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个姓李的孩子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我是新来的插班生,而我的同桌也是新来的插班生,但是他的成绩却优于我,老师常常夸奖他,我很不服气,慢慢地,嫉妒之魔左右了我。那天,我的同桌因为上课讲小话而受到老师的批评,我感到很高兴。回到家后,爸爸见我这么高兴,就问我怎么回事,我告诉了他,爸爸却严肃地对我说:‘儿子,人不能存在妒忌之心。你不是知道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吗?周瑜就是因为心胸狭窄,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最后在与诸葛亮的较量中失败而活活气死的。如果他超过你,你应该凭实力超越他。’从此,我把妒忌变成了超越与佩服,他对我也没有防范,我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学习成绩都有了进步,我们也由‘敌人’变成了朋友。”    
    当别人比自己强、比自己好、比自己的东西多时,孩子的嫉妒心容易萌生——    
    “妈妈,弟弟的苹果比我的大!”    
    “妈妈,姐姐干嘛又买新衣服了?”    
    “妈妈,茵茵这次去区里比赛,什么奖都没得到。”    
    孩子这就是在告诉你,他(她)在嫉妒同伴。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又要怎样教孩子克服嫉妒心呢?    
    


第一部分第3章 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13)

    首先,培养孩子的宽阔的胸怀。当孩子跌倒后,被扶起后仍然痛哭不已,母亲便在孩子摔倒的地方重重踩几脚,说:“踩死你!该死的!谁叫你摔痛我的宝宝!”孩子即刻破涕为笑。这看来是小事,许多父母都这样做。可是我们想想孩子的心理便会觉得这样做的错误。孩子摔倒本是他自己的过错,你这样做无疑是叫他转移心中的怨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告诉孩子:“嗨!没什么!”从小培养孩子宽阔的胸怀。    
    在卢刚血腥枪杀他的老师和同学而使许多家庭卷入悲痛后,卢刚的家人意外地收到了来自太平洋彼岸的史密斯家人的慰问信。信中说:“发生这样的事我们的确很难过,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但是我们都在这场不幸中失去了最爱的亲人。人死不能复生,请节哀自重。”没有怨,没有恨,有的只是宽容、理解和关爱,这是一种何等博大的胸襟啊!若是卢刚黄泉下有知,他会感到何等羞愧!    
    卢刚那凶杀的嫉妒之心正是出自他那自私猖狂狭隘的心理。他怨恨一切,怨恨导师不看重他,怨恨同学比他好,甚至怨恨作为普通工人的父母,既“不能在事业上对我加以指导”,又“没有经济实力送我出国深造”,却唯独不怨恨自己心胸狭窄,嫉妒心作祟。    
    其次,要让孩子学会微笑和赞美。真诚地赞美别人,特别是赞美同伴,赞美对手,这需要一种宽阔的胸怀。我很崇敬一些在比赛中败北的运动员,他们在比赛结束时,或是在领奖台上总是主动走向自己的对手微笑、握手,向对手表示衷心的祝贺。    
    课堂上,当某个孩子答问出色时,老师有时会号召全班同学为之鼓掌。“啪啪!”低年级的掌声总是整齐而响亮,他们的脸上也流露出可爱的、赞美的微笑。但在高年级,孩子们的掌声和笑容就要复杂得多。有的表情漠然地随意拍两下,有的懒洋洋地拍两下,眼睛里现出不屑之光,有的也许会拼命拍,但却让人感到掌声里有些变调。    
    可见孩子的嫉妒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因此,从小培养孩子赞美他人的习惯很重要。    
    有一个故事值得中国父母们注意。在一次中日儿童友好联谊会上,中国孩子的节目表演得非常出色,赢得了日本小朋友的阵阵掌声和欢呼喝彩,可是当日本小朋友上台表演时,中国小朋友却不会鼓掌欢呼。不知道日本的报纸报道这件事时会不会使用《不会鼓掌的中国孩子》这个标题,也不知道日本人在看了这篇报道后会怎么想。    
    也许是中国的母亲们在孩子出国前反复叮咛:“可千万要斯文懂礼啊,不要闹嚷嚷的。”于是一个个孩子端坐在座位上果真如文静的公主和严肃的皇帝。    
    有一位四年级的学生小敏和她的朋友晶晶去参加区里组织的小学生演讲比赛。去的时候两人手挽着手,有说有笑。回来时,小敏独自走回来,且脸色不大好看。妈妈知道女儿肯定未获得名次,正想去安慰她几句,猛然想起一定是晶晶获了奖,小敏正在妒忌她呢。想到这里,妈妈亲切地搂着女儿说:“还记得上次吗?你俩一起去少年宫参加‘六·一晚会汇演’,你的舞蹈获了奖,而晶晶的提琴独奏没有获奖。她是怎么做的?她照样高高兴兴地到我们家来,一进门就向我报喜,说你那天表演得真好。可是你今天却怎么啦?”小敏的脸上泛起了羞愧之色。妈妈便建议道:“去请晶晶到我们家吃饭,让我们为她的成功庆祝,好吗?”后来小敏在饭桌上真的庆祝晶晶参赛获奖,为学校添了光彩。晶晶说:“其实我觉得你讲得比我好,我真怀疑评委弄错了呢。”小敏开心地说:“明明是你讲得好,我太紧张,都把爱因斯坦讲成了“爱类吃蛋。”于是,两个人大笑一场。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    
    


第一部分第3章 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14)

    看来,微笑和赞美是嫉妒的最好解药。    
    我们的父母常犯的错误便是当着孩子夸奖他的同伴,这种“赞美他人”的结果,除了引起孩子的反感外,还会激发孩子的嫉妒心。不再把伙伴带回家,或不跟他们的朋友好。正确的做法是,引导孩子正确评价别人、赞美别人,这是开阔孩子的胸襟,激发孩子上进心的有效途径。    
    当孩子回来赞扬他的同伴时,他的心是健康明朗的,父母应当热情对他的评价给予鼓励,使他明白这是一种良好的品德。有道是:“经常赞扬别人,从别人那里得到赞扬也特别多。”而在赞扬声中成长的孩子,总是比较自信、乐观、豁达。    
    对失败的恐惧心理    
    任何人面对问题时,心中都希望得到成功,但同时又怀着对失败的恐惧。而凡事积极的人追求成绩的意愿远胜过对失败的恐惧,他们敢于面对问题的挑战而奋斗不懈。    
    缺乏主动性的孩子,除了追求成功的意愿较弱外,更糟的是,对失败的不安感过于强烈。虽然心中想着:“我真想尝试看看,如果顺利成功,就可以得到父母的夸奖,那将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当此念头一出现,马上又想着:“万一失败了一定会挨骂,反正我做的事从来没有成功过……”还没动手就已经认输,当然尝试的欲望就会萎缩起来,因而始终裹足不前。    
    当孩子畏缩的心理出现后,就不愿向新事物挑战,为了避免失败,将会越来越消极,这就是所谓的“多做多错,不做不错。”即使被他人强迫或催促做事时,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所想的只是如何避免遭遇失败。    
    积极主动的孩子,为了追求成功,将尽力避免失败;而被动的孩子,避免失败的原因,只是因为不愿挨骂,二者的基本动机有差异。因此,只要被动的孩子,每次总想着:“没有办法,只有姑且一试,但是不知有没有不必尝到失败滋味的方法呢?”还没做即想避免失败,所立下的目标,将会低于能力水准。    
    设下与本人能力差距过大的理想时,无论太高或是太低,都会从失败中产生保护自己的想法,而不会具有认真积极的意志,能力无法获得伸展,也就无从体会“成就感”的滋味了。同时,失败逐渐累积的结果,将会对失败怀有更强烈的恐惧感,因而陷入消极的循环中,仿佛一场永不停止的梦魇,困扰终生。    
    父母应该采取何种做法,孩子才不会对失败深怀恐惧呢?    
    孩子不是一生下来就可体会“挫折感”,因为幼儿尚没有判断成功与失败的能力。“挫折感”的获得,主要来自于周围人们的反应,亦即受到赞美夸奖就是“成功”,而被指责嘲笑则是“失败”。    
    尤其幼儿的心理都极其单纯,受到赞赏时,就会高兴得手舞足蹈,而挨骂时,就会灰心失望,难过到了极点。例如,当孩子玩折纸游戏时,若父母对他说:“折得真像,真聪明啊!”孩子就会高兴得连折许多个;反之,如果对他说:“折得四不像,丑死了。”或是:“为什么这么简单都折不好呢?”孩子将因为被责骂和被瞧不起而产生“我不折了”的想法。    
    


第一部分第3章 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15)

    因此,父母对孩子,特别是对待那些心中已经对失败有恐惧感的孩子,应该多采取鼓励的方式。当孩子遭遇失败时,不要总对他说:“你本来就很愚笨!”或是:“你从来就没办好过一件事。”而应鼓励孩子:“你有足够的能力,就是太不努力了,而且做法错误才会导致失败,只要下次认真小心,就可以成功了。”孩子会因为父母的鼓励而变得信心十足。    
    例如,父母不要对不会倒立的孩子说:“你根本没有运动细胞。”或是:“真笨!这么简单都学不会。”应该让孩子产生信心,可以具体地建议他:“双手更用力些,再稍加练习,一定可以学会。”或是帮助孩子降低目标,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孩子遭遇失败时,父母不要将责任归咎他人。例如,孩子钢琴弹得不好,父母并不鼓励孩子认真学习,却对孩子说:“都是老师教导无方。”或是:“这首曲子本来就很难。”如此一来,会使孩子心中产生逃避责任的想法:“弹得不好并非我的责任”,当然也就不会主动自觉地学习,更为严重的是,孩子将变得不负责任。    
    错误的教导方式,将影响孩子一生的行事态度。只是让孩子不断遭遇挫折,孩子将会变得消极颓废;而一再保护孩子,从不让孩子遭受挫折,孩子又会将失败的责任归咎他人,变得不负责任。因此,父母应该如何教导孩子,确实是很重要的问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