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俄罗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崛起·俄罗斯-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肟似账箍品颉V芪Ь∈潜撑选⒌ㄇ雍推燮!�

  仅仅5 天时间,统治俄国三百多年之久的沙皇专制大厦倒了下来。与此同时,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一种崭新的制度正喷薄欲出……

 
 
新途(1) 
 


 
 2006年12月06日 15:07   

连载:大国崛起·俄罗斯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在距离莫斯科35公里外的地方,有一个叫高尔克的小村庄;看似不起眼;却曾经被全世界向住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视为圣地。因为这里的主人曾在这极其简陋的地方;规划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里有一座博物馆,光线不是很好。但当灯光在黑暗中突然亮起来的时候,每一个人的目光都会盯在一尊雕像上。

 
 
 
  站在他的面前,即使是81年后的今天,他的气息和力量依然扑面而来。

  他的名字是“列宁”。

  1、那只不过是一堵朽墙,只要一推就会倒掉。

  列宁,这是发源于西伯利亚的一条大河——勒拿河的名字,这位17岁就加入革命的青年,在27岁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时,用它来做自己的化名。

  自19世纪初十二月党人以来,勒拿河用宽厚的胸怀接纳了俄罗斯历代被沙皇流放的革命者。一代代革命者为了推翻沙皇统治,探寻俄罗斯民族的强盛之路,而被流放至此。

  即使在西伯利亚风雪严寒的折磨下,革命者们也没有放弃对俄罗斯道路的求索,他们曾无数地在这条滔滔北去的大河边思考着民族的命运,勒拿河也因此在俄罗斯历代革命者心中具有了特别的意义,它象征着一个民族对国家富强的思考和向往,这也许正是列宁以这条西伯利亚大河作为名字的原因。

  对列宁来说,命运之轮发生改变的日子是在1886年。这一年,父亲去世。

  第二年3月1日,一些大学生行刺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但没有成功。大学生们被捕,其中有列宁的长兄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5月8日,亚历山大被绞死。一周之内,列宁的母亲满头皆白。

  由此开始,列宁一家被视为异类,大多数熟人都不理睬他们,躲着他们。当列宁母亲走在街上的时候,人们视而不见,免得同死刑犯的母亲打招呼。当列宁毕业的时候,他的老师们争论该不该发给这个死刑犯之弟金质奖章,然而列宁在毕业考试上表现太出色了,学校还是把金质奖章发给了他。

  列宁此时的兴趣完全转向思考俄罗斯的道路,他不认为兄长的选择是对的:“在1881年,也是在3月1日这天,民意党的革命者们杀死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难道人民的生活变好了吗?丝毫没有。代替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是一个新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人们的生活变好了吗?丝毫没有。这就是说,应当采取另一种方式进行斗争。”

  在喀山大学,列宁深入地研究各种社会学说,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在这里他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参加青年学生小组和学生反抗斗争,在学生中威望很高。列宁这个笔名,在这个时期成为人们对他的昵称。

  不久,因为参加一个集会,列宁被捕。一个警官问列宁:“年轻的小伙子,你为什么要造反呢?要知道,在你的面前是一堵墙!”

  列宁平静的说:“那只不过是一堵朽墙,只要一推就会倒掉。”

  1887年12月,列宁被流放。流放期间,他博览群书,潜心自修。一年后,列宁又回到喀山,秘密参加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

  1889年,列宁迁到萨马拉,自学完成大学四年的课程。1891年,他以校外生的资格,参加了彼得堡大学法律系的国家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被授予最优等毕业文凭,并成为注册的助理律师。

  然而,列宁对律师职业并无兴趣,他关注的是推翻沙皇政府,解放人民。他刻苦学习德文、法文和英文,认真钻研马恩著作,并在萨马拉组织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

  1893年,23岁的列宁来到彼得堡,成为一名职业革命者。他把彼得堡独立的共产主义小组联合起来,成立了一个叫“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的秘密织织,他成为公认的领导者。

 
新途(2) 
 


 
 2006年12月06日 15:07   

连载:大国崛起·俄罗斯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列宁也因此被官方密探所关注,并再次被捕。在一间单人牢房里,他写出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大部分书稿和许多小册子。为了写书他想了许多办法,例如用面包做成墨水瓶,里面灌上牛奶,偷偷用来写作。当看守进来的时候,就把“墨水瓶”连同“牛奶”一口吞掉。

  1897年,列宁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三年的时间里,他完成了许多重要著作。之后,流 
 
 
亡海外。1900年,在德国莱比锡创办《火星报》,他为此写了大量文章。这些报纸运回俄国后在工人中秘密流传。列宁的名字,逐渐为人所熟知。

  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代表大会上,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获得了多数票,被称为多数派,也就是布尔什维克。虽然当时还是个小党派,但日后这个名字却成为影响俄国乃至世界进程的名词。

  在30年时间里,列宁曾经三次被捕入狱,两次遭到流放,两次流亡国外,但他从没放弃对俄罗斯发展道路的探寻,1917年,他亲手为这片辽阔的大地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2、历史女神真会开玩笑。

  在彼得堡涅瓦河边,有一艘世界知名的战舰。这是一艘创造了历史的战舰,它的名字是阿芙乐尔。89年以来,它的炮口一直指向冬宫。

  1917年11月7日,随着它发出的一声怒吼,俄罗斯人民翻开了历史崭新的一页。

  不过,这声炮响险些被否决,历史的这一页也差点没翻过去。

  1917年2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已进行了四年,俄国人民困苦不堪。彼得格勒的工人、士兵发动起义,推翻了统治俄国300余年的罗曼诺夫沙皇王朝,双头鹰国徽黯然坠落。

  此时,俄国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国两政。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一个是工兵代表苏维埃。后者握有实权,却自愿让出权柄,甘居次要地位。

  然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让俄国人民失望了。临时政府虽然隔三岔五颁布一些改革法令,但是雷声大、雨点小,很少兑现承诺。

  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面包、土地;临时政府对世界大战的热情却丝毫不逊于沙皇政府,对土地改革则提不起什么兴趣。

  临时政府与人民之间的鸿沟日复一日地扩大。

  怎么办?

  正如19世纪俄国历史学家索洛维约夫的名言:“人民已经起床了,准备上路,但在等待什么人——等待着领袖,领袖出现了。”

  1917年4月16日晚,成千上万的工人、士兵汇集在彼得格勒芬兰车站,等待着领袖归来。

  从国外归来的列宁被千百双手举到一辆装甲车上,探照灯从各个地方射出光线,集中在他身上。列宁发表了他回到俄罗斯的第一次演说:“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万岁”,第二天,他发表《四月提纲》,指出临时政府所进行的战争,仍然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要想结束战争,就必须将 “全部权力归苏维埃”。

  列宁的话在苏维埃内部引起争论,以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为代表的许多人认为在短短的时间里进行第二次革命是不可能的,应该允许临时政府继续执政,以苏维埃对其实施监督,督促它改革。

  此时的布尔什维克其实是一个非常小的政党,它的党员数量很少,政治影响也不大,拥护者主要是一些产业工人。因此,列宁夺取政权的主张在苏维埃内部,特别是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看来是非常不切实际而可笑的。

  1917年6月16日,全俄工兵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讨论临时政府问题。

  孟什维克的代表策烈铁里认为没有一个政党愿意为国家命运承担责任,他说:“在俄国没有一个政党会说:把政权交给我们手里,走开吧,让我们来代替你们的位置,这样的政党在俄国是没有的!”

 
 
新途(3) 
 


 
 2006年12月06日 15:07   

连载:大国崛起·俄罗斯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在一片赞同声中一个声音异军突起:“有!有这样一个党,我们的党随时都准备夺取全部政权。”

  是列宁让历史在这里凝固了一下,但是随后爆发出来的是满堂哄笑。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控制大会,通过了支持临时政府的决议。

 
 
 
  其实,即使在布尔什维克内部,也只有很少人支持列宁的主张,在斯大林和加米涅夫主办的《真理报》上,对临时政府的态度也是摇摆不定,以妥协居多。

  这也许就是历史的魅力,在历史没有揭开它的面纱时,能够把握历史并坚定走向未来的只是少数人,在历史的关节点大多数人都是盲目的,焦急地等待着揭盅的那一刻,并通过嘲笑那些目光独到者来证明自己并不那么迟钝。

  随着时光的推移,历史证明了列宁的眼光。

  7月,临时政府还在声称:“完全遵守我们对盟国承担的义务。”并下令俄军出击,军事冒险遭到惨败,十几天内损失6万多人。

  人民忍无可忍。50万士兵工人走上街头中,群众的口号已经从“拥护临时政府”变成 “打倒战争”、“打倒十个资本家部长”,最后是“全部权力归苏维埃”。

  就在沙皇向人民开枪的地方,临时政府的枪也向人民打响,示威群众遭到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