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与“小说”的关联,也表现在它与白话小说的密切关系中。《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水浒传》中的景阳岗武松打虎,《儒林外史》中的王冕画荷、荆元市隐,《老残游记》中的王小玉说书、大明湖、桃花山,以及《红楼梦》中诸选段,都对散文家沾溉甚多。而这样的关系,不是从文类区分上谈散文的人所能理解的。
《文学散步》 第四部分散文的后现代性
4。散文的后现代性
散,本义为杂肉,从肉,殳声。故《荀子·修身篇》注云:“散,不拘检者也。”《淮南子·精神篇》注:“散,杂乱貌。”庄子则称不为世用之木为散木。散文之散,即有此义。非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亦非达道贯道明道之具,不能代圣立言。文章解除了它的神圣性,而朝世相生活方面发展。把世相生活,用技艺化的文字写得令人欣赏便罢。偶或讽世警世醒世,亦非有微言大义、道宗奥旨,只不过散人杂语,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而已。
然而,谈现代散文的人都说现代散文成果斐然、名家辈出,可是实际上,现代散文虽为一千五百年以来文章发展的结果,现代却不是它的时代。整个现代,代表性的文体其实是小说。这个道理,只要读过伊恩·瓦特的《小说的兴起》,大都能理会。若说“小品文可以发挥议论,可以畅泄衷情,可以摹绘人情,可以形容世故,可以箚记琐屑”(《人间世》创刊号发刊词),则小说更可以。现实主义小说在世相化的程度上,高于散文短制。现代主义小说,又在“本无范围,特以自我为中心”(同上)方面优于散文。整个文学批评界在20世纪对小说的关切,也远甚于散文。小说家的光环,亦远胜于诸散文作家。
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或许在于小说这种文体,或者说19世纪、20世纪的小说,具有现代性的叙事精神,用小说讲民主、讲爱国、讲乡土、讲乌托邦、讲时代变迁、讲人生意义。它摹绘人情、形容世故、铺陈琐屑,其实都是为了它的“大叙事”所需。故其情节,亦均是理性的构建,一点儿也不樗散,一点儿也不散杂,一点儿也不不为世用。
所以,相对于小说,散文就显得较有后现代的气质。去中心、放弃大叙事,祭鳄鱼、听秋声,登凌虚之台,临沧浪之亭,记卖柑者言,述捕蛇者说,某山某水,一箫一剑,纵情则或放歌,明道则在屎溺。散仙入圣,不妨即其无用是为大用;天女散花,是亦当散其不空以证真空。体无定质,藉吃喝拉撒睡以显其相;名无固宜,杂单骈诗歌小说而弗拘其类(也就是郑明娳所说的,散文具有类型整合的趋势)。它较小说更具有后现代性,不是很明显吗?
由此,我们或许可以说,从古文运动发展到现代散文,代表的其实是一个发展的趋势。而这个趋势,到后现代的阶段,恐怕将有更大的发展。
当然,把散文跟后现代性扯在一块,而且预言小说与散文的命运,是贻患无穷的事,必将引来诸多争论。这一点,我自然明白。但题目是本届大会决定的,我只是奉旨命题作文;而且,学者的本领,不就在强掰硬拗,以理论搞乱世界吗?论散文的后现代性,亦可作如是观。
如此论列,也必然是断章取义的。论后现代者,言人人殊,甚或彼此错综,相互枘凿,亚勒克(Postmodernism and Politic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8)对此早有详述。这其中,不仅有因对“现代”态度不同而形成的差异,更有因论者接触或熟悉的文类不同而产生的分歧。有些论者喜欢从建筑谈,有些就艺术做分析,有些专注于资讯与传媒,有些主要利用小说,有些人则由诗立论,故其所析释的后现代性颇不相同,有些可以相容相呼应,有的则难以并置同视为一种性质。我们在这里,乃是选择了其中几种所谓后现代性来谈。例如伯尔曼(Berman)说后现代是严肃艺术与大众文化界限的泯除、艺术崇高性的破灭、生活(日常事物事件)的美学化(Modern Art and Desublimation;TELOS 62〔1984—1985〕),p。41),这对我们解说的散文性质,自然是颇能契合的。不过,他谈的是艺术,而且以波普艺术之类的东西为说,它的商业性、广告性、复制性,或否定现代主义个别作品的自主自足性等,便非我所能借用以为说明的了。
又如散文与小说的不同,在于它们虽都是叙述,但现代小说重视完整结构和自足自主,有一个叙述者的声音贯穿全场,后现代则是抒情的叙述(lyricized narrative),声言多重、片断,且与感情相激发,而此即后现代性质之一。这个差异,固然能如此说,但阿什贝利(John Ashberry)谈抒情化叙事时,本是由史坦贝克的小说和抒情诗的对比中讲下来的,我们若要借用,便不能不有所挪选。
此外,现代主义对物化异化的社会是采取批判、抗议的姿态,希望能唤起被压抑的人性。后现代则被认为是与商品拜物主义妥协了,是对政治、文化的弃权(Arnold Hauser;The Sociology of Art,Chicago;1982;p。651,p。653)。现今的散文不再高谈圣道,流于对文字美感的沉溺,对生活中小小物事、饮食男女、时花品茶的纵情描绘,亦可以从这个面向去理解。但是,后现代跟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体制之间的爱恨情仇,与散文毕竟不甚相干,是很难直接援用的。
虽然如此,我仍要借用黄梅一篇讨论戴维·洛奇《小世界》的文章中的讲法。他说,巴赫金把文艺复兴时期的拉伯雷的作品拿出来,视为狂欢式对话小说的典范,这种做法颇值得商榷。因为狂欢笔调、讽刺、戏拟、拼贴等手法,古已有之,若谓此即为后现代主义作品,则《十日谈》、《坎伯雷特故事集》也都是。18世纪,讽刺、戏拟之作亦甚多。任何一部小说,若为复调或杂语,也都不免是拼贴。(《小世界》中的后现代话题,收入《现代主义之后:写实与实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确实,“后现代性”若视为现代之后才出现的一些性质,则说古代一些作品具有后现代性,便是笑话。某些所谓后现代性,也非新生事物。但文艺复兴时期某些作品,经后现代诠释之后,确有可能成为后现代作品。散文,这个无以名状之物(非骈非韵非诗非小说非戏剧非……),现在正需要给它一个诠释。
2000年10月25日香港大学中国散文国际研讨会讲稿,10月2日写于厦门…长沙…成都旅次
《文学散步》 第四部分关键词索引
关键词索引
第一章欣赏文学“作品”
作品(text)/9
读者反应理论(theory of reader…response criticism)/9
现象学(phenomenology)/10
知识论(epistemology)/10
新批评(new criticism)/10
同一之感(empathy)/11
布朗肖/11
第二章欣赏“文学”作品
富兰克林/19
叔本华/19
尼采/19
谢勒/19
范晔/20
萧统/20
郑玄/20
叶燮/20
第三章欣赏“文学作品”
赫胥黎/27
斯诺/28
内容真理、外延真理/28
主体(subjectivity)/28
意识、潜意识/28
具体通性(concrete universal)/29
布雷克/29
象征/29
第四章“欣赏”文学作品
克罗齐/36
张潮/37
齐白石/37
《抱朴子》/37
第五章如何欣赏文学作品(上)——培养美感
《山海经》/45
贾岛/45
范温/45
第六章如何欣赏文学作品(中)——充实知识
比量、现量/52
集中意识、支持意识/52
第七章如何欣赏文学作品(下)——运用方法
工具理性、价值理性/62
第八章文学的形式
有意义的形式/70
第九章文学的形式与意义
框架效果/78
模仿理论/78
第十章文学的意义
不关心性(disinterestedness)/86
心理距离说/86
移情说/86
幻觉论/87
第十一章文学意义的认知
叙述主体/97
自主性/97
指涉(reference)/97
第十二章文学的功能(上)
群众暴力/105
第十九章文学与哲学
存在/163
结构/163
《文学散步》 第四部分后 记
后记
《文学散步》原先只是一本写着好玩儿的书。但这本书出版后,由于在序言里批评到当前的文学概论书籍,难免冒犯到一些人,当然也引起了许多争论。许多人都怀疑为什么我会这样说,为什么能这样说。
基本上,文学研究可分为几个范畴,如文学史、文学理论以及实际文学批评等。这些研究之所以成立,都应该有其知识基础。而“文学概论”的研究所要谈的,应该就是这些文学研究的基础问题,以作为读者进行文学研究及阅读文学时的依据。在本书第1版蔡英俊的序言中,引用了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的导言,我觉得非常贴切。我原未想到该书,经他指明后,更能解说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以及我为什么这样写。
据康德说,他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并不是用来系统性地阐述一门现成的科学,而是用它来发掘一门科学。换言之,因我们谈的是有关知识基础的问题,所以我们并不承认已有一门现成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