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时代以后,因为难以忍受大蒜的臭气,大蒜被上流社会视为敬而远之的东西,同时受到佛教的影响,大蒜被认为是不洁的东西,大蒜开始了它的苦难时代。而在不习惯食用肉食的日本,认为做菜的时候也没有放蒜调味的必要。因为大蒜的强烈的臭味,直到二战结束,大蒜还是没有作为食品被普遍使用。大蒜在日本的历史很悠久,但它实际上的药用程度一点也没有得到普及。
第三章 寻求有效成分“大蒜博士”第一人小凑洁
现在,在日本被称之为大蒜博士的有好几个人,但要说到大蒜博士第一人,赤痢菌的发现者、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志贺洁博士认为除了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大蒜研究的小湊洁博士以外,没人能担当得起这个称号。
小湊洁先生于1893年(明治26年)出生在茨城县水户,从长野县上田蚕丝专科学校毕业后,胸怀大志、远渡重洋来到满州(中国东北),就职于满州铁道中央实验所。1921年,他因缘际会成为志贺博士任校长的京城医学专科学校的助教,开始了他的研究生活。
第二年,志贺博士叫住小湊,没有任何先兆的谈起大蒜的特殊药效,并劝说:“以大蒜为主题进行研究怎么样?”但是,大蒜研究在当时,尽管有很多人在着手进行,但是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效果,其难度可想而知。
他没有一口回绝,就在他快要把大蒜研究的话题忘记了的时候,志贺博士又一次找到他,说:“听说满州铁道实验所也在进行大蒜的研究,但是太难了,没有什么进展。怎么办呢,这个话题就到此为止吧,如果说你有用毕生精力来研究的大决心的话就没有问题┅┅”,志贺博士的话没有讲完。但正是志贺博士的那番话决定了小湊洁的命运。
“那一瞬间,我恍然大悟,突然对大蒜这种植物产生了一种异常的兴趣,决定将我所有的热情奉献给大蒜。”上面那番话是小凑洁博士在著作《大蒜的神秘》上所提到的。从那以后,直到79岁高龄逝世为止,他将自己的毕生奉献给了大蒜。大蒜博士创始人的称号小凑洁博士当之不愧。
我认为志贺博士之所以要劝小湊洁研究大蒜,小湊洁自己也对大蒜发生兴趣主要是因为他们到中国,发现当地的中国人经常食用大蒜的缘故吧。实际上,某位营养学者在视察满州时,曾仔细地观察过苦力(体力劳动者)们的生活状态,尤其是针对于他们无穷的体力和旺盛的活动力。他们不但粗衣粗食、极端不讲卫生,而且根本不知道疾病是什么东西。难道秘密就在于“他们喜欢吃蒜,除此以外别无他想”,营养学者得到这么一个印象。
另外,二战中,侵入中国南部的日本军队老是为恶性疟疾而烦恼不已,但当地的中国人的患病率却非常低。但是上流社会的华人却和日本人一样患疟疾率高居不下。其差异就在于是否摄取大蒜,上流社会的华人对拥有恶臭的大蒜敬而远之,不喜欢食用大蒜所以造成患病率高。
知道可能是大蒜在发挥作用的小凑洁想:“如果能提取到大蒜的有效成分的话,不是给人类带来福音了吗?”这也是他研究大蒜的出发点。具体到如何提取大蒜的有效成分,他考虑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具有杀菌力的有效成分,还有一个是具有营养价值的有效成分。
作为气味的主要成分的挥发油的最大特征是它的杀菌效果。但是他认为“如果说大蒜的功效全部都是来源于挥发油的杀菌力的话,和很多事实又有矛盾的地方”。例如,增强体力作用、恢复疲劳、新陈代谢等功效就明显和直接的杀菌力没有任何关系。
通常植物为了自我保护,都拥有杀菌力。例如,芥末作为调料拥有其特有的气味,但是芥末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气味,也没有像辣椒一样的辣味。但是将芥末磨碎后,就会产生强烈的辣味。其道理就在于细胞遭到破坏后,配糖体分解酶开始发挥作用。
对于小湊洁博士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提示。关于气味产生的原理,芥末也好,大蒜也好,都是同样的原理,所以大蒜本身也应该是无臭的。
小湊洁博士开始致力于研究大蒜是在1922年(大正11年)。美国的卡巴里特等人通过研究揭示了大蒜的气味的成分,这种成分被命名为蒜素是1944的事。尤其是瑞士的斯特鲁和泽伊贝克两人发现了作为蒜素来源的无臭的蒜氨酸和蒜氨酸酶的存在,揭示了大蒜气味的原理,那是1951年的事。
从上面的事实可以看出,小凑洁博士在上述研究成果出现前的20多年前,就已经想到有气味成分的存在以及有无臭的有效成分存在了。
实际上他的研究是从确认作为大蒜的气味的成分的烯丙基类挥发油是否真的是大蒜的有效成分开始的。
那时,他进行的实验有如下内容。准备了下面3种物质作为实验材料,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
①挥发油溶入橄榄油后产生的物质
②将生蒜弄成碎末状后制成的干燥粉末
③将生蒜在酒精里沸腾加热20分钟后,弄成碎末状后真空干燥后得到的粉末。
将上述3种物质喂食给实验用白鼠,20天后,①的情况下,白鼠的体重出现减少现象;②的情况下,白鼠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③的情况下,白鼠的体重明显出现增长现象。
有人认为是因为③的加热处理,造成大蒜分解酶被破坏了,所以取得了良好的结果,然后认为“大蒜中发挥作用的就是它的气味”,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观点。
根据上述实验的结果,他将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大蒜的本质的功能营养价值上,如何提取出大蒜的无臭有效成分成为他今后研究的第一目标。但是,这就像一个人走在无人的荒野上一样,接下来是等着他的是连绵不断的困难。
第三章 寻求有效成分意外发现的大蒜增进素
在京城医学专科学校开始大蒜研究的小凑洁博士于1925年(大正14年)辞去该校助教的职务,准备从1开始重新学习基础知识,为此,他进入京都大学新设置没多久的农学部农艺化学科开始学习。可以说在这儿的研究为他以后发现大蒜增进素建立了基础。
京都大学名誉教授近藤金助博士曾经在京都大学的研究室见过小凑洁的研究样子,他指出在小湊洁将近50年的研究历史中,有三座险峻的大山横在小凑洁面前。
第一座就是“虽然发现有效成分是大蒜的无臭物质,但如何证明”。这是他1922~1925年在京城医学专科学校时代的研究成果。
第二座是“如何将发现的无臭的有效成分分离、捕捉”。由于没有专业知识,研究无法进行下去,小湊洁于33岁时下了一个大决心,回到日本,进入京大从农艺化学的第一步开始学起。1930年毕业后也留在研究室里继续研究,最后终于发现了无臭的有效成分增进素。
耀眼的发明、发现背后是任何言语都无法道尽的努力和辛苦。大蒜的研究可以称得上是与大蒜臭味之间的战争,为了不给周围的人带来麻烦,他把自己关在地下研究室里,孜孜不倦地进行着研究。
因为主要是观察实验白鼠的发育状态,通常一个实验结果的出来要花上4个月左右时间。在重复实验中,二年、三年的时光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过去了。
如果是帮教授做实验的话,还能得到一定的劳动报酬。但因为大蒜的研究是他自发的研究主题,没有任何报酬,他只能一边打工一边持续着自己的研究,生活状况曾极度恶化。
就这样过了5~6年后的某一天,实验容器中出现了白色的结晶体,大蒜的有效成分以硫磺配糖体的形式,终于露出了正形。然后,在尽可能不产生酶作用的基础上,在努力想提取出纯粹的配糖体的实验中,一次偶然的机会手上出现了类似硫磺配糖体的物质。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增进素A。后来通过持续实验,又提取出了有类似构造的物质,被称之为增进素B。
那些是不是真正的有效成分呢?为了确认有效成分,就必须进行动物实验。那时他尽管很贫穷,还是买了100只实验白鼠来满足实验的需求。表明他极度贫穷生活的逸事数不胜数,但是经常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是他为了排除空腹的饥饿,经常吃用于喂食白鼠的饲料,或者捕捉出现在地下研究室的老鼠,来补充自己蛋白质的需求。
其后经过无数次重复研究、实验,到1936年,他终于得到了证明大蒜的无臭有效成分的确切证据。那时距离他开始大蒜的研究已经是第14个年头了,让人期待已久的成果终于出来了。
增进素是一种拥有化学构造、非常有意思的物质。连接三个氨基酸的三肽的端部和气味成分的烯丙基硫基结合在一起,头部和一种糖分子结合在一起。所以,虽然增进素的分子构造中含有气味的成分,但其他的物质因为是化学的结合在一起,所以增进素整体是无臭的。
对于拥有增进素的植物来说,增进素作为生长激素发挥着作用;而对于动物来说,增进素则起着酸化还原作用。所以小湊洁将增进素看成是一种新的维生素。
发现增进素的同时,他申请了“从葱属植物中提取有机酸的配糖体的方法”的专利权。还没怎么休息,他又专心致志于研究被看作是第三座大山的增进素的化学构造,以及和其相关联的增进素的药理作用、药效证明等研究中。这第三座大山非常险峻,虽然以增进素为主要成分制成的医药品已经发展到生产、贩卖的程度,但是还存在不少残留的问题。
第三章 寻求有效成分增进素的药理效果
对于发现增进素的小湊洁博士来说,被命名为增进素的硫磺配糖体从药理上看的话,究竟带来怎样的作用呢。这是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