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沉沦--戴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世沉沦--戴逸-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戴逸:我确实在前年写过一篇文章,讲清朝的西部也是经济开发,因为当年清朝在统一国家的过程中间,对边疆地区非常注意,有些政治的措施,比如说设置许多行政官,而设置的官呢是不一样的,根据各地方的情况来设置官。比如说伊犁,设置伊犁将军,西藏就派驻藏大臣,蒙古设立盟旗制度,西南的土司,它就取消土司制度,改成流官,流官是州县。所以行政方面的措施不一样,我们说我们现在是一国两制,其实当时一国多制,好多制度。经济上,它移民、屯田,发展农业,因此现在的内蒙跟新疆,它不仅仅是农业,从前是农业、畜牧业,游牧民族,那么现在已经是半农半牧。这些地区已经是半农半牧,但从这里边也有一些教训,就是破坏了环境、破坏了生态,当时他们没有这种科学知识,因此开发过度,就损害了生态环境。这一点恐怕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 

    主持人:这个教训非常重要,它是怎么损害了呢?是砍伐了好多木材? 

    戴逸:它当时原来是牧场,都是牧草,现在种农业,开展农业,开垦了,原来是森林,比如像围场这个地方,我们有同志去过没有,围场在避暑山庄北边,皇帝打猎的地方,全是大森林,非常大,这一片地区大森林。一个围场县,现在一个围场县相当于关内的几个县那么大,全部是森林,特别现在去一看,几乎一棵树也没有了,全是种的庄稼了。 

    主持人:其实咱们现在开发西部,我觉得您说这个教训要比先祖留给我们的经验更重要。来看一下下面一位网友。这位网友叫〃午夜狂奔之鼠〃,他说,我早听说过戴先生写过《历史上的雍正》,但很惭愧,我今天还没有读到过这部巨著,因为我是整天在天上飞的商人,我对雍正也非常感兴趣,小的时候就听长辈骇人听闻的说,雍正仇家特多,说他是在蹲大便的时候被人取走了头,他的警卫员在厕所外面站得时间太长,看首长还不出来,就进去看,发现雍正还蹲在茅坑上,但脑袋已经没有了。到底是不是这样,戴先生?他说,另外,您说的是康雍乾盛世,而其他史家只说是康乾盛世,而把雍正跃过,就因为他蹲大便时被仇人取了脑袋吗?〃 

    两个问题,先讲了一个典故。 

    戴逸:我确实写过一篇《历史上的雍正》,但是这是一篇文章,不是一本书,雍正是(雍正)十三年去世的,这种传说很多,因为他确实仇家很多,他在统治的时候是个铁腕政治,杀人比较多,惩办力度非常大,他把自己的兄弟都镇压得比较残酷,所以他的仇家比较多。但是他究竟怎么死的呢?各种各样说法,所以我们现在也没有一个定论,但是据我们推测,从史料里推测,可能他是水银中毒。 

    主持人:喝了汞了。 

    戴逸:喝汞,为什么呢?因为他很相信道教,道士炼丹,因为长生不老,所以宫里头请了一些道士在炼丹,吃那个丹,丹里面就有水银。现在看看晚年的病相,有点像水银中毒,特别是他死了以后,他的儿子乾隆继位第二天,马上把宫里的所有的道士都赶出去,非常严厉。但是这个事情也可以这样将来证实,因为雍正的陵,雍正的坟墓在西陵。 

    主持人:已经发现了吗? 

    戴逸:现在没有发掘,没有去开,当年曾经要掘,后来周总理说不要掘,掘出来没法保存,所以暂时没掘。那么将来有一天,把西陵掘开了,就看看他脑袋有没有,是个真脑袋还是假脑袋,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主持人:〃午夜狂奔之鼠〃不是个商人吗?如果他太感兴趣的话,可以投一笔钱来发掘这个古墓。 

    戴 逸:还有就是关于康雍乾,为什么有雍正?有的提康乾盛世,我想一个原因可能是康熙61年,乾隆60年,而雍正只有13年,他时间比较短,所以可能把他简称了,康乾,是一般的简称。但是也有一种情况,就是雍正这个人他跟康熙、乾隆不一样,他是铁腕政治,刚才我说了,他是比较严酷,他的统治比较严格,镇压的人比较多。所以,大家对雍正这个人有点意见,可能是,他在政治上确实做了很多事情,重大的事情,但是他在为人上有些缺陷,可能是这样的原因。 

    观 众:戴教授您好,刚才您提到一点,就是康雍乾盛世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政治遗产,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疆域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是好像我们中国人到后来做的反而没有我们的前辈好了,把前辈留下的东西也没有很好的继承下去,国家至今还没有达到完全的统一。您对清朝的历史非常精通,您能不能就清朝的历史谈一谈对我们国家在统一方面,我们应该从清朝的历史上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谢谢。 

    戴 逸:经验教训还是很多的,首先盛世,它为什么能够达到统一?清朝的民族政策非常重要,它的政策非常成功,因为清朝本身它是个少数民族,它懂得、理解少数民族的要求、少数民族的心态、少数民族的利益,所以它在考虑少数民族利益的时候特别周到照顾少数民族,满蒙一体,跟蒙古是一体的,所以跟蒙古的通婚非常频繁,赏赐蒙古人,拉拢蒙古上层非常成功。西藏喇嘛教,他提倡喇嘛教,你看五台山,山西五台山都是喇嘛寺。达赖喇嘛,特别是班禅到北京来,乾隆对他的待遇非常优厚。所以,少数民族政策,他也不把汉族的这一套拿到少数民族地区,他根据少数民族的情况来制定各地方的政策,都不一样,所以这点,我觉得所以它的统一比较巩固,而且民族的凝聚力很快的增强,没有很多的,当然也有一些反叛,但是这个比较少,特别是近代以后就很少有民族反叛,所以他的民族政策。 

    另外,就是刚才讲的开发边疆的政策这方面,当然刚才我讲到,破坏了生态,但是他在加强边疆的防御力量、经济力量这方面很成功,当年新疆地区只有60万人,现在多少人了,如果我们现在还是60万人,那空旷无人了,在屯田、戍边,就是政策方面他也是做了很多的事情。 

    主持人:好,谢谢您。 

    观 众:我想问一个问题,据我所知,清朝前期采取闭关政策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清朝的皇帝,怕外国人进来之后,破坏思想的统一,破坏它的统治,据我所知,如果一个国家很强盛的话,它一般是不怕外来的文化传播的,比如像唐代和汉代,还有明朝前期,就您介绍的,清朝的前期,它的国力是非常强盛的,但是它也害怕这一点,您能解释一下吗? 

    戴逸:清朝对外国人,为什么这样子深闭固拒,把自己封闭起来呢?这个从明朝郑和下西洋以后就有这样的闭关政策倾向了,逐渐延续下来,而清朝更加厉害,原因就在于它是个满族,少数民族来统治中国,统治中国几亿人口的汉民,满族只有几十万人口,满汉之间的矛盾还是相当尖锐的,而且也是长时期的这个矛盾存在。所以,反清复明,清朝初年反清复明的起事很多,清朝担心外国人进来以后跟汉民相互交往以后,汉民受影响,会起来反抗,所以马克思就讲了,在他的著作里就讲到,清朝所以实行闭关政策,马克思认为就是由于满汉矛盾,所以它是以少数民族统治中国,少数人统治那么多的人,它就要防范,各方面进行防范。所以,清朝还有一些政策,是保持自己民族完整的政策,比如骑射,强调满族人不参加科举考试,要骑马射箭,要清文,满族的文字要用下去,不能够因为跟汉族混在一块儿逐渐同化掉,他就很怕这个。所以,他们极力地阻挡汉族跟外国人接触,主要是出于这么一种考虑。当然整个说来,它当时的经济,自给自足,它不需要跟外国做生意,这是个根本性的,我没有什么求你的,我什么都有,不需要跟你通商。那么,这跟外国就不一样了,外国的各地方必须要通商才能生存。 

    观 众:戴先生您好,我想问一下,就是说我在几年前曾经看过辜鸿铭老先生一篇文章,他在里边描述了他对慈禧太后的看法,然后他认为,在他看来慈禧太后是一个母性非常强的一个女性,她能以一种非常和好的态度去安抚她的臣子,是以一个老太太,很和蔼的老太太的身份出现在辜鸿铭先生的文章中的,所以我想问的就是您对慈禧太后的看法,以及她在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是怎样评价的呢?谢谢。 

    戴 逸:慈禧太后她这个历史人物也是当时时代的产物,从她个人来讲,是个很能干的人,很有才干的人,她在太平天国重用曾国藩,重用李鸿章这批汉臣,所以能够把太平天国镇压下去,能够保持了清朝统治的完整。但是,慈禧太后她是个封闭在深宫中间,生长在深宫中间的女子,她不了解外情,跟外国没有任何接触,到了晚年才开始有接触,喜欢照个像,喜欢画个像什么的,她根本不了解外国的情况。这么样一个人在统治全中国,她是不行的,是支撑不了的。所以当年在她统治的时候,权力全部在李鸿章手里,李鸿章实际上在统治,那么她对外国这些新东西不了解,因此她对改革就没有兴趣。戊戌变法,当年开始光绪跟她讲改革,她也并没有坚决反对,后来改到她的头上来了,她的亲戚,她当时很多老道都跟她告状,改革就要取消他们的庙,或者是要取消科举,这个时候她就感觉到在守旧派的势力包围之中,她就倾向于守旧了,逐渐的倾向守旧,最后跟维新派决裂。 

    但是,到了晚年,经过八国联军以后,她也知道中国非改革不可,她也不得不同意当时预备立宪,不得不同意取消科举,科举制度取消了,那么大概这个时候时机已经晚了,历史就是这样,错过一步以后,时机错过以后,就跟不上了,你要想改不行了,时机已经过去了,没有这个机会了。 

    主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