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99-大厝·钟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699-大厝·钟宅-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得聊天说事。他说,钟宅里面住着有厂房千尺、资产上亿的富豪,钟宅里也有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游民,但有嫉妒心理的人不多。“有肉没肉的都烂在钟宅这一个锅里了”。郑大哥来自河南颍川,那刚好是钟宅畲族的发祥地。  朋友说:“你知道吗,钟宅是厦门岛最开放的社区诶!”一日,郑大哥信誓旦旦地告诉我这一说法。即而他又不无惋惜地说,尽管有人称它为城市的瘤,但这里的人们嚼着“毒液”滋润地生活着,钟宅宽容所有想进来的人及路过的人。  钟宅裸露着的东西太多,包括思想,但它又是这座城市的秘匣,匣内藏有许许多多的秘密不为外人所察觉,或许人们从来就没有仔细地认识它,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秘匣藏匿的是六百年前厦门城与钟宅社共生的历史,钟宅畲族是厦门的先住民,是厦门岛最早的部落。


《大厝·钟宅》 旧事谁晓牌位里的断代史(1)(图)

  厦门古称鹭岛,乃缘于先人第一次登上该岛,看见白鹭成群浮游在水面,于是冠之以“鹭岛”之名。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前,厦门山野枝头,到处有白鹭栖息,三五成群翔于田头埂上,或七八一伙结队嬉于滩涂浪尖。后来因城市扩大,战争等原因,使得生态发生变化,白鹭也日益减少,濒于绝迹。由于白鹭是厦门的象征,因此厦门的许多地名多含有“鹭”字,许多招牌,店面也都喜欢用“鹭”字命名,就连厦门人也常常取“鹭”为名。  近代以来,厦门大学教授多次在蜂巢山发现长方形薄边石锛,其中一件的耳柄上还可以看到指纹痕迹。经鉴定,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由此为证,厦门岛及其周围是我国南方族群祖先—闽越族人活动的地方。闽越族人身材矮小,面短,须发少,鼻形阔,眼圆大,有双重眼睑,且“断发纹岙”,习惯于水上生活。闽越人用勤劳的双手,为开发厦门立下第一功。不过,有文献可考的厦门历史,却是从唐朝开始,南普陀的一副对联为此佐证: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普光被厦岛,对太武以增辉。  厦门有史记载则是宋以后的事,元、明时期为防倭寇侵扰,在此设立防哨;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始在岛上筑城,名为厦门城,意取“大厦之门”意,至清代设厦门厅,再至1933年国民政府设厦门市。  探访钟宅畲族从清明开始,钟宅的清明很有些特别,它不叫“扫墓”,而叫“吃祖墓”。这一“吃”,就吃出了一团热热闹闹,扫去了一地的惨惨凄凄切切。  闽南的清明没有江浙的春雨纷纷。  清早起来,清明的钟宅似乎与往日也没有什么区别,住在菜市场近邻的德叔家仍对着街巷在客厅里吃早饭,大点的孩子早就上学走了,小点的孩子仍在院里打闹着,任凭大人在里屋叫着“该上幼儿园啦”。  哒哒的摩托车蹦跳着走过不平的石板路,骑手歪歪扭扭,却是熟练地转过一道道弯儿。路边的猪圈里传来猪崽们呜呜的叫声,和着有些熏人的臭气,钟宅的一切都充满了再实在不过的生活气息。  钟宅祖厝其实就是“钟氏宗祠”的意思,在闽南方言里,“祖厝”和“宗祠”的发音非常相近,钟宅人说着、念着,日子久了,连自己也分不清读的是哪两个字了。不过,在这里,只要一说起“祖厝”,那大家都知道就是宗祠了—钟宅人安放祖先牌位的地方。  祖厝很新,2001年刚刚翻修过。祖厝的屋顶是闽南庙宇与民居所特有的飞檐造型,两头高高翘起,顶尖直指天际,飞檐往内一点,是两个狮子形状的立体雕刻,甚是气魄。厝内,黑漆的柱,红漆的梁,古朴庄严。整个祖厝坐北朝南,北高南低,呈“回字”结构,北为主屋,南为前厅。北面正中木雕的祖先灵台上,依长幼高低错落地安放着六位祖先的牌位,祖先们在金粉下多有恩泽故里的光芒。  对主持祖厝的襄伯来说,他最不愿意的是述说祖厝的历史,他最愿意的是操办每年清明的“吃祖墓”。穿着一身黑衣褂的襄伯说:“要是早个五六十年,这里的牌位远不止六个,那年‘文化大革命’的一把大火,烧毁了钟氏祠堂的牌位,烧毁了钟氏六百年的族谱,也烧断了钟宅与历史的扯牵,现只留下老人们口中断断续续的因缘,勉强承接着这个村庄六百年的生息。”随着述说,襄伯的眼睛里闪烁着泪花。  我到祖厝时,祭奠的人来得还很少。襄伯说:“临近中午人才会多起来,随意地四处看看吧,祖厝的忌讳很少。”  钟宅祖厝是个两落三开间的红砖大厝,基调是红与黑,高翘着的燕尾状的屋脊有很漂亮的饰物,门口有门神护卫,门上的对联是:先代贻谋由德泽,后人继述在书香。进来祖厝即是围合的庭院,庭院下凹有三十公分的天井,可承接屋脊的雨露。拾阶而上就是永思堂,堂有六根黑漆的大柱,柱上对联为:乔木发千枝岂非一本,长江令万派总是同源。  畲族是个山地民族,古称蛮獠、峒蛮,自称山哈,“哈”乃客人之意,即外来之人。畲字的象形意义有火种之意,表明畲族在农耕方面仍处于刀耕火种的年代。由于生产水平落后,畲族长期过着艰难的生活。史书载:明清两代畲族大量出现在闽浙山区,各地畲族都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其祖先的发祥地。以“山洞为房、结绳为裳”的畲族,生性骠勇、强悍,通用汉语,历史上多次与汉族联合起来抗击压迫,第二次国内战争期间及解放战争期间,共产党的许多根据地都建立在闽浙的畲族地区,畲族的忠信勇敢也曾获得众多中国将领的好评。  据《惠安钟厝源流世系图》载:  吾祖乃汤王微子之后裔,微子周武王封于宋,公元前二百八十五年间。  钟氏源流,河南许州,发脉江南江西、福建汀州府,钟氏一族,颍川郡之地,乃钟氏一族之发源地。  繁衍至龙海县海澄大始祖道器公,生六子:仙秀、仁峰、燕贻、福寿、隐逸、化成。  第六子化成—耿坊公,生四子:长永玉(此房原住海澄开基)、次得玉(此房往北溪金巷社开基松州、州尾、后房、黄道坑)、三泮儒(此房往厦门钟宅)后,子孙迁清溪盐坛(后改为安溪善坛)。善坛村第三房分支惠安海头乡—钟厝。四节玉(此房往诏安开基)……  在钟氏畲族的族谱中有“人无祖宗身从何生”的说法,因此族谱中规定族人要“宝藏谱牒”,然而“文化大革命”之祸始料未及,等钟宅人再回到祖厝,拾拾掇掇,也只能忆起上面的这些了。


《大厝·钟宅》 旧事谁晓牌位里的断代史(2)(图)

  现在祖厝里,排在最中间的是钟宅的老祖先—泮儒。老祖先在钟宅传下五子—钟维清、钟维明、钟维节、钟维月、钟维亮,称做“五房”,以右为长,位列老祖先之下。今天的钟宅就是从这五房发展而来的,每一房的后代繁衍又不尽相同,其中以三房为最,至今传下308户1246人,四房为次,有279户1038人,余下长房、二房、五房各91户、70户和40户,共计3702人(截至2005年6月30日)。  族谱中另有一细载:“迨公元一四二三年,颜德公由钟宅入清溪定居盐坛(后改名为安溪善坛),迄今五百六十四年。”知情的阿伯说:大概在五百多年前,钟宅有一户人家的小儿子好吃懒做,母亲百般劝说仍勿从,无奈之下,狠心将其驱出家门。从此,小儿子背负一尊佛像,流浪异乡。渐渐地,感受到生存之苦,亦开始摆脱先前之恶习。数年后,行至安溪一处,背上的佛像突然坠地,小儿子顿悟:或者神灵有意留他于此?于是,他将佛像就地摆正,以圣杯为意,得到佛祖三次首肯。从此,在这里开山垦地、娶妻生子。这就是安溪善坛钟氏畲族村落的前身,如今已有五千之众,算起来,乃是钟宅之分支。  与别地家族相似,钟氏祖先尚在时,立下四名二十字以作辈分之分,一字代表一个辈分,见名即知晓长幼。这二十字为“旭永兴原宗,弦注化逞开,积善常佑庆,文武奕英才”。如今,钟宅所传已至二十三代,这二十个字也早已不够用了。于是,钟氏的后裔们又聚到了一起,重新再立了二十个字:“忠孝智仁昌,诗书德义扬。俊贤绵世泽,龙凤腾翔长。”可惜,今天的钟宅人对字辈已不如往日重视,生子取名字时,为图好听和多样,便不再循着字辈,渐渐地,知道这后来二十个字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看我读族谱有些吃力,襄伯忙过来解释:“族谱乃记祖宗之功德,百世之原委,世人以金玉为宝,畲族是以族谱为宝的,无奈国家有浩劫唉。”惋惜中透着对族谱遗失的无奈。  “你还记得族谱中有什么重要内容吗?”  “宝藏谱牒、远族当亲、祭扫坟茔、富而无骄、教子当严、贫无无滔、嫁娶当慎、勤俭当为、族谊当敦、家法当守、耕读当务、家规当法”。襄伯一口气背出四十八个字的十二条祖训来,那神采显得格外的飘逸。


《大厝·钟宅》 旧事谁晓祖厝前的似水流年(图)

  祖厝前有一片数十坪的空地,空地上错落地立着三对花岗石桩,每个桩子上各有一个直径十厘米左右的小洞。听老人们讲,这三对石桩打从有祖厝开始就有了,人们管它们叫“进士桩”。据说只有中了进士的人才能在祖厝的广场上立桩。可惜问遍了村里的老人,没有人能说出这些进士桩伫立的确切年代,对立桩的人更是一无所知。三对“进士桩”的外观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任何可以考证的文字石刻。有说先前似乎还有个进士匾,遗憾的是,“文化大革命”过后也不知去向了。  此刻,我摸着桩子上斑驳的石纹,遥想当年它的主人立下这一对“荣耀”时的热闹与激动的场面。闽南人对家的眷念有着特殊的执着,尤其对光宗耀祖的信念更是虔诚得近乎偏执,不论离家多远,只要有飞黄腾达、功成名就的一天,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