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刘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是刘翔-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回了职业体育的世界,没有他,就不会有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刘翔,不会有那奇迹般的12秒91。
那个人,就是孙海平。


'自传连载'第五章 得遇名师(全文连载)
孙指导对我说:“怎么回去了呢?我还想招你到我这来呢!”
 
    孙指导就站在医院门口对面的车站站牌下面,撑着一把伞,那是他留在我记忆中最亲切的一个身影,我会记得一辈子。
 
    我一直管孙指导叫“师父”,弄得我自己像是孙悟空。
 
    第五章第1节
 
    第一次看到孙海平的时候,我并不知道那人就是孙指导。那时我在跟方指导练,只是远远地看到他在操场的另一边,他在带着陈雁浩、谈春华一批人训练。那帮人在他的指导下跑得飞快,让那时入跨栏门没多久的我心里好生羡慕:“那么快!什么时候,我能像他们跑得那么快就好了!”当时对孙海平的印象淡淡的,就觉得他看上去很和蔼,又很斯文,有点像学者型教练。但那时我自然不会想到,有朝一日,他会成为我的教练。
 
    第五章第2节
 
    印象中,孙指导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这样的:“你怎么回去了?我还要招你呢!”  那是我在回到宜川中学之后,有一次代表宜川中学去莘庄比赛,正巧碰到孙指导时,他对我说的一句话。我记得当时我就淡淡回了一句:“是啊,回去了,我准备好好读书了。”
 
    后来我才知道,孙指导发现我已经离开后,非常着急,其实他很早就注意我了,也一直有把我招到他手里去的意思。
 
    孙海平:我其实一直会去看一些其他队的训练,留心那里有没有好苗子。我注意到刘翔的时候,他15岁。我当时是看了他一堂训练课,这个小家伙一下子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技术动作并不出色,但他的胆子大!为什么说他胆子大呢?因为面对跨栏,一般小孩子都有一种畏惧的心理,生怕跨过去的时候会磕到碰到。但他不怕,碰到就碰到,闷头就往前跑。当然,我还留心到,他的节奏感非常好,这一点对跨栏运动员来说非常重要,当时我就暗暗留心,向别人问了他的名字,准备再好好观察他一下。
 
    到了1998年9月,我带陈雁浩、谈春华他们出去拉练后回来,一问,那个叫刘翔的居然离开这里了。当时我心里就一凉:怎么走了呢?我当时什么也没想,就是想一定要把他给找回来。 
 
    在得知我离开的消息之后,孙指导马上就给我家打了电话,当时是我父亲接的电话。父亲后来告诉我,说孙指导对他说,我是棵好苗子,如果不继续练下去,就真的可惜了。 
    刘学根:当时孙指导给我打电话,流露出要把刘翔招到他手里的意思。当时,我的心情是有些矛盾的。一方面,刘翔在体校有一段时间确实过得挺不开心,我们怕孩子过去,再受欺负。但另一方面,我做父亲的,又何尝不知道刘翔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天赋,如果让他半途而废,这也是我不愿意看到的。
 
    犹豫的时候,孙指导对我说,最好我们俩当面谈谈。于是,我就去了莘庄的训练基地,就在刘翔现在住的宿舍外的铁门旁,我和孙指导见面了。会谈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但孙指导给我做的三个保证,我一直记在心里。
 
    他对我说:“刘翔爸爸,别的不多说,我向你保证三点:第一,刘翔回来后,绝对不会再受到欺负了。第二,在训练上,我肯定会尽力把他训练成一个出色的运动员。第三,刘翔和我在一起,我会教他许多做人的道理。”当时我听了,觉得孙指导说得非常诚恳,而我也一直知道孙指导的能力、为人,翔翔如果能交到他手里,我想我应该放心了。所以,我再也没有了犹豫,一口答应,把刘翔再送回来。我记得那是1999年3月,刘翔又回到了二少体,并进入了一线队。
 
    事实上,我也一直很想能到孙指导手下去练,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我是挺兴奋的,但同时又有一分担心:孙指导手下带的队员,个个都是名气响当当的角色,他会重视我一个小孩子吗? 很快,孙指导就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切,可以这么说,直到现在,那感人的一幕一直留在我的内心深处。
 
    那是在孙指导答应招我入队,但我还没正式去报到时发生的一件小事。由于长时间的训练,我的右膝盖处可能有一些伤,孙指导考虑到日后肯定要经受大强度的训练,就建议我父亲带我去医院做个手术,彻底解决这个伤。后来我才知道,也正是因为这个膝伤,二少体曾对我的运动生命表示过担忧,他们怕我会因伤过早退役,而孙指导向他们拍胸脯保证说我绝对没有问题。为此,他还在体校的风险责任书上签了自己的名字,一旦我有了什么问题,责任全由他来承担。
 
    为了我的膝伤,他主动联系了华山医院运动康复科医术高超的陈世益大夫给我治疗,并约好了时间,在华山医院门口碰面。
 
    那是一个下着滂沱大雨的下午,说实话,即便是现在,我对那天的雨势之大,仍然记忆犹新。父亲开着车把我送到华山医院门口,那是我们约好与孙指导见面的地方,但当时我们并不知道会下大雨,所以我和父亲猜测孙指导肯定会在医院的大堂里等我们。忽然,父亲用手往车窗外一指:“看!那不是孙指导吗?”我顺着父亲指的方向望去,真的,孙指导就站在医院门口对面的车站站牌下面,撑着一把伞,那是孙指导留在我记忆中最亲切的一个身影。那么大的雨里,一把小伞已起不到任何作用。他不停地张望,很显然,他是在等我们。
    
    我当时一下子就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我其实算什么?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而已,而孙指导已是带出陈雁浩等一批名将的著名教练了。他能这么对我,怎能不让我感动?当时我心里就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好好练,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自己,更对得起孙指导!” 第五章第3节
 
    我现在还记得我重回二体校时的情景。因为当时我回去后,还得先住到原来方指导那里二线队的宿舍,而不是住到孙指导带的一线队的寝室。孙指导怕我再受欺负,在我回来后的当天,就陪我一起来到寝室,当着大家的面,说:“刘翔是我的队员,你们谁也不准欺负他!”孙指导的名头谁都知道,看他如此严肃地说这句话,连一旁的我都感到有些害怕。
 
    后来搬到一线队的宿舍,孙指导在选择我的室友方面,肯定也花了不少功夫,他让不是跨栏组而是属于长跑组的于文辉成为了我的室友(他是我国长跑名将董朝霞的丈夫)。说实话,我和于大哥(他的年龄几乎大我一轮)住的这两年,让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而在生活上,他更是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比如说,他每天一定要监督我吃早饭,他说不吃早饭对胃的伤害很大。我的这个好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后来碰到了下一个不爱吃早饭的室友陈亮,我也是这样监督他的。可以说,在和于大哥相处的这近两年的时光里,我收获了很多。
 
    刘学根:我们一直很感激于文辉。可以说,那两年时光,于文辉教了刘翔很多做人的道理,在生活上更是对他无微不至地关照。我记得那时候刘翔是小队员,还没“资格”去享受队医的按摩推拿,于文辉就买来两个小桶,拉着刘翔每天训练完以后一起泡脚,教他怎么缓解疲劳。于文辉的妻子董朝霞每次出国比赛回来,都不忘给刘翔带礼物,对他也很关照。所以我们刘翔也一直很感激他们。后来刘翔出国比赛的机会多了,每次回来也会带礼物给他们,还会和于文辉大哥通电话。于文辉有了孩子后,刘翔每次出国回来,还会给他们的孩子带一份礼物。
 
    孙海平:在选择刘翔室友这点上,我没少动脑筋。
 
    说实话,田径队里大多是些“皮大王”,自制力都非常差,而“大欺小”的事情也经常发生,这很难避免。刘翔的心里有过类似方面的阴影,所以我必须给他选一个好室友。
    于文辉是辽宁人,从小离家,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强,更重要的是,他的为人非常好,也很老实,我一眼就看中他,把他安排和刘翔同室。那时队里一般都是一个项目的住在一起,跨项目的“合住”很少的,但我还是想尽办法把于文辉安排了过来。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而后来于文辉退役后,我给刘翔安排了室友陈亮,他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小伙子。刘翔是棵很好的苗子,我答应过他爸爸,要把他培养成材,所以就要尽可能给他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于是,解决了其他方面的担忧,在孙指导的手下,我又继续开始我的跨栏生涯。
 
    事实上,正如我预想的一样,从二线队进一线队,年龄又是最小,我很快成了队里最差的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时候练基础力量,练举杠铃,是放到后颈处举的那种。按照规定,标准是50公斤,可你猜猜,我那时候举多少?我连一块杠铃片也加不了,只能举一根不带任何杠铃片的杠铃杆。队友们都好奇地看着我,估计他们都在想:“这小子怎么那么不济?”但我毫无办法。即便是举空的杠铃杆,我还是吃不消,因为这根杆自重20公斤,举起来后还要做高抬腿动作,我的后颈处缺少肌肉,直接压到骨头,痛得我不行。后来我想了个办法,把外套团成一团,垫在后颈处,可一做起高抬腿动作,衣服就掉了,还是没用。但再痛也得完成训练,孙指导对我说:“这些都是基础训练,你必须要完成,完不成,其他的谈都不要和我谈!”我咬着牙,一次次地坚持,终于,从举空杆子到可以加5公斤的杠铃片,再到10公斤,20公斤,最终,达到了50公斤的指标。
 
    那时候,我早就下定决心,训练再怎么苦,也要全扛下来。记得那时候在田径场上跑圈,我体力不好,好几次都在场边呕吐,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