手进行竞争,不惜削价争取市场。若是成本得到了降低,这种方法还情有可原。    
    恶质削价能暂时地增加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表面上看,公司的销售额是上去了,但由于这种销售额的增加缺乏支撑它的低成本基础,它只能带来暂时的营收成长。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这种方法无异于饮鸩止渴,这种表面的营收成长不仅对公司没有好处,相反它会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降低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这种短期的成长,最终给企业带来的只是灾难。    
    (3)不当的价格折扣    
    有些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一味地迎合顾客,甚至不惜给某些顾客过于优厚的信用条件,甚至到每笔交易都赔钱的地步,这是劣质成长的另一种表现。这种做法同样不可能持久。对顾客的采购给予超低利率甚至是无息付款方式,或是允许延付期限,短期之内或许有助于刺激业绩,但绝不可能成为长期有效的成长策略。    
    以往的许多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样做只会带来恶果。许多制造商——特别在电信业提供优惠得离谱的付款条件,客户不需要为购买产品而去贷款,基本上就等于把借贷资金的成本和风险全部揽到自己身上。这些电信业制造者使本身的资金流动与信用评估等都蒙受风险,把整个公司置于危险的境地。    
    在这些状况下,公司固然可以从账面上看到营收成长与利润增加,经理人也会达到销售目标而领到红利,然而日后现金周转危机随时可能爆发,随之而来还会出现大笔呆账、死账,给公司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二、优质成长的特征    
    追求营收长期成长的优秀企业,营收与获利都获得了持续一致的增长,只有这样才能累积竞争优势,创造股东的价值。从短期来看,这些企业未必在业界名列前茅,但由于采取的是正确的提升营收策略,积累的效应使它能最终脱颖而出。优质成长使公司的营收能力与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都得以同时提高,因而可以提高竞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