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非洲  》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多彩的非洲  -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位于大裂谷东支西岸的埃尔冈山是一座巨大的死火山。从山脚下的咖啡城姆巴里,我们乘车爬上海拔4600米的杰克逊峰,亲眼看到裂谷的不少地段轮廓分明,切面崭新的断层好似刚刚生成。这不由使人惊悚地感到,一种无以名状的魔力确实在峡谷中活动。正象科学家们所预言的那样,它们在神不知鬼不觉之间在改变着大裂谷的面貌。
  (与戴惠坤合写1990年6月)


《多彩的非洲》 美丽而神奇的大湖(1)


  美丽而神奇的大湖
  东非大陆,从南到北,镶嵌着一条银光闪闪的珠链。珠链由几十个大小不等的湖泊联结而成。其中最大的,是美丽而神奇的维多利亚湖。
  维多利亚湖,当地人称为“尼安萨”,意即大湖。1858年,英国探险家约翰·斯皮克为探寻尼罗河河源从桑给巴尔来到大湖的南岸。他遥望浩渺连天的湖水,感到无比激动。他问当地人大湖的名字。他们也许是不知道,也许是根本听不懂他的话,因而个个都摇头。他遂以英国女王的名字为之命名,称为维多利亚湖。斯皮克成为第一个看到此湖的欧洲人。他为此湖的命名,一直沿用至今。
  维多利亚湖位于东非高原中部,湖面海拔1134米。大湖在坦桑尼亚、乌干达和肯尼亚之间,三国分别拥有湖面的百分之四十九、四十五和六。大湖呈不规则四边形,南北最长337公里,东西最宽241公里,面积6·88万平方公里,是仅次于美洲苏必利尔湖的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我们曾多次飞越湖面,徜徉湖畔,放舟湖心,领略其独特的风姿。浩淼的湖水,一望无垠。连绵的小岛,花木丛生。风和日丽之时,碧水清波,一平如镜,百鸟照影,千帆竞渡。这时的维多利亚湖,给人的印象是寥廓而妩媚。风雨袭来,浪飞涛卷,雾障烟迷,咫尺之间,人影难见。这时的维多利亚湖,则平添了一道浓重的迷幻莫测的色调。
  维多利亚湖的形成,至今仍然是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那是在几千万年以前,地层发生大断裂,部分陆地下沉,凹陷的盆地积水成湖。有人认为,大约在二百万年之前,注入湖中的河流大多向西流。后来,西部的陆地隆起,河水被迫转向东流,形成维多利亚湖。还有人认为,维多利亚湖完全是因为气候的急剧变化而形成。大约在两万五千到三万五千年之前,东非内陆暴雨连年,积水成湖。但是,在一万二千年之前,降雨骤减,湖水干涸,湖面变成草原。又过若干年,雨水猛增,在原来的地方又潴水成湖。
  这些争议,尽管一时尚无结论,但还都是向从科学角度出发。而在缺乏科学知识之前,人们在很长一个时期只能凭借想象来解释,从而编织了不知多少动人的神话。居住在大湖西岸的布干达人说,西部的月亮山上住着一位天神。一天,他发现人们被赤道上空的太阳炙烤得汗流满面,有的人甚至昏厥,就抡起手中的金斧头,一斧劈出此湖,给人们带来救命的清泉。大湖南岸姆万扎地区流传的一则神话说,很久以前,当地人生活艰苦,既没有肉吃,也没有水喝,更没有柴烧。慈悲的上天于是派遣一群神牛下界。从此,牛肉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家家户户把牛粪当柴烧。而牛尿汇集成为大湖,成为人们饮用的水源。居住在湖东岸的罗人则说,不知是多少万年以前,一只硕大无朋的鸵鸟年久成仙。它厌腻滴水难觅的沙漠,来到一片谷地,呼风唤雨。大雨一连下了三年.谷地变成湖泊。它从此就居住在湖中,并把湖水赐给人们饮用。这些神话实际上反映了东非各族人民对水的渴求。水是生命之源。生活在赤道两侧炎炎烈日之下的人,对水倍加珍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维多利亚湖是个浅水湖,平均水深40米,最大深度82米,蓄水量2760立方公里。蓄水主要来自天然降雨。湖区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多雨,天然降水约占湖水总量的百分之八十五。其他蓄水来自河流。大湖周围有卡格拉河、马拉河、卡通加河、格鲁梅蒂河等大小十多条河流注入,整个流域面积约23·9万平方公里。但是,多数河流流短水少。只有发源于布隆迪、流经坦桑尼亚和卢旺达的卡格拉河,每年大约为大湖提供百分之七的蓄水。
  大湖位于赤线上,终年烈日炎炎,水分蒸发量很大。据统计,百分之八十五的湖水是直接从湖面蒸发掉的,其余百分之十五则流入尼罗河。整个大湖只有北端一个出口,即尼罗河的上源维多利亚尼罗河。浩浩湖水,只供尼罗,维多利亚湖因此有尼罗河天然水库之称。湖水从乌干达的工业城市金贾附近汹涌而出,形成一个巨大瀑布。那里,建有东非最大的欧文瀑布水电站,年发电量11亿度,供乌干达和肯尼亚两国能源之需。湖水通过瀑布后沿尼罗河床继续流泻,富了苏丹,肥了埃及,浇灌了辉煌灿烂的埃及古文明之花的开放。


《多彩的非洲》 美丽而神奇的大湖(2)


  湖水温度经常保持在23至28摄氏度,水草丛生,鱼类繁多。据说湖中有各类鱼三百多种,总储量约100万吨。因此,维多利亚湖被称为“罕见的水族金矿”。其中最多的是非洲鲫鱼,肉味鲜嫩,为餐桌上佳品。此外,还有各种丽鱼、鲈鱼、罗非鱼、鲮鱼。这些鱼都是既可供人食用,也可做饲料。现在,湖沿岸大小渔码头到处都是,捕鱼的木制小舟、帆船和机动船各色齐备。一年十二个月,湖上的帆影渔歌从不间断。每年的捕获量估计在10万吨左右。大湖南岸的坦桑尼亚工业城市姆万扎、东岸的肯尼亚第三大城市基苏木、北岸的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和工业中心金贾,既是舟楫往返的湖港,又是繁忙的渔业中心。
  现在的问题是,过量的捕获和湖水的污染,开始造成一些鱼种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其实,这种情况在英国殖民主义统治时期就开始出现。为解决这个问题,英国殖民政府在1953年以后引进新的鱼种,诸如尼罗河罗非鱼与尼罗河鲈鱼。结果是,尼罗河罗非鱼迅速繁衍,20世纪八十年代之后,这种鱼的捕获量竟占捕获总量的百分之八十,其他许多鱼种则几近灭绝。同时,湖中大量浮游生物蔓生,流入湖中的河水严重污染,也给湖中的不少鱼种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最近坦桑尼亚政府发表的一项调查报告认为,过量捕捞、外部物种的引进和水流的污染,已经造成湖水中养分严重缺乏,一半以上本地鱼种面临灭绝的危险。报告警告说,如不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维多利亚湖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潭死水”,大湖周围靠湖水为生的三千多万人将难以生存。
  维多利亚湖四周的地势起伏不大,以丘陵和平原为主,是东非农业最发达的地区。这里土质肥沃,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农作物终年生长。尤其是大湖的西北岸,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出现相当先进的农业生产,成为东非最古老的布干达王国的发祥地。19世纪末,肯尼亚和乌干达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坦噶尼喀成为德国的殖民地。此后,欧洲人大量涌入大湖地区,砍伐周围的林木,种植咖啡、茶叶、甘蔗、烟草和棉花,为他们国内的工业生产提供廉价的原料。三国独立之后,这些经济作物的种植掌握在本国人手中。我们看到,大湖北岸的平地和山坡上,到处是碧树、白花、红果,是乌干达最大的咖啡种植区。东岸的尼安萨地区,主要种植玉米和甘蔗,是肯尼亚的“粮仓”和“糖带”。南岸的姆万扎地区,盛产棉花,为坦桑尼亚的棉纺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东非人民热爱维多利亚湖,爱其湖光水色之美丽,更爱其造福于人之慷慨。但是,他们有时也畏惧它,畏惧它水面上的风急浪险,更畏惧它上空变化无常的云雨雷电。湖区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刚刚还是骄阳当头,一团乌云飞来,立即天昏地暗,大雨滂沱。雨帘开处,电光迸飞,霹雳作响,令人目眩神迷,胆战心惊。人、畜死于雷电之下的事时有所闻。对这种气候的瞬息剧变,人们过去不认识,只能归咎于天公暴怒或湖神逞威。现在,科学发展了,他们才知道,这是湖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原来,广阔的湖面经太阳暴晒,水气大量上升,在天空形成很厚的积雨云。积雨云向东飘移,遇到高山拦阻后骤然折回,内部积蓄的大量电能就突然释放,形成强烈的电闪雷鸣。湖东岸的基苏木一带,每年有7个月是这种雷暴天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雷暴区之一。
  往昔,每遇灾祸,人民要么是感到束手无策,要么就寄希望于超凡入圣的人物出现。遭受雷暴之患最多的罗人中曾有这样的传说:民族英雄奥考雷·科奥贡达为解除同胞的苦难,曾身插双翼飞到天上,同天公论理。他还曾率领自己的儿孙潜入水下,同湖妖大战。结果如何,传说没有交代。但雷暴之灾一直未断,说明他既没有说服天公,也没有征服湖妖。1963年,肯尼亚独立之后,人民当家作主,开始研究征服这一自然灾害问题。近几年,他们在维多利亚湖畔建立气象观察所,在基苏木地区普遍设立避雷装置,雷暴之灾明显减少。从这里,人们认识到,大湖的开发,大自然的征服,不靠天,不靠神,只能靠科学,靠自己勤劳的双手。
  (与戴惠坤合写1989年2月)


《多彩的非洲》 皑皑赤道雪


  皑皑赤道雪
  赤道上空,炎炎骄阳,犹如一盆火。我来到东非,万没料到,就在这炀炀火盆之下,几次见到雪景。tongtong(日加童日加童)赤日,皑皑白雪,红妆素裹,着实瑰丽奇特。
  我到过坦桑尼亚北部的乞力马扎罗山脚下,肯尼亚中部的肯尼亚山近旁,乌干达西部的鲁文佐里山谷地。每值清晨或黄昏,东非这三座高山的倩影,百里之外抬头可见。山腰间莽苍苍,青碧如黛,那想必是茂密的热带雨林。山顶端白茫茫,光闪闪,那又是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