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俄罗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崛起·俄罗斯-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泄囟砺匏刮蠢慈绾危怯泄厮诘毕率欠裼芯鹊奈侍狻1说玫某鱿智∈鞘焙颍核绻�25年出现,谁能拯救俄国!”

  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彼得将俄国带进了欧洲。站在彼得堡向西雄视的俄国,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封闭的俄国了。在彼得时代,圣彼得堡的辉煌已经成为俄国改革的标志。

  贵族们和欧洲其他国家的贵族一样,说起了法语,谈论着关于文化和艺术的话题;大量的西方科学著作被译成俄语;教育成为俄国的头等大事,而军事院校培养的指挥官正在训练国家的军队。

  俄国发展的奠基阶段,在彼得手中完成。

  1721年,俄国参政院把国号改为“俄罗斯帝国”,同时,尊称彼得为“祖国之父”和“大帝”。枢密院在贺词中强调:彼得已经领导俄国人民,“由混沌无知的黑暗时代,走上了光明的世界舞台”。

  为了开放,甚至敢于在边界上、敌人的枪口下建设首都,这在世界史上也是少见的。


 
窗口(6) 
 


 
 2006年12月06日 15:04   

连载:大国崛起·俄罗斯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这一极度自信的举动流露出彼得对改革开放和国家强盛的坚定信念。在2003年俄罗斯民族为圣彼得堡举行的生日宴上,依然流淌着同样的情绪。

  圣彼得堡意味着俄罗斯从欧亚边缘国家向欧洲靠近的决心。俄国从这里学习欧洲,与欧洲交流,也在这里向欧洲乃至世界施加影响。

 
 
 
  它是俄罗斯和彼得一世的荣耀。

  它是彼得改革的目标,也是开放的最高物质形态,更是俄国强盛的标志。

  此时,东方的另一位大帝——中国的康熙皇帝在废止禁海令32年之后,又重新下达禁海令。一度开启的大门,被重新关上,直到200多年后被欧洲战舰上的大炮轰开。

 
 
开明专制(1) 
 


 
 2006年12月06日 15:04   

连载:大国崛起·俄罗斯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克里姆林宫圣母升天大教堂,是历代沙皇加冕的地方。

  彼得大帝死后,在短短37年内,俄国先后有6位沙皇在这里戴上象征权力的皇冠。其间沙皇频换,宫廷政治斗争激烈,政局不稳,经济滑坡。几位沙皇不仅少有建树,有的还开起了改革的倒车。

 
 
 
  将国家的发展寄托在某一个个人身上,而不是形成制度保障,这是俄国出现倒退的原因。国家的道路取决于君主的个人意志,这是俄国发展过程中始终潜在的问题。一旦君主不是个“明君”,国家命运就出现危机。

  但是,此时俄国的发展仍然在依靠君主的个人力量。

  正如别林斯基后来描述说:“人民中那些曾为改革付出巨大牺牲的精英们已因参与改革而备受打击,从前野蛮时代的复辟使他们胆颤心惊。俄罗斯好像早就预感到了这一黑暗年代的出现,那时它不得不在彼得开创的大路上踟蹰不前;它仿佛感觉到,在地平线上与叶卡捷琳娜女皇一道重又升起的灿烂的太阳将长久地照耀着它,从此不再遗弃它……”

  1、叶卡捷琳娜皇后在某种程度是俄国的救星,也是欧洲的救星。

  1762年,又一位女皇在圣母升天大教堂戴上了皇冠,彼得的改革终于有了忠实的继承者,俄国再次回到发展的轨道上来。这位女皇被称为叶卡捷琳娜二世。

  她是德国人,却成为俄国历史上第二个被拥戴为“大帝”的人。

  她踏着丈夫的尸体走上宝座,却成为彼得大帝的真正继承者。

  她两手空空来到俄国,却使俄国版图扩大了63万平方公里。

  1744年,一位年仅14岁的普鲁士少女仅仅带着几件随身衣服出现在俄国宫廷。她叫索菲娅·奥古斯特,出身于普鲁士什切青的一个小公爵家庭,她是作为俄国王储夫人的候选人来到俄国宫廷的。

  但是没人想到,就是这么一个事件改变了俄国的历史和这个少女的命运。

  索菲娅曾受过良好的欧式教育,并随母亲游历欧洲,拜访各国宫廷,见多识广,娴于礼仪和宫廷斗争。索菲娅从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17岁王储的妻子。

  很快,索菲娅就得到了许多俄国人的好感。她改了个俄国名字——叶卡捷琳娜,她努力学习俄语,还改信了东正教,不久她就能用标准的俄语虔诚地朗诵东正教的经文,在场的大主教和教徒们听后十分感动,并流下泪来,因为人们知道这个小女孩是怎样学习的。

  叶卡捷琳娜半夜经常半夜起床复习俄语老师布置的功课,为了避免被睡魔打搅,她不穿外套,赤足在地上行走,她曾因此受凉,生命垂危。这种不惜生命学习俄语的传奇故事传布出去之后,叶卡捷琳娜赢得了宗教界、政界以及普通民众尊敬。伊丽莎白一世女皇对此也大加赞赏,亲自照料叶卡捷琳娜,送给她钻石项链、金耳环和贵重衣物。

  这位14岁少女如此坚定的行动动机何在?叶卡捷琳娜后来回忆说:“我的心里并没有什么好兆头,支撑着我的只是功名心。在我的内心深处老是隐藏着一种东西,使我坚决相信,凭我的主动精神,我可以成为俄国女皇。”

  此话虽有夸大之嫌,但这位少女在堂皇而富丽的俄国宫廷、辽阔而深沉的俄国大地无疑感受到了权力的力量,她所说的功名心,也就是野心在滋长,她知道要想长久呆在俄国,并对俄国发挥影响,那么自己首先得变成一个俄国人,在这一点,她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与她相反,从小在德国长大的彼得非常崇拜普鲁士军事制度与德国文化,对俄国却毫无感情,他到死也说不了几句俄语,甚至认为俄国是个讨厌的国家。

  同时,彼得也不喜欢自己的妻子,总是把她抛在一边,甚至在新婚之夜,他无视妻子的存在,兴致勃勃地在婚床上玩他的玩偶士兵。后来,他又耽于享乐,甚至公然把情妇带回家。

 
 
开明专制(2) 
 


 
 2006年12月06日 15:04   

连载:大国崛起·俄罗斯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叶卡捷琳娜生活在危机四伏之中,面对随时会被废掉、杀死的命运,她非常痛苦,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我无时没有书本,无处没有痛苦,但永远没有快乐。”

  面对生死存亡,她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隐忍待时,一面刻苦读书学习如何治国之术,一面组建自己的班底,在政界和军队中扶植拉拢亲信,并将情夫们都安排到重要部门。

 
 
 
  而在对俄罗斯文化的学习中,叶卡捷琳娜发现俄罗斯的总体思想文化水平低于西欧,她逐渐产生了一个信念,一旦可以对俄罗斯施加影响,她的国家(俄国)必须像彼得大帝一样向西方学习,缩短俄国与欧洲的差距,使俄国获得与它国土相匹配的地位。

  1762年伊丽莎白女皇去世,彼得三世继位,在居丧期间,他不穿丧服,频繁组织宴会,通宵达旦地作乐,这引起俄国人的极大反感。而此时的叶卡捷琳娜却穿着丧服,在女皇灵前不断地祈祷、哭泣,她在民心中再得一分。

  彼得三世对此毫不在意,他凭着自己的好恶随意处置国事,他命令在与普鲁士作战中节节胜利的俄军停下来,退出所占的普鲁士土地,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签订和约,因为他是腓特烈二世的崇拜者,他甚至准备“亲自率领一部分军队,听从腓特烈二世的指挥”。令军界对此一片哗然, 许多传统盟国也对彼得三世极为不满。

  在国内,彼得三世打算让俄罗斯人改信路德教,放弃东正教信仰,宣布东正教教徒为异教徒,没收东正教会的财产,一时人人自危。

  法国使节麦尔希伯爵在一封信中说:“宫廷革命将是俄国的幸福,特别是它的盟国的幸福。叶卡捷琳娜皇后在某种程度是俄国的救星,也是欧洲的救星。”

  1762年7月8日夜,在近卫军的拥戴下,叶卡捷琳娜二世发动宫廷政变。士兵们簇拥在新女皇叶卡捷琳娜周围并且冲上前吻她的手、她的脚和衣服下摆。女皇置身于欢乐的喧嚣中。许多俄国人高呼“叶卡捷琳娜!我们的母亲叶卡捷琳娜”。

  宫廷显贵、各国公使、神父争先恐后地欢迎他们的新女皇。 7月18日,叶卡捷琳娜二世在枢密院正式宣布就任俄国沙皇,就在同一天,传来了彼得三世暴死的消息。据说:当一些人按照俄国风俗亲吻彼得的遗体时,这些人的嘴唇却奇怪地肿了起来。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评论说:“彼得就像被打发上床睡觉的孩子一样,轻易地让人家把他赶下了皇位。”

  2、贵族女皇

  踏上皇位的叶卡捷琳娜没在胜利中喜悦多久,就不得不面对当时俄国的恶劣状况,据她后来在回忆录中说:

  驻在国外的主力部队长达八个月都没有领到饷银了,陆军一片混乱,海军舰队被遗弃;预算赤字高达1700万卢布,更要命的是居然无人知道国库的收入情况;国内枉法、贪污、舞弊盛行,一方面司法可以买卖,另一方面不管是弥天大罪还是小小过失都要受到严刑拷打,人民怨声载道;约20万属于厂矿和寺院的农奴揭竿而起,暴动此起彼伏,形势严峻。

  整个官僚机构的运行效率低下,有一次,叶卡捷琳娜派一名近卫军军官到莫斯科查一起受贿案。为此,这位军官需要有一个通行证。于是,这位身负女皇重任的军官为了取得一张通行证,不得不从一个办公室跑到另一个办公室,浪费了整整三天时间。而此时莫斯科那几个贪脏枉法的官员拥有了消灭一切罪证的时间。

  但这位甫登帝位的女皇对此毫不畏惧,她一登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