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上风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食上风景-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江苏酒家最夺目的装饰。酒家牌匾上的四个字竟全由根雕拼成,颇具溥杰先生书法之风范,令人叹为观止;“和”字根雕则孔武有力,挥洒有度;“马踏飞燕”根雕亦幻亦真,让人想起齐白石老人的话:艺术的精妙贵在“似与不似之间”;根雕制成的“丰收篮”、“双椅”、“举斧”等,又使人于拙朴的风情中体验市井生活的乐趣。如果说根雕似浓墨渲染,那么空灵写意的玻璃画、线条柔美的仕女图以及文人墨客吟诵古金陵的诗词书法则以淡彩点缀空间。淡妆浓抹,相得益彰。古今多少事,皆付闲适中。我似乎也有了淡泊的心绪。 朋友看着我,窃笑不止。


成都食上风景巴国布衣风味酒楼(1)

    世俗的荣光 巴国布衣风味酒楼 摄影 陈燮 “巴国出诗酒,布衣傲王侯。”只是这第一句,已足以令我震撼。 在巴国布衣风味酒楼,成都的朋友引我赏读四川作家魏明伦为该酒楼所赋之《饭店铭》,开篇一句,就让人荡气回肠。 不愧是大家!朋友叹道。一篇《饭店铭》,就把巴蜀文化汇萃其间。你看,“此间独树一帜,自命巴国布衣。顾名思义,反璞归真,淡泊平民意识,坦荡大众襟怀”。简直就是巴蜀文化的写照嘛。 何以见得?我似懂非懂。 市井氛围和平民精神塑造了巴蜀文化,所以巴蜀文化是以世俗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朋友解释道。可不要小看“世俗”二字,作家阿城说过:世俗里的“世”,实在是大;世俗里的“俗”,又实在是花样百出。 的确大有深意。我不住点头。 《


成都食上风景巴国布衣风味酒楼(2)

    “巴国布衣” 的整体外观颇具川东民居风格,楼内又如农家大院。顾目四盼,布衣生活场景已尽在眼底。那些取自乡土民间的物件更透着浓郁的世俗风情。粗拙的农具风谷机和石磨,把乡间百姓的生活摆在面前。古色古香的井口四边,镂刻着简约的纹饰,使人仿佛感受到市井生活平淡的愉悦。大红的灯笼灯饰和民间剪纸,在热烈的色彩中烘托出洋洋喜气。沉静的老照片,无言地诉说着川东百姓自己的故事。而那件四川出土的东汉说唱俑复制品,似乎正讲述着几千年来王侯过目成粪土、布衣精神永相传的巴蜀历史。 四川人气定神闲的世俗文化深处,洋溢着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朋友在平淡的语气中透着自豪。酒楼茶馆往往就是这种世俗文化表现的舞台。魏明伦在《饭店铭》中说得好:“多少忧国忧民之心,至善至美之情,大彻大悟之思,往往流露于觥筹交错、酒酣耳热之间。堪称志士仁人凝聚处,传世文章催生床!” 于平淡中显深邃,厚味无穷!


成都食上风景陈麻婆川菜馆

    陈麻婆川菜馆 摄影 陈燮 “蜀犬吠日”,这个成语晓得吧?在去陈麻婆川菜馆的路上,朋友突然发问。 当然,少见多怪嘛。我微微笑道。 不过“蜀犬吠日”的来历你未必晓得。见我摇头,朋友徐徐道来。唐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有言:“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 呵呵,原来如此。我恍然。       四川缺少明媚的阳光,我们就要在平淡的天空下造出绚丽多姿、有滋有味的生活色彩。朋友认真地说。所以闻名天下的蜀锦、蜀绣永远是艳丽明快图案精绝,美味远扬的川菜更是麻辣交融开胃开心。就说这“麻婆豆腐”吧,好吃又好看,白玉托红,娇嫩中带泼辣,真是养眼哪! 也许这正是巴蜀世俗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根源。朋友补充道。     朋友说的是。徜徉在陈麻婆川菜馆,满眼都是多姿多彩滋味丛生的生活风景。文化墙上的铭文和“赋”盘之赋,让人品味陈麻婆豆腐的前世今生;木刻书法和屏风上的书法鎏金饰表,高雅中流露出世俗的光辉;三星堆面具造型神柱与古窗棂古朴典雅,昭示了巴蜀历史的悠远荣光;色彩鲜艳的川西民俗风情画妙趣横生,向你传递着市井生活的快乐;那些瓷器和民间用具摆件或精美或朴质,使你在平静的把玩中生出淡泊的愉悦 ……  巴蜀文化的味道很像这“麻婆豆腐”,在清淡的原料中烹炒出深厚的美妙滋味。朋友很富于想象。清代的一首竹枝词很是传神:“麻婆豆腐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 不用沽酒,巴蜀文化的世俗风情即如陈年美酒,已然令我沉醉。


武汉食上风景湖滨花园饭店(1)

    融通之美 湖滨花园饭店 摄影 郝同前    伫立在武汉东湖之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你关注饮食文化,湖北是很好的选择。武汉的朋友自信从容。就说鄂菜吧,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一百多件饮食器具可以为证。其中的煎盘是一种最有特色的烹饪器具,专家考证后认为,这是一种可烧、可煎、可炒、可涮的多用器具。两千四百多年前就能运用煎、炒、涮的烹调方法,这在中国各大菜系中可是领先的。 了不起!我赞道。 而你这次“食上风景”之旅,在我们武汉也会收获圆满的。朋友肯定地说。你回过头来,养眼的旅程就开始啦。      回头望去,一幢红色的建筑“撞”入眼帘。强烈夺目的色彩感受,也许只有用“撞”字才能真切地表现。 这是“湖滨花园酒店”。朋友介绍。在武汉,一提“红房子”,无人不晓。 用色大胆奇特。我评价道。 谈不上大胆奇特。朋友一边引我进入酒店一边说。这实际上反映了古往今来楚人的一种风尚。自古楚人尚赤,建筑服饰器物均以赤为贵,各地楚墓出土的黑底朱彩漆器就是很好的例证。至今江汉平原一带的百姓仍保持着这种酷爱红色的风尚,小伙子扎红腰带,姑娘逢年节穿红衣,建屋挂红布,家具涂红漆等等。崇尚红色可以说是荆楚文化的一大特点。


武汉食上风景汉江饭店

    江汉饭店 摄影 郝同前 这不是典型的法国式建筑吗?面对江汉饭店,我有些疑惑。离荆楚文化是不是远了些? 呵呵,任何事物都要与时俱进才能生存嘛。朋友笑起来。何况武汉乃九省通衢,外来文化的渗透自然必不可少。其实这也是与荆楚文化的传统一脉相成的。楚人从不固步自封,古代楚国建国伊始,就提出自己的立国纲领:“抚有蛮夷”,“以属华夏”。瞧,多么开放的思想! 是啊,荆楚处于南北文化的交汇处,如果没有这种开放融合的传统,荆楚文化怕是早已消亡了。我很是赞同。 所以嘛,融合西洋文化,也是我们文化传统的延伸嘛。朋友洋洋得意。 1900年,清政府修建京汉铁路,使武汉这个大商埠水陆交通俱显发达。法国商人圣保罗即在当时的法租界修建了德明饭店,也就是现在的江汉饭店。近百年来,这里接待了无数中外政要和各界名流,声名远播呀。    “融合”这个词用在江汉饭店是很妥帖的。你看,在法式的建筑风格之下,典雅的西方文化氛围安然故我,笔触凝重的西洋油画,烘托出浓郁的欧洲风情;古朴的荆楚特色装饰风尚贯穿始终,拙朴的木器茶台、楼梯拐角处的精巧木雕纹饰、颇具戏剧情节的木刻人物浮雕屏风,无不传递着本土文化的丰富内涵。 “融”则无高下,“合”则有乾坤。我感慨。 味道果然不同吧?朋友道。“融”而“优”则生嘛。 偷换概念。我想。但入木三分。        
    


北京食上风景来今雨轩饭庄

    交融的魅力 来今雨轩饭庄 摄影 张燕辉        在生活北京多年,阅遍餐厅无数,可放在“食上风景”主题之下甄选一二,上品太多,倒也着实令我迷惘。遂找来圈内公认为美食家的朋友共同把玩。 来今雨轩嘛!听过我的意图,朋友脱口道。民国初年创建的老字号,国内独创的红楼菜,文化味儿很浓啊。 来今雨轩?早有耳闻,未曾去过。我兴趣大增。光听这名字就大有深意。 不错,这名字是因一段典故而起。朋友随口讲起了这段典故。 唐代诗人杜甫在京城长安闲居时,曾受到唐玄宗的赏识。许多人看到杜甫有望进仕,便争相与其结交。不料杜甫并未做官且日见穷困,这些新结识的朋友就再也不和他来往了。天宝十年秋,阴雨连绵,杜甫贫病交加,这时却有一魏姓朋友冒雨造访,诗人颇为感动,遂作《秋述》一诗示谢。诗前有小序曰:“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 ……”。自此,“旧雨”、“今雨”就成了老朋友、新朋友的代称。“来今雨轩”就是取新结识的朋友来此欢聚一堂之意。 那里可是京派文化一个侧面的浓缩呀!在路上,朋友滔滔不绝。北京是中国的文化中心,北京人的审美趣味十分优雅,收藏古玩、赏玩字画的风气遍及社会的各个阶层。实际上,这是贵族士大夫文化的民间化所形成的文化特征。 士大夫文化?民间化?我有些懵懂。 清朝覆灭后,宫廷艺术和士大夫文化流落民间,与民间文化相融合,就形成了这种趣味高雅的京派文化。朋友耐心解释。 《红楼梦》似乎就是士大夫文化的最好写照。我插话。 是啊,无可奈何花落去嘛。朋友调侃。只好落到民间啦。 来今雨轩坐落在故宫西侧的中山公园内,离早期士大夫文化的聚集地仅数百米之遥,占尽地利。古色古香的中式阁楼掩映在绿树假山之间,南侧一座雕梁画柱的廊桥直通饭庄一层,北侧屋檐错落的长廊通往二层厅房。这中式园林之美已让我赏心悦目。 名人字画是这里的清雅风景。“来今雨轩”牌匾题字不同凡响,近前一看,原来是赵朴初所题。“金炉厅”更是墨香四溢,正中是周之林的画作,两侧是刘炳森和柏涛的书法,门口的屏风上,《红楼梦》人物贝雕仪态万方凭添意趣。“宝炬厅”中,娄师白的“荷花”赫然目上,渲染的荷叶衬托出荷花的清丽脱俗。“天香庭院厅”内,《红楼梦》人物壁画栩栩如生,烘托出饭庄的“红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