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火炮-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好半天,四周原野仍是一片寂静,只有寒风吹动着树梢,发出”哗哗“的响声。第
一发炮弹没有爆炸,工人们的心凉了半截。赵连成接着装上第二发炮弹,炮弹打出
去了,但是仍然没有任何响声。第三发炮弹又射出去了,同样没有回音。人们都紧
锁着眉,面面相觑。
    过了一会儿,工人们跑过去,将炮弹从深土里挖出来。程重远让大家闪开,他
小心翼翼地将引信管卸开,仔细地进行研究,最后找到了炮弹没有爆炸的原因:撞
针的滑道太粗糙,弹簧太软,弹头落地后没有引爆炸药。政委命令他们马上进行改
装。
    工人们不辞辛苦,夜以继日地工作,不到三大的时间,改装任务就完成了。第
二次试射开始了,还是那个试验场、那个射击目标。程重远再次把炮弹装进炮筒,
炮弹呼地飞出了炮膛,“轰”地一声巨响,小庙被掀掉了一半。
    “爆炸啦,爆炸啦!”在场所有的人都高兴得一齐欢呼起来。
    从此,炸弹厂开始生产炮弹。但是,由于敌人对根据地进行严密封锁,制造炮
弹的各种原料都奇缺。于是,军分区首长发动民兵去执铁路,把钢轨抬回来锻造弹
头;挨家挨户地收集破铜烂铁,用来生产弹壳。
    有一天,一名姓范的工人独自一人提着18磅重的大铁锤,来到村外的野地里,
敲打着一颗日本飞机扔下的没有爆炸的炸弹,想把里面的火药掏出来,再用它的外
壳做炮弹。程重远发现后,连忙制止了他。但这件事却给程重远很大启发:日本飞
机扔下的没有爆炸的炸弹到处都是,如果不及时处理掉,总是一个隐患;但如果能
组织起精干的队伍,将这些炸弹里的炸药都掏出来,不但为老百姓解除了危险,而
且制造炮弹的原料问题也解决了。这倒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主意。然而,这却是一
项极其危险的工作,必须找出一个安全可靠的办法。经过大家一番深人的研究,终
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将打开后的炸弹放到大铁锅里煮,炸药溶成液体后,会慢慢
地从弹壳里流出来,没有丝毫的危险。这个办法传开后,不但工人们,就连老百姓
也到处寻找日本飞机扔下的炸弹,甚至是炸弹的碎片。在八路军根据地出现了这样
一种奇特的现象:每当日本飞机扔下炸弹后,大人孩子都向着弹着点跑去。炸了的,
捡碎片;没炸的,抬回去放在大铁锅里煮。就这样,通过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制
造炮弹的原材料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有了充足的原材料,工厂的产量也就开始日益上升。在起初的几个月内,平均
每月生产10发,以后随着工人们技术的日益熟练,每月的产量逐渐增加到30多发。
与此同时,工人们又开始生产82迫击炮弹,两种炮弹的月产量最多时达100 多发。
有了炮弹,那门92式步兵炮在前线就更加活跃了。攻坚打据点,摧毁敌人的“乌龟
壳”,在战场上大显威风。日本人还以为八路军会造火炮了呢。
    事实上,工人们也很快就开始研制火炮了。兵工部从黄河虹吸工程区送来一根
大曲轴,程重远等人将它切断,做了一个炮筒,将那门92式步兵炮的旧炮筒换了下
来,并开始仿制全套的92式步兵炮。
    3 个月后,一门崭新的92式步兵炮生产出来了,这是兵工厂的工人们辛勤劳动
的结晶。它的炮筒是用火车的大轴挖成的,坐力簧是用蓝牌钢打造的,密封用的甘
油是从油中提炼的。炮筒的膛线则是工人们用自己创造的拉线杆,一道道挖出来的。
    就这样,兵工厂先后共生产出4 门92式步兵炮。它们随我军转战南北,攻城寺
镇,立下了赫赫战功。当年生产的第一门92式步兵炮,如今已进入中国人民革命博
物馆,供人们参观纪念。尽管它显得那么粗糙、陈旧,但是它却凝聚着我军工程技
术人员的智慧和汗水,纪录着我军兵器研制史上一段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改装迫击炮打岗楼
    1942年4 月,在山西省长子县石哲镇,八路军129 师为了攻占日军的一座核心
炮楼,已经打了整整两天了。该炮楼约10丈高,占地百余亩,岗楼外挖有护城壕,
壕内有齐腰深的水,壕沟外设有木桩和铁丝网。炮楼内驻有日本兵一个中队和一部
分伪军。
    师长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亲自来到石哲镇指挥八路军对日军岗楼的进攻。刘师
长命令先用迫击炮攻击,但迫击炮弹对岗楼不起作用。炮弹发射出去后,以抛物状
落地,不是打得太远,飞过了炮楼,就是打得太近,落到护城壕里或岗楼前的空地
上。偶尔有一发炮弹落在岗楼顶上,但由于楼顶是钢筋水泥结构,对岗楼内的敌人
毫发无损。在这种情况下,刘师长一面命令步兵停止进攻,一面吩咐参谋长将师部
直属炮兵营调来,重新部署兵力,组织进攻。
    有了炮兵营平射炮的火力支援,形势立刻发生了变化。平射炮可直接瞄准射击,
炮弹击中铁丝网,为步兵的冲击开辟道路。尔后,平射炮炮弹又密集地飞向敌人的
岗楼,有的炮弹甚至准确地钻进了岗楼上的射孔,在岗楼内爆炸。岗楼顿时黑烟滚
滚,日本兵和伪军鬼哭狼嚎,乱作一团。八路军步兵乘势冲上去,跨过铁丝网,趟
过护城河,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最后敌人全部投降。
    在总结这次胜利的经验时,刘邓两位首长都认为,平射炮在这次战斗中发挥了
关键性的作用。毫无疑问,平射炮是对付敌人炮楼最有效的武器。然而,八路军当
时装备最多的是迫击炮,迫击炮在山地游击战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是平原作
战,多数战斗都是以对付日军的据点或者坚固的炮楼为主,迫击炮就发挥不了多大
的作用。因此,为了适应新的作战形势需要,不但要改变以前作战方法,还要具备
相应的攻坚武器。既能使八路军的武器装备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改善,又不需花费
大量资金的惟一办法就是把迫击炮改装成平射炮。刘邓首长将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
了炮兵部主任赵章成。
    赵章成在红军时期就已经成了军内闻名的炮兵专家,谁都知道红军里有个赵章
成,善使迫击炮,指哪儿打哪儿,弹无虚发。
    1942年5 月,在赵章成的领导下,从129 师中抽调了20余名迫击炮手和有经验
的指挥员,组成了迫击炮平射和特种射击研究班,开始了迫击炮向平射炮改制的技
术攻关。
    参加研究班的同志们发扬刻苦攻关和首创精神,经过3 个多月的研究和试验,
于8 月份制成了迫击炮平射的拉发装置,发射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从此以后,129 
师的各部队都学会了用迫击炮平射来打敌人的碉堡。这种经过改制的迫击炮,保留
了迫击炮携带轻便、使用方便的特点,并且具有射击准确、威力大的优点,深受战
士们的喜爱。
    1943年4 月,刘伯承和邓小平亲自签署了嘉奖令,表彰赵章成等同志的巨大贡
献,并号召全师官兵学习他们的首创精神。为了使这种炮在战斗中能够发挥更大的
作用,129 师炮兵部还举办了两期训练班,共培训了一百多名炮手和火炮指挥员。
中央军委得知这一情况后,对此十分重视,于1943年回贝月电令129 师:“闻悉你
师研究成功迫击炮平射装置,甚好。请将迫击炮平射装置的构造与使用方法,速派
干部带样来延安教授。”
    从此以后,迫击炮平射平打成了一项重要的作战方法,各部队的攻坚能力也因
此有了很大提高。日本鬼子的炮楼也不再是他们的“护身符”,因为八路军的炮弹
会将他们的脑袋炸开花。
           葬送18亿美元的“约克中士”
    在美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武器系统以一个普通士兵的名字命名,似乎只有一
次,那就是将一种新型师属自行高炮命名为“约克中士”。而真实的约克中士是第
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英雄——阿尔文·约克。
    约克出生于 1887 年12月 31 日,他的家乡在田纳西州波尔莫尔的小坎伯兰山
村。小坎伯兰村的居民善长射击,他们常常举行星期六射击比赛和150 码射火鸡比
赛。小阿尔文从小就喜欢射击,长大后成了一名优秀的射手,其枪法比起他那神枪
手的父亲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介人了欧洲战争。热爱和平、厌恶战争的阿尔文
要求免除服役,但遭到拒绝。他于1917年u 月应征入伍,被分配到第82师328 团2 
营7 连。在战争中,阿尔文开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战争。
    1918年5 月,美82师奉命远征欧洲,被派往法国索姆地区作为英国陆军的预备
队。同年8 月,该师胜利地占领了诺鲁瓦和旺德里两座城镇。
    9 月下旬,该师又被派往阿尔贡森林。10月初,第82师执行一次复杂而危险的
任务:穿过友邻部队的前线,占领向德军提供补给的德科维尔铁路。当晨雾消散的
时候,该师第二营发现自己处在一个山谷的斜坡上,几百米的山谷尽头有三个高地,
均是德军的支撑点。高地后面就是铁路。等太阳升起时,德军机枪手便可以俯视整
个山谷。在没有炮火掩护的情况下,约克所在的第一排受命于6 时10分向德军的高
地发起进攻。在德军强大的机枪火力压制下,他们伤亡很大,第一次冲锋失败了。
连长决定从第一排派出一个小分队向敌后穿插,从而包围德军的机枪阵地,并指定
由厄利带领一排仅剩下的17人,组成小分队执行这一任务。谁都意识到这是一个有
去无回的命令,但没有一个人后退。小分队立即隐身于丛林之中,沿着沟壑行进。
当绕到德军防守的高地附近时,厄利决定迂回到德国兵的后面。于是,他们弯着腰,
从一个灌木丛到另一个灌木丛,尽可能地利用地形地物,一步步深人敌人阵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