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1-实证纪实小说学生恋爱报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751-实证纪实小说学生恋爱报告-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找政治辅导员攀谈;找学生会干部对话;找班干部聊天;找男女大学生交流……    

  “书记,说你官僚吧,有点冤枉你了;说你不深入吧,我们总是见你在学生中间。看来,问题出在你和他们不是同代人,你总是在用正统的视角来看待他们,你把他们看得太老实了!”一位政治辅导员毫不客气地指出。


第一部分防“非典”引出了婚恋话题(6)

  “这些事早已经不稀罕了,要不是封校管理,很多事情你是难以发现的。”    

  “有的学生鬼得很哩!当着领导和老师的面,他像小绵羊一样温顺,背地里,他们像夜猫子一样……”    

  “他们由高中入大学,在学业上有的长进并不快,但在婚恋问题上他们都学得快,变得    

    

快。就连有的原本纯真、姣好的女生也在不长的时间里变得你想都不敢想。”    

  一句句真诚的话语像一把把重锤敲击着校党委书记的心。    

  听到这里,他不禁又想到了前不久他的一位同行曾给他讲过这样一段故事:    

  江姗上大学时还是处女。她本来为此一直感到自豪。但是,当别的女同学知道她还是处女的时候,不但没有为此而尊重她的冰清玉洁,反而讥笑她是滞销的商品。含蓄的同学只把讥笑挂在嘴角上,那些性开放的同学背后就把她当成笑料谈。有人说她是压箱底的衣裳没人穿,有人说她是文物,还有人说她有病,竟然还有人怀疑她是同性恋。她怎么也没有想到,处女,竟让她感到了空前的屈辱。    

  江姗觉得自己从小城市走到省会,表面上看都差不多,社会主义社会的体制是一样的,学校里同样有党组织和团组织,学校领导和老师也是大会小会宣传五讲四美三热爱呀,精神文明建设呀,品学兼优呀,德才兼备呀,又红又专呀,教育的宗旨没有变化,还是老一套。但是,好像是两层皮,皮两张,猪毛贴不到羊身上。同学们私下里的思想观念和人生价值,却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别的不说,就说从对待传统道德,特别是具体到对待性的态度上,使她深刻感觉到从社会内部,从她们这一代人身上悄悄发生的裂变和开放。    

  难道这就是文明这就是进步吗?    

  无论如何,相比之下自己确实是有点不开化和落后于别人。    

  到底哪对哪错?她有点儿蒙了。    

  还不能够和老师谈,也不能够和爸妈谈,她还没有幼稚和愚蠢到这种程度。自己已经是大学生了,从走进大学门她就意识到从此以后,她要单独面对这个社会,想通和想不通的事情都要自己扛起来,不能够再指望别人帮助你,今后的路要自己走了……    

  她开始害怕和同学们一起洗澡。别人的身体没人看,她的身体经常吸引过来同学们刷刷的目光,芒刺一样,针扎着她的感觉。在别人面前,她觉得自己像个塑料玩具一样苍白,没有灵性没有味道,没有别人那样丰富多彩的人生内容。    

  接着,她害怕看到别人的男朋友。尽管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经常讲大学生不准谈恋爱的,那也只是说说,其实他们也只是睁只眼闭只眼的,心里什么都明白。那时候她们四个女生同住一个宿舍,她住在下铺。大一的时候还好,上大二的时候,人家三个人都有男朋友了,有两个女同学还走马灯一样经常换男朋友,而她一个也没有。也并不是没有人追她,问题是她一直没有碰上自己中意的男孩。她选择的标准总是把恋爱和婚姻结合在一起,不愿意随便找个人玩玩。她发现别的大学生泡男朋友基本上和恋爱和婚姻没有关系,或者说距离很遥远,实际上也只是青春期的异性伙伴罢了。你泡我,我泡你,泡着说着,走着看着,相互之间没有什么责任心,更多的只是玩。    

  开始的时候,人家的男朋友来了,还礼节性地向她挤挤眼让她回避一下。她只好笑笑拿本书匆匆走出宿舍,给人家腾地方,到校园的小树林里晃荡。后来时间长了,彼此的脸皮都厚起来,就谁也不管谁了。谁的男朋友来了就往谁的床上坐,就往谁的蚊帐里钻。她已经锻炼得不再往外跑,也开始坚持着赖在宿舍里。但是,虽然拿本书躺在床上,却什么也看不进去。    

  她偶然在一本文学期刊上看到一首小诗:    

     

  我的心像一片沙漠,    

  爱情如梦中的小溪流过,    

  啊——    

  我渴!我渴!    

  特别是她那时候的感觉……    

  她终于明白了,一个女人年纪再大,从被动处说只是块布料,只有经过男人的剪裁和缝纫,才能够变成衣裳。如果从主动处说,男人是用来冶炼女人的,只有过男人的河流,她才能够经过淬火和洗礼,成熟为真正的女性。所以,婚姻和性是可以区别开来对待的。    

  她着迷看书。她一直喜欢生活之中有问题,书本里边找答案。于是有一阵子,她专门找那些黄书来看。中国的她看过《肉蒲团》和《金瓶梅》,外国的她看过《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直到结识年轻的白教授以后,她才真正尝到了禁果……    

  “对不起,”完事以后白教授有点内疚地说,“我不知道你还是处女。”    

  她忙说:“不,白老师,谢谢你,我真的谢谢你。”    

  “谢谢我?”白教授不明白,“为什么?”    

  “你不必内疚。其实在感觉上我早就不是处女了。我只是不想随便和什么人,就一直在等。白老师,你很优秀,能够等到你,我很满足。”    

  白教授抽着烟,好久好久才说:“你能够这么说,我很感动。我确实很感动。但是,我还是要说,就这一次,以后我们还是师生,还是朋友,好吗?”    

  当时,校党委书记听到这段叙述时,也不问是真是假气得把同行一推说:“尽是胡连八扯,我堂堂高等学府,堂堂大学生,怎么会如此糟糕?!”


第一部分防“非典”引出了婚恋话题(7)

  可是,时至今日,他所在的高校里竟然也出现了这样的事,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让人该如何去理解这些新潮的大学生呢?!    

  正在这时,他的电话响了。是那位系党总支书记打来的,他在电话里向校党委书记汇报了那位怀孕女大学生的具体情况。    

    

    

  “别人都没事,偏偏我出了事”    

  这个女生,原本纯正、文雅,人长得虽不算太漂亮,可在全系里的女生中也算是数得上的;学习不算拔尖儿,但也在上等水平。她是从一座古老都市里考入本校的。家有母亲、姐姐。父亲早逝,母亲下岗,姐姐又无工作,全家人过着城市贫民“贫困线”以下的艰苦生活。    

  接到大学的入学通知书,对在生活、学业中煎熬的她这本应是一件喜事,但她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她知道,母亲昨天还在为今天没钱买菜而发愁,可她又怎么能张口向母亲索要高昂的学费呢?为此,她不知暗暗哭了多少次。    

  母亲得知情况后,确也发愁。女儿苦读了十几年,好不容易才考上大学,若不去上,岂不遗恨终生?!若上,几千元的高昂学费又到哪里去筹呢?!母亲也暗自落泪。    

  女儿见状,扑到母亲的怀里,哭诉着:“娘,我不去上了,我去找地方打工,挣钱,挣回给娘买粮买菜的钱……”    

  母亲听着女儿的话,凝望着女儿的泪眼,感到,孩子长大了,懂事了,这使当娘的更是感动了;同时她也振作了,她捂着女儿的嘴,不让她再往下说。她擦了擦自己的眼泪,说:“上,这大学咱一定得上。娘去给你借、筹,砸锅卖铁也得让女儿上大学。”    

  好不容易筹借了不足一半的学费,她走进了大学校门。    

  在大学新生报到的“绿色通道”里,她顺利办完了各种入学手续,成了一名新时期的大学生。    

  她学习努力,学业上进,并积极参加校、系组织的各项活动。她表现突出,人样儿也突出,不断受到老师和学生的称赞和关注。    

  时过一学年,人们发现她变了,情绪变得低落了,性格变得古板了。为什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钱,是拖欠的高额学费压得她抬不起头来,虽申请了个人贷款,但由于银行方面的种种原因,贷款迟迟不能兑现;母亲多病缠身,姐姐打工收入微薄,连生活费也无力支付给她了。    

  她暗自流泪,日渐消瘦。    

  可是,她毕竟是从寒门走出的学子。母亲从危难中奋起,到处借钱送她上大学的行动又激励了她。她把目光盯上了校外,盯上了社会,盯上了街市……    

  慢慢地,除了上课以外,她便游离开了集体,游离开了那些不为经济而忧的终日欢蹦乱跳的校友群体。    

  经过调查,她发现,从离城市较远的水果批发市场里批发水果再到市里面去卖,从中可以赚些钱。她知道,没有营业执照是不能到闹市区摆摊去卖的,她便找本市同学借了个自行车,带上一大箱苹果,串居民小区和背街胡同,沿街叫卖。开始,她是无论如何也张不开口、叫不出声来,觉得一个女大学生沿街叫卖,确实放不下脸。但当她想到多病的母亲,特别是她想到自己在上中学时,校门口一些下岗的女工们向学生叫卖水果、糖果、铅笔等时,自己也就放下了包袱。反正在这个新的城市里,谁也不认识我,那就叫吧,高声地叫吧!    

  正课以外,双休日里,她市外贩、市内卖,除了上课,就是贩卖。开始还能赚几个钱,可是后来,城市、社区管理日渐严格,限制设点叫卖;加上当日水果卖不完,又不敢往学校里放,偷偷寄放在别人家里,霉烂、丢失,损耗严重,最后算来,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