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3-打赢信息化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393-打赢信息化战争-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89年历时十年的侵阿战争中,苏联出动各类先进的武器装备,结果大败而归。2001年美军主导的阿富汗战争,仅两个月就推翻了塔利班政权,取得阿富汗战争决定性的胜利。    
    两相对比,形成鲜明对照。1986年美军两次袭击利比亚,首创了“外科手术式”精确打击战法。然而,用苏式装备和作战理论武装起来的利比亚,自始至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虽然先后出动两架米格—25战    
    斗机和两艘导弹艇反击作战,结果全部被击落和击沉。1991年海湾战争中,号称世界第四军事强国的伊拉克,不仅拥有米格—29战斗机、T—72主战坦克等大量先进的苏式武器装备,而且在苏军顾问的指导下建设了各种坚固的防御体系,传授了各种先进的作战理论和战法,但与美军交手之后,很快就陷入全线崩溃的境地。    
    1995年和2000年,俄罗斯出动了全部的正规军,几乎使用了所有先进常规武器装备,两次对境内的车臣反政府武装进行围剿作战,第一次全面失败,第二次初获小胜,继而是没完没了的失败和挫折。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军队在顽强抵抗了78天之后也没有逃脱失败的厄运。1998年美、英打击伊拉克的“沙漠之狐”行动中,伊拉克没有任何反击能力。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伊军不仅惨败,而且丧失了政权,国土全面沦陷。    
    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它不仅是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的一个转折点和分水岭,也是苏俄装备及作战理论走向全面失败、美军装备及作战理论走向全面胜利的一个特殊时期。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历程中,苏联作为世界超级大国和军事强国,不仅没有打赢过任何一场国际或国内战争,而且最终走向解体和溃散。苏联的卫星国以及后来的俄罗斯、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更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看不到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生机和活力。


第三篇 信息化军队的建设苏俄模式屡战屡败的原因

    为什么使用苏俄武器装备以及沿袭苏俄军事理论的所有国家都打不赢信息化战争呢?看来,问题出在两个方面:一是时代差。存在决定意识,技术决定战术,有什么样的武器装备就有什么样的作战理论。    
    苏联时代,在军事技术方面就过于偏重核、航天和机械化装备,在电子信息装备方面比美国落后10—20年。这种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察觉不出来,主要原因是当时美苏处于冷战状态,相互猜疑多、实质性了解少,加之没有实战对抗,所以这种差距被掩盖了起来。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参谋总长加尔科夫元帅提出新技术革命理论,建议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带动一系列高技术群的发展,占领科技制高点,加速信息化军队建设的步伐。这个创造性思维在世界上是第一次提出,很有超前性,如果苏联抓住那次机遇,在技术革命方面就会超前美国一步。可惜,在保守派的围攻之下,新技术革命的动议不仅彻底流产,而且本人也被降职使用。    
    谁能想到,错过了这一步,结果整整错过了一个时代,从此苏联便埋下了走向溃败和解体的种子。奥加尔科夫元帅的改革创意,很快被美国国防部副部长佩里接受并开始推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转而大力发展以精确制导武器、电子信息装备和隐身战斗机为主的常规武器装备。之后,更是大张旗鼓地积极推进新军事变革,在武器装备、编制体制和军事理论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创新。苏联因落后于时代而最终被时代所抛弃,俄罗斯作为继任者即便是再用50年也不可能追上美国。同一时代不同技术水平的装备差关系不大,但如果出现了时代差,二者之间的鸿沟将产生裂变反应,从此难以弥合。二是技术差。苏制和俄制武器装备在机械加工制造技术上比美国落后10年左右,但在电子信息技术方面,至少落后20年,尤其是系统集成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智能化微处理技术等落后更多。    
    因此,苏俄武器装备技术从根本上说是机械化中期的水平,基本达不到机械化后期的水平,关键是精密制造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差。这类装备完全靠数量规模来堆积,靠规模和机动形成战斗力,靠化学能和机械能来凝聚力量。伊拉克、利比亚、南联盟及前华约国家的武器装备基本都处于这种水平。近年来,俄罗斯为了进行武器装备出口,研制了一系列新型武器装备,这些装备性能基本处于三代水平,单件装备或单个系统而言性能是不错的,由于无法整合成中系统和大系统,无法实现跨军兵种武器装备的互联、互通、互操作,所以无论这样的武器装备性能有多好,都难以发挥综合作战效能,在实战中还可能成为累赘。南联盟军队在官兵素质、精神状态、战争传统等方面,都是伊拉克所不及的。南军军官普遍具备全日制理工科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科技素质较高,多数军官多次到苏军或俄军院校进修,在作战训练中也基本上是贯彻苏军和俄军的一套战役和战术理论,许多军官还亲身参与过波黑战争,对北约作战样式和特点比较熟悉。科索沃战争中,南军指战员非常勇敢,在第一阶段空袭中,就起飞了多架米格—29战斗机进行截击。结果,所有升空后的先进战斗机都被击落。苏俄武器装备目前已经无密可保,几乎所有新型装备都成为美军平时进行针对性训练的靶标。可想而知,这些早已没有悬念的靶标战时还能发挥多大作用?伊拉克战争中伊军的不堪一击,震惊了俄罗斯的一些军事战略家,引发了俄罗斯军界的深刻思考。    
    许多军事专家和战略家纷纷表示忧虑,因为他们从伊拉克战败的现实中看到了苏联和俄罗斯的阴影,许多专家认为,伊拉克的战败是苏联军事理论的失败,也昭示着俄罗斯武器装备和军事理论的无能。传统、落后、保守的军事理论和战役战法始终笼罩着苏联的前卫星国,其中受害最深的自然是俄罗斯。苏俄军事理论的实质,是卫国战争实践的总结,直到冷战结束,这套理论不仅一直在指导着苏军的训练和作战,而且也在影响着世界上所有采用苏俄模式建军的国家。俄罗斯独立以后,叶利钦总统于1993年主持修订了第一个《军事学说》;普京上台以后,又于2001年制定了新版《军事学说》和《国家安全构想》。伊拉克战争后,俄罗斯学术界痛定思痛,不断提出国防改革建议,俄国防部也组织召开研讨会,探讨伊拉克战争的经验教训,制订未来军队改革方案。为了加大军队改革的力度,普京总统任命46岁的少壮派军事专家亚历山大·布鲁金为总统军事顾问,开始强力加速推进军事变革。国防部和总参谋部也组织力量加强对伊拉克战争的研究,以此推进军队的改革。一时间,俄罗斯掀起了进行军事改革的热潮。俄罗斯清楚地看到,如果再不跳出苏联传统模式的制约,今后将不可能打赢未来的战争。对于俄罗斯军队来讲,苏联解体的沉痛教训应该认真汲取,美军屡战屡胜的经验也要认真学习,在此基础上还要创新适合自己特点的军事理论。苏俄作战理论的基础是机械化战争,不是信息化战争,这不仅是因为苏俄没有信息化武器装    
    备,更因为苏俄没有任何的信息化战争实践,且在实战中败战多于胜战。苏联军队由于拒绝新技术革命而被时代所淘汰,俄罗斯军队目前尚未跳出机械化战争的包围圈,新军事变革对俄军而言显得格外陌生,更不用说信息化战争的实践了,它自己的战争记录基本上是失败多于成功。2001年俄罗斯总统普京上台以后,时任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和参谋总长克瓦什宁围绕未来军队如何建设的问题展开了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未来型军队究竟是以战略核武器为龙头,还是以常规武器装备为重点。当然,这直接牵涉到未来准备打赢什么样的战争有关。争论的结果最后统一到战略核武器的发展战略方面。    
    


第三篇 信息化军队的建设砸烂苏俄模式的桎梏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是我们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世界新军事变革,不少人有过不少的论述,但如何从源头抓起,从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建设的角度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还需要认真研究。砸烂苏俄模式的桎梏在1986年3月美军袭击利比亚的“草原烈火”行动中,利比亚就先后出动米格—25战斗机和    
    两艘导弹艇偷袭美国航母战斗群,结果全部被击落和击沉。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引俄装备也不错,无论是米格—29还是T—80坦克,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可一到实战中就都没有了作用。是俄罗斯武器装备可用性、可靠性不强,还是俄军的战役和战术理论指导有问题?    
    这些重大教训,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引进俄罗斯武器装备不是坏事,但如果连同落后的战役战术理论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也一同引了进来,并且用这些东西来指导和影响我们的军队建设,将来可能会出大问题。纵观苏军作战,二战以来就没有打过胜仗,更没有打过一场漂亮仗。如果对手是美军情有可原,但对手都是些不起眼的敌人,不是阿富汗学生民兵,就是车臣的反政府武装。苏联不行,俄罗斯也不行吗?为什么使用苏俄武器装备以及沿袭苏俄军事理论的所有国家都打不赢现代战争呢?利比亚、巴拿马、伊拉克、南联盟在与信息化对手的战争对抗中一一败下阵来,这种一边倒的战争形势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有些东西需要尝试,有些东西就没有必要去尝试,战争就是一种不能尝试、无法重复的游戏。    
    传统落后的机械化一套明摆着不能打赢信息化战争,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