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非洲  》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多彩的非洲  -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卿等但当夙夜竭心辅治,以惠天下。天下既安,虽无麒麟,不害为治,其免贺。”
  事情过去不到一年,又有一头长颈鹿来到中国。这次的长颈鹿直接来自出产长颈鹿的东非国家麻林(现今肯尼亚的马林迪)。在此之前,麻林同中国并无直接交往。当然,麻林是知道中国的,因为通过阿拉伯和印度商人输往那里的中国瓷器和丝绸,非常受欢迎。麻林人也许是在榜葛剌或其他什么地方遇到过郑和船队上的人员,得悉中国朝廷特别喜欢这种奇异的动物。因此,麻林于1415年突然遣使来华,径直向大明皇帝进贡一头长颈鹿。司礼监像上次一样,又提出庆贺的请求。明成祖起始仍以“麟之有无,何所损益”相拒。但是,他最后还是走出奉天门,躬亲接受。百僚稽首称贺。皇帝喜曰:“此皆皇考深仁厚泽所被及,亦赖卿等翊赞,故远人毕来。”
  此后,其他东非国家,诸如木骨都束(现今索马里的摩加迪沙)、卜喇哇(现今索马里的布拉瓦),还有阿拉伯半岛一些国家,诸如阿丹、麦加,也都遣使到中国,赠送包括长颈鹿在内的珍禽异兽。出于回报,明成祖命令郑和再次下西洋。从1417到1433年,郑和三次去东非,他的船队曾访问麻林、木骨都束、卜喇哇、慢八撒(现今肯尼亚的蒙巴萨)等国家。这是有史以来中国首次派遣官方代表访问非洲。有人说,是长颈鹿促成了郑和的非洲之行,恐怕也不是没有道理。
  长颈鹿作为麒麟,成为明朝御用文人和宫廷画师吟咏与描绘的题材。永乐年间绘制的榜葛剌进贡麒麟图,恐怕是中国最早的一帧描绘长颈鹿的画作。画作虽然并非精笔,但长颈鹿绘制得还是维妙维肖。画的上方题有躬临其盛的翰林院学士沈度撰写的一篇颂词。颂词在借机称颂明朝“德化流行,协和万邦”的同时,记述麒麟到来,“臣民聚观,欣喜倍万”,慨叹“仁哉兹兽,旷古一遇”,反映了当时迎候长颈鹿的热闹与欣喜景象。


《多彩的非洲》 友谊使者长颈鹿(2)


  长颈鹿是现今陆地上肢体最高大之动物,遍体布满棕黄色斑纹和浅褐红色斑点。斑点和斑纹或有规律而呈几何图形,或不规则而呈叶形或片状。雌雄两性都有二至四只包有皮肤的短角,大而突出的两眼之间则有一个角状的隆起物。长颈鹿有许多亚种,亚种的划分主要根据斑纹的形状。1981年,我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采访,一位野生动物专家说,肯尼亚的长颈鹿粗分为两种,一叫马赛种,一叫网格种。他告诉我,两个亚种最明显的区别是:马赛种体型较大,数量较多,全身斑纹呈不规则的锯齿状:网格种体型稍小,数量较少,顾名思义,斑纹是非常规则的圆形白色网状。
  那么,榜葛剌和麻林赠送中国的长颈鹿是哪一种呢?1992年,我再次访问肯尼亚,趁机探寻解决这个问题。一天,我们起了一个大早,天刚麻麻亮就赶往内罗毕国家公园。我们知道,长颈鹿同狮子、斑豹、大象等野生动物一样,喜凉怕热,总是从夜晚到清晨出来活动,天一热就躲到树荫草丛中。因此,要想看到它们,必须赶早。到达公园门口,一个名叫约瑟夫·卡纳吉的小伙子主动要求担任我们的导游。他折了一些树枝,发给我们每人几根。然后,我们就登上旅游车,奔向这个占地44平方英里的野生动物园的深处。
  卡纳吉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导游,接待过不少来自中国的游客。他了解中国同非洲、同肯尼亚的历史联系,知道中国人对长颈鹿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说:“你们喜爱长颈鹿,我们也喜爱长颈鹿。我们的先人之所以选择长颈鹿送往中国,就是出于这样一种民族豪情:要拣最好的东西赠送朋友。”他告诉我们,长颈鹿本来是不怕人的。可是,近年来偷猎活动猖獗,许多大象和犀牛丧生在原始的弓箭和现代化的枪炮之下。长颈鹿没有象牙和犀角那样诱人的东西,很少遭枪杀。但是,经常看到同类被捕杀的惨状,长颈鹿也难免产生恐惧心理。“不过,”他强调说,“只要不恐吓它,只要对它表示友好,我们不但可以接近它,还可以同它亲近一番呢。”
  车子在公园坎坷不平的泥土路上行驶。羚羊从草丛中跑来,欢蹦乱跳。河马在泥塘中嬉戏,怡然自乐。斑豹在树桠间栖息,酣梦未醒。卡纳吉让司机把车子向一片稀疏的树林开去。树不高,但枝叶繁茂。这是东非草原上常见的金合欢树。这种树的叶子,则是长颈鹿最喜欢吃的食物。走近了,走近了,树旁站着8头长颈鹿,个个都伸着脖子在觅食。
  车子停下来,卡纳吉解释说,人们都说肯尼亚的长颈鹿有两种,其实也可以说有三种。聚居在肯尼亚东南部阿西河以南地带的是马赛长颈鹿,聚居在塔纳河以北肯尼亚西北地区的是网格长颈鹿。而活动在两河之间和西部地区的长颈鹿,有时则很难分辨出到底归属哪一种。
  那么,眼前这些长颈鹿属于哪一种呢?我们悄悄把车子开得更近一些,看得也更清楚一些。我发现,这8头长颈鹿都是马赛种。原来这里靠近阿西河,是马赛种长颈鹿的聚居之地。
  关于榜葛剌和麻林赠送给中国的长颈鹿的亚种问题,卡纳吉说,他曾几次同来这里旅游的中国朋友讨论这个问题。他认为,在当时条件下,运到东非以外去的长颈鹿,都来自沿海地带。而无论位于肯尼亚东南部的麻林,还是这一地区北边索马里和南边坦桑尼亚的沿海地区,都是马赛长颈鹿的聚居地。因此,从地域上判断,那两头长颈鹿,应该都是马赛种。
  卡纳吉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我随身携带的书上,印有明朝永乐年间绘制的那帧麒麟图。翻开书一看,图上的那头长颈鹿,浑身的斑纹都呈不规则的锯齿状,显然是马赛种!既然榜葛剌赠送的长颈鹿是马赛种,那直接来自麻林的长颈鹿就更是马赛种无疑了。
  忽然间,我感到,近六百年的时空间隔,逾万里的地域距离,好像一下子都缩短了。一种浓浓的亲近感、深深的友谊情,不禁在心中油然而生。我紧紧握住卡纳吉的手,感谢他解决了我心中存在已久的问题。卡纳吉看来也很激动,他说:“我同中国朋友多次讨论的问题,今天终于有了结论!”
  面前的长颈鹿显然不知道我们这厢发生了什么,个个都瞪大眼睛盯着我们。卡纳吉见此憨然一笑,把带来的树条伸到车窗外,轻声呼唤:“吉里,吉里!”从他的神情中,我知道“吉里”是他对长颈鹿的亲切称谓,而从公园门口带来的那些树条,则是为长颈鹿专门准备的。见此,我也情不自禁地把手中的树条伸向窗外,轻轻地呼叫:“吉里,吉里!”
  所有的长颈鹿都悠然向我们走来。它们吐出长长的舌头,熟练地将树条席卷而去。于是,我们又拿出一些……就这样,我们同它们亲昵了好一阵子。到我们调转车头回返时,这些好似颇通人性的动物,都不约而同地甩起尾巴。按卡纳吉的说法,这是它们在殷殷送客。车子开出几百米远,我回头再看时,发现它们仍站在那里,并排而立,头颅高昂,好像在向中国客人行注目之礼。
  (2003年4月)


《多彩的非洲》 濒临灭绝的非洲犀牛(1)


  濒临灭绝的非洲犀牛
  在东南非的天然动物园里,有一种体态十分笨拙的大型动物,三三两两,或优游灌木林下,或嬉戏浅水塘中。它们伸着脖颈,昂着头,两个奇特的犄角冲天而立,显出一副怡然自乐的神态。这就是有名的珍贵动物非洲犀牛。
  犀牛属大型厚皮哺乳动物,肩高一米半到两米,体重一吨半到三吨半。犀牛看似笨拙,但非常敏捷,奔跑起来时速可达40公里。犀牛据说是地球上生存时间最长的动物之一,有5千万年的历史。犀牛原来品种繁多,分布的地域也较广。但经过漫长的自然淘汰和生存竞争,全世界目前幸存下来总共有18700头,其中野生的有17500头。这些犀牛分为五个亚种:亚洲的印度犀、爪哇犀和苏门答腊犀,非洲的黑犀和白犀。亚洲的犀牛生活在南亚和东南亚的雨林地带,由于树木的砍伐和人类的捕猎,活动地盘越来越窄,头数越来越少。据国际犀牛基金会统计,亚洲三种犀牛的总数现在大约是2760头。
  非洲的犀牛名称上虽有黑白之分,实际上黑者不黑,白者也不白。两种犀牛,除白犀牛嘴巴周围皮色稍白之外,周身的皮肤基本上都呈灰色或深褐色。两种犀牛的基本区别在体态和特性的不同。白犀牛体大角长,嘴巴宽扁,性情温驯,以草为食。它又分为南北两种:南部的主要集中在南非、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和莫桑比克。据国际犀牛基金会统计,南部白犀牛现在大约有11670头。北部的白犀牛集中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东北部,现仅存30头。乌干达西北部原来也有这种白犀牛,但由于长年战乱,滥加捕杀,现在已经绝迹。
  非洲的黑犀牛体型稍小,上唇伸卷自如,以采摘带刺的灌木枝叶为食。它生性孤独凶猛,在自然界弱肉强食的残酷斗争中,生存下来的数目本来较大,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有65000头,分布在撒哈拉大沙漠以南广大的东南非地区,主要是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赞比亚、津巴布韦和南非。到八十年代中期,据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国际联盟下属的非洲犀牛小组估计,黑犀牛最多已不过一、两万头。肯尼亚在1970年大约尚有2万头,但到2001年底却只剩下460头。赞比亚原有黑犀牛12000头,到八十年代中期则基本绝迹了。现在,据国际犀牛基金会估计,非洲黑犀牛总共不到3100头。因此,许多野生动物学家惊呼:整个非洲的犀牛群体,特别是黑犀牛,现正面临灭绝的严重威胁。联合国环境计划署2002年6月发表的一份报告预测,如不采取得力措施,非洲的黑犀牛在二十年内可能灭绝。
  非洲犀牛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