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丽芙·乌尔曼最终离开了法罗群岛,离开了伯格曼,回到挪威。其后她却常常应招去朝拜大师,分离并没有割断联结两人的纽带,这个不解之缘就是电影。
《不忠贞》由伯格曼编剧,丽芙·乌尔曼导演。
伯格曼于1982年完成他的第43部,也是他宣称的最后一部故事片《芬妮与亚历山大》之后,从世界影坛隐退,回到故乡瑞典,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舞台剧导演之一。其间他与电影不多的联系就是在1984年执导了一部室内电影《排练之后》,1987年出版了自传《魔灯》,以及在法罗群岛的涛声中创作的几个电影剧本。《不忠贞》是其中之一。
据说,当伯格曼把剧本交给丽芙·乌尔曼时,她激动万分,读都没有读便一口应承出任导演:“我渴望和伯格曼一起工作。”大师和电影都是丽芙·乌尔曼的图腾。
本次合作关系比之于从前略有不同:以前伯格曼执导演员乌尔曼,如今乌尔曼执导伯格曼的剧本。了解伯格曼的人都知道他对电影近于痴狂而专横的控制,然而,这一次两人的合作却难得愉快。尽管有过一些艺术上的争论,但是最后伯格曼还是选择了尊重,尊重合作者丽芙·乌尔曼的意见。
当然丽芙·乌尔曼亦的确无愧于伯格曼的门生,无愧于伯格曼的剧作。
我们中国人喜欢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主体对客体的影响。《不忠贞》更多的却是两位艺术家真诚对话的结晶。一切真正的艺术创造都是人类心灵平等、真诚对话的结晶。
《不忠贞》几乎具有伯格曼电影的所有特征,却不是简单的模仿或克隆。丽芙·乌尔曼对伯格曼精神的理解是融化在血液中的一种本能。
影片的卷首语就充盈着伯格曼式的冥思意味:适应生活比重新生活更深刻。
这是影片的美学基调,也是人类无法回避的深刻。
伯格曼电影最重要的、一贯的特征就是:最大的简约之中蕴藏着最大的丰富与深刻。丽芙·乌尔曼把这一最重要的、一贯的特征发挥到极致。
影片开端以波涛汹涌的大海、小女孩的照片和女主角的画外音3个意象简约而又鲜明地预示着影片冥思、现实与超现实的总体叙事风格。
当那位老人坐在椅子上伴随着波罗的海的波涛喃喃自语时,他的身后出现一个女人的剪影。意识幻化为现实,老人的追溯注定要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逡巡了。
《不忠贞》其实是艺术家对曾经恋情的一种追溯,一种总结。人类需要追溯,情感需要追溯,追溯不是玩味而是总结。因为人类不能像蝗虫,一路啃下去,只留下记忆的残渣。
老人的追溯主要由3个形象承载:不断与其讨论的女演员或女主角玛丽安娜;女主角的丈夫——指挥家麦克斯;戏剧导演大卫。三人是好友,玛丽安娜与大卫发生了一段婚外情……
整部影片老人就在大海边为三人编织着情感的、心理的时空。而他不时地与女主角关于角色、性格的争论、探讨其实就是人物心理时空和现实时空的交融与对照。
伯格曼的诉说总是最简约的,也总是最高超,最神奇的。就如他的《第七封印》,他的《呐喊和细语》,他的《野草莓》……
也许因为宗教传统和文化传统使然吧,他的诉说总能从现实一下子直及人类心灵。
影片的场景和时空转换很少使用技巧,而主要使用了声音蒙太奇。
影片有一个道具——八音盒。这既是故事中玛丽安娜送给情人大卫的礼物,也是老人手里连接生活与戏剧、现实与超现实的意象。影片的音乐同样简约,只使用了大提琴和八音盒两个主题形象,因此,八音盒也是影片贯穿的音乐形象。与八乐盒清脆悦耳的乐音水一样融会在一起的是主人公那种浓重得化不开的悔恨和抑郁,以及对一种慢慢消逝的情怀的诗意缅怀。
当一个人接近生命的黄昏时总难免会缅怀。区别是,有的缅怀只是残渣,却常被缅怀者当做珍爱;有的缅怀充满诗意,却只能藏在缅怀者心底或付诸大海。
玛丽安娜的八音盒见证了她与大卫兄妹般的纯情:大卫向她求爱后,两人竟然如同兄妹一样同床共枕而仅仅握着彼此的手……这也许是一种近似于宗教般的纯贞?也许是人类潜意识的乱伦的恐惧?
玛丽安娜的八音盒也见证了这种纯贞不可能久远的苦闷与无奈:她一直背负着背叛麦克斯的重负;为了赎回女儿的监护权她屈从于麦克斯的性交易——“如果让我干你,你就可以得到监护权。”这是她的前夫提出的要求;尔后又忍受着情人大卫更残忍、更屈辱的审判——“脱掉你的内裤,上面有精子吗?”她被迫承认自己与麦克斯的性交易有快感;更加残忍的是,当她为麦克斯的自杀而崩溃的时候却发现,麦克斯早就在她和大卫之前就有了情妇,她和大卫偷情竟然是麦克斯有意无意纵容的结果。
情色电影——不忠贞《不忠贞》评论(2)
玛丽安娜的悲剧不是背叛的重负,而是噩梦醒来之后的心理失衡,价值失范。麦克斯的自杀以及他的隐情随后的暴露使玛丽安娜突然发现自己找不到彼岸了!伯格曼或者说丽芙·乌尔曼真正关注的不是情感,而是情感后面的人性本质和终极追问。否则,他们就不是伯格曼或者丽芙·乌尔曼了。
忌妒和隐秘欲望使玛丽安娜的两个情感寄托——丈夫麦克斯、情人大卫都暴露出残忍、
虚伪的一面。
“世界失去了自我,隐藏在厚墙的后面。”
丽芙·乌尔曼在整个关于贞洁的审判段落中使用了固定机位、固定景别对切的剪辑。表演也是高度控制的,这样一段激情戏,两个主角玛丽安娜和大卫几乎都是坐在那里完成的。整个段落长达240秒,其中一个大卫听着玛丽安娜哭诉的固定镜头竟然长达12秒,没有台词,没有形体动作,只有近于凝固的笑容。在4分钟的表演中两人的对话也不涉及价值判断,只是大卫的追问和玛丽安娜的哭诉,电影家以最简洁的镜头组合以及对表演的控制,突显人物隐秘情感,突显人类心灵的无奈与冷酷,使这场关于贞洁的审判最终变成了对审判者道德、情感和人性的终极审判,淋漓尽致,动魄惊心!
紧接着的段落表现大卫对老人的忏悔,以及饰演玛丽安娜的演员和老人的争辩。影片时空完全是跳跃交叉的,戏剧与现实交叉,物质与意识交叉,过去与现在交叉,角色与演员交叉……这种超现实的对话,这种跳跃的剪辑使影片具有一种审视和思辨的张力。是影片总体追问风格的提升。也许因为北欧人的生存环境过于沉静吧,他们的电影作品总是充溢着一种冥思的味道,有如宗教般地拷问着人的灵魂,直逼人的情感,直逼最隐秘的内心,直逼真正的深刻,使你无处逃遁。
《不忠贞》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八音盒,最后一段音乐是八音盒发出的乐声,莫非人类只能在缅怀中体味曾经的纯贞?
电影和心灵的拷问是一种双重的沉重。伟大的伯格曼在他刚刚64岁的时候就淡出这种艺术和灵魂的无尽煎熬了,他把接力棒交给了曾经的情感依托。
这是一种美学精神和人类精神的交接,也是世界电影史的一次没有叹息的交接。
丽芙·乌尔曼在本片体现出的主要风格元素:
1。 伯格曼式的冥思。
2。 延续了伯格曼式的室内心理剧,以及对个人世界心理剖析的风格。对情感、家庭、忠诚、背叛等两性关系和人性的诗意关注。
3。 更强烈的个人色彩。连接幻想与现实,生命与死亡。
4。 对人类存在的怀疑。
5。 伯格曼式的静止镜头,长达十几秒,甚至几十秒,几乎没有表演,令人印象深刻。
6。 舞台剧和电影的场面调度。
7。 极其简约,却必不可少的音乐。
8。 结构精致、独特,是有力的视觉语言,体现着欧洲文明的传统和电影家对传统的独到理解。
情色电影——密爱电影截图
情色电影——密爱密爱(韩国)(1)
当人们只是矢志不渝地想进行一场秘密地恋爱的时候,一定有什么不能言说的理由;但是当秘密成为一种谈资,这种爱情是不是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间,是不是就会枯萎?可是,又有多少爱情是可以用一辈子来丈量的呢?
生活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对于李敏贞来说,她自己好像认识得很明确,就是一大堆的稻米和蔬菜变成美味,就是在自己的默默付出中丈夫的事业可以如日中天,就是亲爱的小女
儿可以每天都向自己展开恬美的笑容……这一切好像都是自己的,但又好像离自己那么遥远。她总是不敢多想,生活就是几个空间连成的线,生活就是几个人连成的圈——这些圈和点是她生存的意义。婚前她是知识女性,但是婚后她也只能这样了,任那些圈和点把她牢牢地束缚住,并且大多数的韩国女性都是这样的呀。时常她自己会庆幸,有一个疼爱自己而且事业有成的老公,和一个聪明可爱的女儿,她也就满足了。
但是什么事情要是总一成不变就不好了,所以生活对李敏贞展开了另一面。那天是什么日子,她永远都不会忘记,因为实在是难忘。2001年12月25日,圣诞之日,正是大家欢庆之时,一个听起来很平静的电话,打进了李敏贞的家里,却掀起了波澜。
那是一个年轻女人的声音,透露出一种干脆和坚定。有时敏贞自己也想,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