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火炮-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或由上向下投掷,或用铁丝吊下,到达目标爆炸。这种炮弹爆炸性强,声音极大,
故称“震天雷”。
    金兵使用“震天雷”最著名的战例,是公元1232年开封保卫战。那年3 月,蒙
古兵攻金朝南京(今河南开封),在城外设立攻城器械,沿着城壕设立木桩;城壕
外又修筑城围,长达150 里,用抛石机向城上抛射石弹、火球,击砸焚毁城上的防
御设施;为了掩护士兵近墙进行掘城作业,蒙军用牛皮做成“洞子”,兵土伏在里
面,到城下掘城,城上的石头、弓箭打不破这种“洞子”,金兵便用铁丝悬“震天
雷”沿城墙吊到被掘的地方,把攻城的士兵和牛皮“洞子”一个个炸得粉碎。蒙军
因攻城不下,遂于4 月撤兵。
              最早的管形火器
    南宋初期,火药已经普遍应用于战事,加之当时北方的金兵不断侵犯干扰,一
些军事家和武器专家们就想利用火药来改进兵器,提高战斗力。
    当时有个叫陈规的人经过苦心钻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火枪。这种枪用竹管
做枪身,里面装满火药,药线引在外面。打仗时,由两个人拿着,点燃后发射出去,
用来烧伤敌人。这种用竹管制成的火枪,就是最早出现的管形火器。
    陈规是当时力主抗金的地方官员。一次,当金兵攻城时,他率领一支火枪队,
跟在300 多头火牛后冲出城门,用火枪对金兵集中喷射,金兵被烧得哭爹喊娘,抱
头鼠窜,取得了守城战的胜利。由于这种火枪主要用火药来烧伤敌人,所以杀伤力
有限,作用距离也不远,不能满足作战的需要。于是,人们又对火枪进行研究和改
进。
    到了南宋末年,有人在火枪的基础上制成一种“突火枪”。这种枪是先在竹管
里装上火药,然后放人类似子弹的“子巢”(即瓷片、碎铁片、石子一类东西)。
使用时,用火点燃火药,“子巢”借着火药气体的力量被抛射出去,同时伴随有强
烈的响声,其声响可传到100 米远。
    突火枪的威力虽然不算很大,但从原理上来说,突火枪已采用火药作为发射动
力,“子案”具有一定的杀伤力。因此,突火枪被认为近代枪的鼻祖。而且突火枪
开辟了使用管形火器的先河,这标志着火器已开始向近代枪炮的方向发展。
    由于用竹管制成的火枪枪身容易被烧毁或炸裂,而且这种火枪的射程短,威力
不大,不能耐久使用。在13世纪至14世纪初,人们开始用金属管火器。在我国古代
兵器中,对枪、炮的划分不明确,起初也没有一定的制式和标准。金属管火器出现
以后,人们才将口径大的叫做铳、炮;口径小的叫枪,有的称铳、筒。在明代兵书
中就明确指出管形火器的大小主要是根据用途和使用要求而定,即“大者发用车,
次及小者用架、用桩、用托,大利于守、小利于战”。这就是说,当时人们造枪是
用于步兵、骑兵作战,要求短小轻便;而造炮是用于守城攻坚。对于大型火炮,得
用车载船运或修筑固定的炮台,以便用猛烈的炮火攻克堡垒或抵御对方的攻击。这
种划分枪、炮的办法与近代接口径大小区分枪、炮的原则是一致的,即口径在20毫
米以上(含20毫米)为炮,以下则为枪。
    显然,火药的发明促使了管形火器的问世,管形火器孕育了现代的枪、炮。因
此,对于重型火器来说,火药使冷兵器的炮变成威力强大的火炮,这对武器的发展
和战争本身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如恩格斯对此作的精辟论述那样:“以前一直
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城墙,现在抵不住市民的大炮了”,这些大炮“不但影响了作
战方式本身,还影响了统治和压迫的关系”。
             靠火器取胜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是明王朝的建立者,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为生活所迫,他曾在皇觉
寺剃发为僧。后来,他投奔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由于他多谋善断、机智勇敢,特
别是重视和善于使用火器,在征战中不断发展壮大,最后扫平群雄,推翻元朝统治,
建立了明朝。
    后来,有个叫焦玉的人向他献火铳10支,朱元璋看到火铳子弹能穿透几层皮革,
便兴高采烈地对焦玉说,此火器取天下易如反掌,功成当封无敌大将军。此后,在
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次水战——鄱阳湖之战中,火器便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那时,陈友谅接二连三地丢了许多城邑,气愤不过,特造舰数百艘准备与朱元
璋决一死战。陈友谅制造的大舰,共分上、中、下三层,可容纳3000人,中舰可容
纳2500人;小舰可容纳2000人。1363年4 月,陈友谅乘朱元津北上救援小明王韩林
儿之机,率舰数百艘倾巢而出,以号称60万大军围攻朱元津的洪都(今江西南昌市)。
洪都守将朱文正、邓愈面对“投戈断江,舶舶千里”之敌,协力死守。双方激战85
天,陈友谅不能前进一步。7 月,朱元津统兵20万来救洪都,陈友谅退至鄱阳湖迎
战。
    鄱阳湖之战,不论人力或装备,朱元璋军皆处于劣势。陈友谅军“联巨舟为阵,
楼橹高十余丈,绵亘数十里,旗族戈盾,望之如山。”而朱元璋军乘的则是小船,
兵力仅是陈友谅军的三分之一。但陈友谅军在洪都苦战三个月,未能取胜,已筋疲
力竭,而且内部不合;朱元璋军则上下一致,齐心协力,士气高涨。在装备上,陈
友谅军虽有大舰连接,不怕风浪,然而,行动却不灵活;朱元璋军乘小船作战,进
退自如。
    朱元璋到了鄱阳湖,首先派部队切断敌人的退路和补给线,以动摇陈友谅的军
心;而自己却把洪都作为供应基地,以保证部队的粮株物资得到源源不断补充,他
还借鉴三国时期孙刘联军火烧赤壁的经验,决定采取火攻战术,准备了火炮、火铳、
火箭、火枪等各种火器。其中有一种叫作“没奈何”的是用芦席作圈,周围五尺,
长七尺,糊以布纸,缠以丝麻,内贮火药捻子及诸火器,燃烧力极强。当与敌船相
遇时,将“没奈何”用竿子挑于头桅之下,点燃火线,割断悬索,即可使“没奈何”
落于敌船燃烧。在准备各种火器的同时,朱元璋又组织了敢死队,准备撑着装满火
药和芦苇的小船撞击敌船。战前,朱元璋还规定了指挥信号,白天用旗,黑夜用灯
;远用信炮,近用金鼓,使全军行动一致。具体打法则采取先火攻后混战。
    这次战役,两军主力苦战36天。战斗中,朱元璋指挥全军各种火器射击敌舰,
陈友谅的战船浓烟四起,烈火熊熊,军中大乱。接着,朱元璋率军杀上敌舰。陈友
谅立即派大舰迎战,朱元璋则令敢死队驾着载满火药和芦苇的船只向敌大舰猛冲。
只见湖面浓烟滚滚,烈焰冲天,湖水都成了红色。陈友谅被打得溃不成军。激战中,
陈友谅中箭身亡,其残部被朱元湾事先部署的伏兵拦截砍杀。只有陈友谅之子陈理
带着少数将士逃回武昌。
    朱元璋在鄱阳湖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挥师进攻武昌。不久,陈理兵败投降。
1364年正月,朱元璋自立为吴王。
             世界上第一支炮兵部队
    永乐年间,明成祖创建由朝廷直接指挥的战略机动部队——神机营。于是,世
界上第一支独立的以炮兵为主的新兵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神机营的创建,大大提
高了明军的战斗力。该营曾多次随皇帝出征,为平定北疆立下赫赫战功。明军首创
炮兵同步骑兵协同作战的新战术,朱像对此作了总结:布阵时“神机铳居前,马队
居后”,“首以铳摧其锋,继以骑冲其尖”。
    1419年,倭寇数千人进犯沿海,辽东总兵刘江率部抗击,首开以岸防火炮歼灭
海上入侵之敌的先例,史称“望海大捷”。此战之后,“倭大惧,百余年间,海上
无大侵犯”。
    1449年8 月,蒙古瓦刺贵族也先兴兵南侵。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一战,明
军遭袭击,指挥无方,加之对各种火器未能熟练掌握,尚未发挥作用即全军溃败,
明英宗被俘,12万瓦刺大军乘势进攻北京。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兵部尚书于谦奉
命守卫北京。他严令诸将加固城防,在京城九门部署重型火炮,命神机营设伏于德
胜门外。不日,敌军主力攻打德胜门,进入于谦设伏领域,神机营众炮齐发,城内
守军乘势夹击,瓦刺军阵势大乱,主将也先之弟死于炮火之中。也先惧怕神机营火
铳的神威,撤围逃遁,于谦挥军追击,大败敌军。于谦指挥的北京保卫战,是明代
前期大规模使用火炮守城的著名战例。
    明代中期以前,中国火炮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研制的轻型火炮较著名
的主要有戚继光创制的一种小型将军炮。该炮因其形似虎蹲而得名。炮身长66厘米,
重18公斤,自前至后有五六道大宽铁箍,口端备有大铁爪。铁绊,可用大铁钉将炮
身固定在地面上,以便消减发射后产生的后坐力,克服了原有火炮在发射后因炮身
后冲而自伤炮手的危险。此炮便于在山林水网地带机动,可控扼险隘,一发能射上
百枚小弹丸或50枚较大的弹丸,散布面大,比乌铁更能有效地杀伤以密集队形进攻
之敌,在抗倭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戚继光在隆庆年间到蓟镇练兵时,又将此炮
装备骑兵使用,成为一种较好的骑兵炮。
    据出土实物和兵书记载,明代中期的大型火炮很多,主要由神机营所用的小型
神机炮演变而来,它们的发展特点在于使用了炮车,提高了机动性,增强了摧毁威
力,其中最著名的是大将军炮。该炮口径达100 毫米以上,全长正.4 米。自炮口
至炮尾共有九道宽箍,药室呈算盘珠形,室壁开有火门。据《登坛必究》记载,大
将军炮在发射后,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