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
这一天的南京,刚从西安事变的惊吓中恢复过来,党政要人显得分外轻松。各机关团体举行了扩大庆祝会,还准备在晚间举行提灯会。各大报纸上纷纷登载南京专电:“本届元旦,适值蒋委员长脱险归京之后,故庆祝情绪非常热烈……市民一般于五六日来咸非常之喜慰,除夕茶食水果玩具各业,俱现拥挤之象,新式家庭更有预备夜十二时后狂欢至天明者……”
南京城里,有一人心情黯淡。他就是护送蒋介石回南京,自己却被扣留的张学良。他怀着化解仇恨的勇气来到南京,但刚刚在一天前,他受到军法审判,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剥夺公民权五年。在元旦日记中,他写道:“昨夜梦中过新年,同乡二人来访,述及亡国衰家之苦,大家对泣,恐非东北人不知其滋味,因梦中涕泣,被看守我的人叫醒。我心中十分惨然。”
在西安,事变的另一个主角杨虎城进行元旦阅兵,他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告官兵书》告诫官兵:“国家不强,军人之耻……虎城深知各位官兵都是能效忠各自的部队的,那么我更相信大家一定更能效忠国家,为国家民族的生存去做最英勇的牺牲者……”
此时,国民政府军政部部长何应钦仍在督促国民党中央军继续向西安进发。上一年所发生的事变虽然得以和平解决,但古城西安依然处于动荡之中。
转眼已是春节。中共代表周恩来同国民党代表张冲、顾祝同在西安开始就国共合作的具体问题进行谈判。上一年年底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使国民党与共产党这两个最大的政治与军事力量携手合作,这奠定了中国长期抗战的基石。
这一年的春天,中国终于迎来了难得的安宁与平静:没有内战,也没有外战。
在上海, 各大影片公司都在报纸上刊登了春节期间新片上映的广告。这一时期,上海市民看到的既有迎合节日喜庆气氛的《皆大欢喜》、《春到人间》、《化身姑娘》等影片,也有关心社会现实的《压岁钱》。
所有的影片中,上映时间最长的是一部带有恐怖色彩的影片《夜半歌声》。《夜半歌声》的男主角由金山主演,表现了“戏子”宋丹萍和富家女晓霞的爱情悲剧。影片最叫人难忘的是导演营造出来的恐怖气氛,开中国恐怖片之先河。
自2月20日在上海金城大戏院开映以后,这部影片创下了连映34天、场场爆满的记录,报界称之为“大量观众倾巷而至,影迷府上十室九空”。
尽管是一部恐怖片,但影片还是绕不开笼罩华北的战争阴影。插曲之一的《黄河之恋》这样唱道:“我是一个大丈夫,我情愿做黄河里的鱼,不愿做亡国奴。鱼还可以作浪兴波,掀翻鬼子们的船,不让他们渡黄河!不让他们渡黄河!”
《夜半歌声》的魅力促使其后继者不断地尝试翻拍。1962年香港邵氏公司的袁秋枫导演,198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杨延晋导演,1995年香港著名导演于仁泰都曾翻拍过同名影片,但是在影响力上都没有超过当年的《夜半歌声》。
这一年,另一部引人注目的电影是《马路天使》。男主角是影星赵丹,女主角是刚出道的周璇。
周璇在1935年才进入国华影片公司,一开始月薪50圆,只能演演配角。但她已经满足,觉得:“这个数目对当时的物价说来是不算少了。”早年她在黎锦晖主持的明月歌舞团时,与普通团员一起住在霞飞路一家俄国餐馆楼上,每天晚上睡地铺,吃大锅饭,生活很清苦。演出票房有盈余的时候,一晚上才可以分到5角钱。
《马路天使》的导演没有把镜头扫向大上海的灯红酒绿,而是瞄准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市民的市井生活,对社会问题的关切,使它成了左翼电影的压轴之作。
《马路天使》的上映使周璇声名鹊起,月薪也翻了4倍,由最初的50圆增至200圆。她演唱的影片插曲《天涯歌女》、《四季歌》曾风靡一时,使得“金嗓子”成为她专有的美誉。《四季歌》绕开了租界当局规定的不能出现东北地图及抗日内容的限制,唱出了东北人民乡土沦落的痛苦和抗击日寇的愿望,周璇的歌声成为一个时代的特殊记忆。
当年,新闻影片曾报道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一行从上海出发前往英国,称此次出访是“祝贺英王加冕,考察各国经济建设”。其实,考察团的副使却是海军部部长陈绍宽。考察团的真正目的也是为了能从欧洲各国获得贷款,以及进一步签订购买军火的协议。代表团还要与德国续签中德以货易货的协定,以中国的矿砂交换中国急需的德国武器。
此时,欧洲正因西班牙内战而处于分裂之中。西班牙这场左右翼之间的内战已经持续了十个多月。英法两国恪守着由他们率先提出的不干涉协定,不向西班牙任何一方出售武器;同样在这一协定签字的德国和意大利,却不断向由佛朗哥所领导的叛军输送武器,西班牙成了德国新武器的试验场。意大利甚至还向西班牙派遣正规部队,到这一年的4月,已经派遣了10万人。
苏联则向内战的另一方共和政府提供军事援助,他们的技术顾问和飞行员们出现在西班牙,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军用物资。一支由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反法西斯者所组成的国际纵队,也站在政府军的一边,前来西班牙参加战斗。他们的口号是“保卫马德里”。
这场战争最后还是以共和政府的失败告终。
袖手旁观的英国,此时正筹备着新君主乔治六世的加冕典礼。5月13日这一天,英国人第一次通过黑白电视看到了新皇加冕典礼的实况。英国广播公司,也就是后来为人们所熟知的BBC,用第一辆电视转播车,进行了英国首次户外电视实况播出。
5月29日,一个由17人组成的国民党中央考察团抵达延安。对这次考察团的到来,延安方面给予了热情的接待,各部队以及鼓乐队到城南迎接。考察团团长涂思宗后来回忆说:“城外马路上满布旗帜,人群伫立,声势颇为壮观……号兵队吹奏三番军号……并高唱‘国共合作,打倒日本’的军歌,场面十分隆重。”
此时,中共中央机关已经进驻只有3 000人左右的塞北小城延安。一位记者这样描述着延安:“两面山坡,中间流着一条溪涧似的延水,东岸展开一条狭长的平地。这就是延安市精华所在的地方。”1937年初的延安城里,只有十字交叉的两条街,街上的房子,除了居民的住房外,大都是中共中央党政机关所在地。
《一个时代的侧影》 第二部分1937年:卷入漩涡(2)
涂思宗将此次延安之行锁定在三个主要地点:抗日军政大学、贺龙部队、彭德怀的前线总指挥部。
抗日军政大学原为红军学校,迁到延安后才更名,主要培养红军干部,培训投奔延安的抗日青年,也有汽车、通讯、工程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班。校长林彪带领考察团到各处巡视一周,并集合起了师生千余人,请考察团的军事组长校阅。涂思宗对此描绘说:“该校名为抗日军政大学,不成学制,学生年龄不限,老幼性别不限,男女科系不分,可以说乱七八糟,但不可忽视的学生的情绪似乎还不错,可以从全体歌唱时看出来,声音高昂而整齐,校舍由十余窑洞组成,分布面积极广。”
在抗大,涂思宗见到了在这里学习的女生康克清,“打绑腿,面貌黑,身体健壮活泼,态度大方,年龄不过二十”。当被介绍说她是朱德的爱人时,有团员对此发生了兴趣,当时朱德已50余岁,便问“可否讲其恋爱经过,彼笑答谓朱德同志是革命的,我们是因革命而发生感情,不过我还年轻,学识不足,所以到抗大来学习”。
当涂思宗带领团员到达贺龙司令部时,贺龙正在吃早饭。“桌上摆的一盘辣椒萝卜干和一盘黄豆,另外一桶稀饭,士兵伙食相同,官兵表现共甘苦。”在这里他们作出的结论是:“名号有几团,而人数每连三四十人不等,且年轻幼童为多,老兵极其有限。”
考察团的延安之行,是自1927年国共分裂十年来国民党人员第一次有机会合法观察中共与红军的具体情况,特别是集中评估红军真正的实力,为蒋介石决策提供参考。涂思宗的结论是:“延安几乎没有一样东西算得上是正规的,不过它呈现的精神状态却不能轻估。”
在这一时期的《良友》杂志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上海红十字会主办的民众救护训练班在向普通百姓教授救护知识;女子体育学校的学生在军训中进行射击、冲锋、打拳等项目的训练,在南京的毕业生也接受就业训导的军训;在武汉,还举行了防空大演习。从当年这本时尚杂志中,可以感受到当年的民众已经知道战争的临近。
金陵大学老师孙明经拍摄的教育电影《防空》和《防毒》两个片子在国内上映。《防毒》一片中第一次向人们详细展示了如何预防毒瓦斯,如何应对芥子气 。在《防空》一片中,孙明经特意对比了各国的空军的实力以及如何应对敌人的轰炸。
这一年,孙明经还随同西北考察团到绥远、宁夏一带考察,他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
考察团的第一站是张家口,在车站里军人和旅客一样多。张家口食堂作为日本特务的秘密机关,其时已被查封,由此可看出对日妥协的政策差不多已走到了尽头。
当考察团到达集宁的时候,受到了驻扎在集宁的中央第十三军的欢迎。第十三军清一色德国装备,是国民党最精锐也是蒋介石最嫡系的部队之一,其在华北前线的出现是对紧逼的日本人做出的一种姿态。第十三军修筑的工事、战壕,及普通人家自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