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日本侵华战争的最后一批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亲历日本侵华战争的最后一批人-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她是母亲。三个馒头都让饥饿难忍的哥俩儿分别吃掉了。  由于仵德厚家在许多年前属于“地”、“富”、“反”、“坏”、“右”、“伪军官”一类,所以,许多年前他们娘仨的窝儿没有巴掌大。在屋里一年四季可以看见星星,伸手就能接到雨雪是常事儿。  仵老汉家是中国农村、中国农民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后,他家当然也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仵老汉曾于1984年至1987年任陕西省泾阳县政协委员会的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还是当地黄埔军校校友会的校友。仵老汉现在收入有300元,这让他很满足。  一望无际的庄稼地,有玉米、棉花和果树。仵老汉一家人把我送出老远老远,快看不见了,老汉还伸出拐杖向我招呼,像一个老战士举着一支老破枪。  这就是我们的土地,这就是我们的人民。  我一边走一边回头招手:“——回吧!——回!”我知道他听不见。  我想:仵老汉这样的人物在法国、在美国、在日本国、在英国还了得了吗?  我真希望中国的小说、电影、电视、话剧、歌曲、教科书中有对类似仵老汉人物人生的描写。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与侵华日军正面作战,阵亡380万人。在后来的国内战争中,他们虽然扮演了阻碍社会进步的角色,但是,日本投降已经快60年了,全国解放也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这些爱国的国民党老军人们已经是人民的一员了。  我崇敬他们在历史上的功绩,我希望再见到他们。


台儿庄战役最后的指挥官活着的人可以看见自己死后的荣誉(图)

在“将军碑”前    

  我采访仵老汉一转眼已经过了半年,文章发表在人民网上,由于中国还是看文字的人多,所以有些反映:  前后有数十家媒体去采访仵德厚老人。  仅陕西省西安市就有20几名记者组团去仵老汉家采访了老人。  香港凤凰卫视也去采访了老人,仵德厚上了《冷暖人生》专题节目。  北京一家医院给仵老汉发了信,希望免费给他治疗白内障和前列腺,但是,仵老汉说年纪大了,行动不便,惟恐给别人添麻烦。  当地政府给仵老汉免费装了一台电话,这让仵老汉受宠若惊,感动不小。  当地政府修了一条路,一直修到仵德厚家的门口。  陕西民众给仵德厚兴建了一块高3米的碑,正面写着:“抗日名将仵德厚将军碑”。石碑背面详细记录了中国人民团结抗战的历史及他们家乡人物仵德厚参战的经过。活着的仵老汉常常可以拄着拐棍走到石碑前看看自己死后的荣誉。  台儿庄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林广侠女士亲率纪念馆一行人专程看望仵德厚老人,希望他能去纪念馆参观,可惜老人因身体原因无法成行。  我采访时,仵德厚家的房子着实破烂不堪,砖和砖之间的泥,已经风化了!  现在,世界各地有人给仵老头子捐款,他盖起几间砖房!  唉!世间的事情就是难以预料,像人的命运一样跌宕起伏。  我采访仵德厚刚回北京时,仵老汉倒是给我来了一封信,让我转交一份《申请书》。  事情过了几个月,我都不知道转给谁。《申请书》看样子并不反动,内容如下:“我叫仵德厚,现年93岁,家住龙泉乡雒仵村,曾在山西霍县王庄煤矿当就业工人17年。1975年由山西省公安厅发给转业证,送回原籍。曾于1976年1月在泾阳县民政局报到,经过10年仍未安置,并无生活补助,生活自理。在1984年县上推举我为第六届政协委员后,由县政协与县委统战部商定自1986年4月发给生活补助费52元,后经逐次增加,增至每月300元,由于年老体衰,疾病丛生,曾因睾丸炎住院两次,加上骨折、白内障手术、前列腺炎两次,共住院6次,花费住院费将近万元,由于没有医疗费,一切自负,加之今年雨水较多,住房大部漏雨,当前所有债务无法归还,谨请领导予以补助。申请人:仵德厚谨呈2002年12月13日。”  这篇文字怎么结尾?我不知道。我想肯定没有结尾吧。  在临近抗战胜利60周年的纪念日里我做了长期的调查: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与日军拼杀过的中国将士在去年占中国人口的万分之一,今年占十万分之一。我给有关部门写过信,希望善待他们。  我们不光提仵老汉,还提到老八路、老新四军、被侵华日军强暴过的妇女、国民党抗战老兵、劳工和细菌弹受害者、空袭受害者。  ——他们的离去应该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了。  还不出台相应的政策,就没有机会了。  我看,历史的这个句号,还是让我们这些后辈画上吧。


台儿庄战役最后的指挥官编后记

  提到方军这个人,不能不提1997年底出版的《我认识的鬼子兵》这本书。这本书不但被评为1997年度中国十大畅销书,而且获得了“中国图书奖”和“1998年新闻出版署第四届优秀图书奖”。还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的书名是前国防部长抗日名将张爱萍将军题写的,书的《序》是由抗日名将吕正操将军亲写的。再有,自这本书之后,“老鬼子”变成了仍然在世的侵华日军老兵的代名词,那些侵华老兵不得不接受了这种称呼,他们中的几位从此深刻反思,甚至多次到中国公开谢罪。那是侵华日军老兵第一次放下芥蒂和顾虑,向世人吐露心声。作为一个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其言也真,其行也善。这部书在中日两国书市的畅销反映了它在中国和日本两国读者中引起的关注和影响力,也充分说明日本侵华的历史的确不可能被人忽视甚至否认。  《我认识的鬼子兵》表现了方军的写作立场:坦率和民族正义。他赴日留学6年,借送外卖打工之机采访了十几位侵华日军老兵,幸运地“敲开”了这些老人的嘴巴。面对昔日恶魔,他以一个平民个体的视角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中国人痛苦和复杂的心理感受。这样的立场和角度在之后的7年之间,并没有改变。他制订了庞大的采访计划——针对亲身经历抗战的10种人进行采访。这10种人在本书的序言中已有交待。但是读者可能很难想到,这些采访完全是方军的个人行为,完全没有得到任何机构的授意、安排或者资助。因而这种采访和后期写作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所有的采访对象都是80多岁甚至90岁、100岁的老人,垂暮之年,难期明日,对这些抗战“活见证”的采访完全属于抢救性质。这些老人很多生活在边远的乡村,只能通过邮政信件才能联系,但是无论跋山涉水,无论历尽周折,这些无法估价的口述历史资料最终被方军留下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尘封的记忆和历史的见证必然会公诸于世,从个人史的角度,从广泛的人证的角度,为抗战史又增添了极具感染力的一笔。  “人证、物证、口述史”,这是作家方军研究抗战历史的口头禅,他不但在说,而且身体力行地去采访搜集。但是,战争毕竟过去了60年了,亲历战争的人物已经屈指可数。  日本侵华战争若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共计15年。《最后一批人》中每一个被采访的人物的年轻时代都跨越了这个时期。战争的磨难和创伤在每个人的身上产生的影响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每一个人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民族国家统一富强的希望完全相同。不管是八路军还是二十九军,不管是被强掳到日本的劳工还是在地狱中顽强活下来的“慰安妇”,都怀着一颗同样的心,那就是抵抗外辱,永不屈服。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人的抗战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每一个亲历者的抗战史加起来才是真正的中华民族抗战史。只要在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胜利终究会属于人民。  本丛书的出版放在2005年,这有着特殊的用意——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60周年。在方军多年的采访记录和研究工作中,很多受访者都曾表示,希望能活到抗战胜利60周年这一天。因为60年是一个坎儿,没有人能永远活着,历史的这一页会无情地翻过去。任何敏感的政治家、教育家、学者、作家都应该捉住机遇,留下“最后一批人”对于战争的思考。因为思想是永存的,思想才是一个民族赖以延承的根基。60年,这时候举国上下都会重新回顾历史,思故省今,着眼未来。打过鬼子的没有人居功,受过磨难的没有人抱怨,亲历战争的人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和幸福,老一辈经历的故事本身难道不正是影响下一代的最鲜活的最令人感动的“教材”吗?  《最后一批人》是系列图书的总名称,最先面世的几册虽然可能是方军的作品,但是作者一再表示,《最后一批人》不属于作者个人,而属于所有亲历日本侵华战争的人和所有铭记这段历史的国人。方军和出版社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战争的亲历者或者了解战争经历者的人们,如果你们仍然健在,请尽快与我们联系。请您加入“最后一批人”的队伍,讲述您的故事——有关战争、国家、历史、民族和人生。  沉淀60年的思想不就是警世恒言吗?我们期待您的参与和奉献。  我们将把这些稿件汇编成书,并把这些图书留给未来的人们,留给未来的历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