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有的在静静地听,有的拭泪,还不时传出抽泣声。
代雨老师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绪,接着说:
同学们,若是有的学生拿着父母这样挣来的钱不是苦心学习,而是苦心追爱,挥金如土以求得情人一笑,这岂不是天理难容吗?!办学人要尽办学的责任,教书人要有教书的良心。为了确保他的学生们都能掌握好充足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从业技能,将来在人才竞争的大潮里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才订立了一系列保证学生们学习好生活好的校规校纪和管理制度,其中,在校大学生不宜谈恋爱的规定就是针对这群“准成年人”而立的。如今,既然这个规矩被自然人自行破掉了,那么,按照破立原理,“破之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我想,那个无奈的默许总不是长法,那种“不提倡,不反对”的态度也是自相矛盾,不能长久维持。作为校方,作为师长,立就在于教,在于讲,要理直气壮地讲,要苦口婆心地教。讲,就要讲清道理,讲明危害;你愿意听,我讲,你不愿意听,我还讲;你只要恋,我就要讲,一味地沉默是不行的。你在“隐蔽”处谈,我在“阳光”下讲;你躲躲闪闪恋,我堂堂正正讲。公开讲坛上的声音总是最强的,我深信,总会有人听得进的,大学生们中的大多数总能理智地约束自己的,正气总是会占上风的!
第一部分入情入理引导,循循善诱矫正(8)
代雨老师讲得振奋激昂。
学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代雨老师继续讲:
当然,我也相信,总还会有人听不进,甚至不愿听。不过,我不会批评你,指责你,我不仅还要继续耐心地讲,而且还要耐心地教——教你怎样谈恋爱。
如若你真的要恋爱
代雨老师继续深情地说:
有的同学说,道理我明白,意义我也清楚,但是,情之所至,爱之所动,欲之所需,总是不能自拔。这些同学说的确也符合常情。每所高等学校都聚集了数以千计、数以万计的青年男女,其中不乏美女、俊男、靓妹、帅哥,他们之间的心灵碰撞,哪能不产生爱情的火花。如若你真的要恋爱,那么,老师就要教你,教你怎样谈恋爱。尽管设这门课程也是无奈的,但事已至此,让你选修这门课也是必要的。老师要教你怎样选择伴侣,怎样与女友、男友相处,怎样相互负责任,怎样学会保护自己,以及爱情心理学、性学等等方面的知识,引导你的恋爱行为在社会公德的轨道上健康运行。
我翻译了些资料,也研究了一些大学生恋人的心态,对当代大学生择偶的标准作了一些分析。请看大屏幕——
代雨老师轻击键盘,屏幕上出现了:
当代大学生择偶条件分析
1。第一位:郎也人品女也人品。
从1991年到1995年间,大学生择偶的首要标准都是“个性气质”。到了1998年,北京五所院校的500例“性问题民意测验”中却有52。6%的男大学生和76。2%的女大学生首选“学识才干”为择偶标准。而“2000年中国大学生性文明调查”中,男女大学生择偶的首要条件分别是“感情”和“性格脾气”;“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男女大学生都选择了“人品”。虽然2000年两次调查切入点不同,选项的设置也不同,但分析可见,两者之间却有着极大的一致性,尤其是从总体的情况来看,前者选择的“感情”和后者选择的“人品”已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和教训已经明白无误地给了大学生这样的信息:只有人品好的人才看重感情。
分析大学生择偶的首要条件在这十年间的变化,我们可看到社会转型给大学生择偶观带来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崇尚个性的释放成为当时大学生中颇为流行的一种时尚;1992年至1995年,“经商潮”和“下海风”对高校校园的冲击表现在“教授卖大饼”、“学生在校园内摆地摊”等。在这样一种氛围之下,大学生的择偶观以“个性气质”作为首选,也是社会转型期人们观念受之影响的一个缩影;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给大学生的情感世界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情感世界遭遇的挫折,使大学生感到珍视感情弥足珍贵。所以,能觅一位人品好、重感情的伴侣,成为大学生在世纪初择偶的首选。尤其是男大学生经历失恋的痛苦比女大学生更深重,他们把感情易变的女性都看作是人品不好一类,所以,他们首先就为择偶标准定下了“重感情、人品好”的标准。
2。第二位:男爱淑女女爱才。
1991年至1995年,大学生择偶的标准都选择了“思想人品”;2000年的两次调查结果男大学生的选择比较一致,女大学生一是看重感情,二是看重才能。总的来看,这些择偶标准都符合中国人传统的择偶观。中国古代诗集《诗经》里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描述了这样的择偶观。淑女必有温柔贤淑的美德,君子当然是能怜香惜玉,懂得爱情,看重感情,又有才能。因为,有才能才有社会地位,有了社会地位,才是一个让女人靠得住的好男人。对于女大学生而言,有才能还意味着找一个有真才实学,比自己这个女大学生更高出一筹的,起码是般配的、拿得出手、见得了人的伴侣。
曾几何时,大学校园里曾经盛传的一个关于女生谈恋爱的顺口溜是:“大一娇,大二挑,大三急着找,大四没人要。”其中的“大二女生挑”挑的就是有前途的高年级男生。现在高校校园里流传的关于男生恋爱的顺口溜,则反映了男女大学生在恋爱地位上的转换:“大一傻,大二骂,大三忙着考(托福、GRE、研究生),大四随便挑。”到了大四还能被随便挑的女生,是那些经历了三年的寒窗苦读,学到了本事、有了真学问和广阔前途的才女和能人。
3。第三位:郎才女貌天经地义。
1991年前,大学生择偶的标准还以“外表相貌”为标准;到了社会开始转型期的1992年至2000年,择偶的标准已转向以选择“学识才干”、“才能”或“才学”为主,也有选择“外貌”为标准的,但主要是男大学生。在择偶条件上对女性外貌的要求,尽管不同国家对女性形象的要求有差异,但从性审美的角度,对女性的五官要求都较高于对男性的五官要求,这几乎是所有民族在婚俗文化中的一个共同点。而女大学生居第三位的择偶标准仍然是“事业心”和“才能”,从这一选择中,我们看到当代大学生的择偶观也应了中国的传统择偶标准:郎才女貌。
大学生择偶看重“学识才干”或“才能”的标志就是普遍看重对方的文化程度。因为大学生认为只有双方的文化层次都处于同一个水平上,才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才便于情感的交流,而情感的交融及心理的相容,才是爱情中最为本质、重要的因素。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对爱情的理解已经进入深层,他们已不再仅仅停留于肤浅的传统择偶标准表面。当然,在择偶的第二位条件中,看重“外貌”甚于看重其“才能”的大学生还是有的,表明“以貌取人”的择偶观念在大学生中还是有部分市场的。
第一部分入情入理引导,循循善诱矫正(9)
代雨老师引导大家看完这段文章后说:
这几种观点的分析是否权威,暂且不论,但它终究还是从各个时期不同社会特点下通过大量调查得出的一些看法,尚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尽管它是从几个侧面去分析,但其中都包含着一个传统的择偶标准,那就是郎才女貌。我国传统的小说、戏剧中有许多这样的描写,张生和崔莺莺、梁山伯与祝英台、唐伯虎与秋香等等,无不是男方才华出众,女方貌若天仙
,或者男女双方俱都是才貌双全。这作为人们对男女幸福美好结合的一种向往,无可非议。但如今若作为惟一的择偶标准,那就显得不现实、不恰当了。
人们向往外表美,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形象美往往就是青年男女相识、相知到相爱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关键的问题在于你在追求外在美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内心美。当然,某些青年男女想找一个漂亮的恋人,不能一概指责为以貌取人。所谓“以貌取人”,是指选择恋爱对象时以容貌美不美作为第一标准或者惟一标准的观点,排除了作为恋人的其他内在因素。这种择偶标准,若碰上了貌美内心也美的佳人,这算是你有了福气,算你选准了恋人;若爱上外表美内心丑的恋人,其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同学们一定要记住,恋爱的形成不是无条件的、无标准的,这一点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但是,若是让你明确地表述出来,却一时好像难以理出头绪来。一位日本心理学家在他的著作中曾列出了恋爱的三个最重要的条件,很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个条件是,必须明确谈恋爱的原因是孤独。因为孤独才需要爱,才需要去寻找你的伴侣。人为什么会孤独呢?孤独是人类的特权。既然真正的人是自由的人,真正自由的人又是爱人的人,那么爱的条件就是孤独,这也就是人的特性。所有的人自幼儿时就习惯于依赖,而且这种依赖心情会经常复苏。不能克制依赖的人终生形不成独立的人格,成为爱人的人就更不可能。经济独立是非常必要的。在社会中作为形成独立人格的条件不能没有经济独立。立足于经济附属角度的人要谈论独立是不可能的。当你不附属于任何人,能具有独立人格,成了孤独的人,你就有可能成为富于爱情的人。孤独是指孤独感。这需要自己在自我世界里来感受。当自己感到孤独时,爱的欲求就会面向自我以外的大千世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